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一位班主任的大實話: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家庭都有個共同點

總聽到一些父母這樣的疑惑:

自家孩子學習很努力,很勤奮,有時寫作業寫到十一二點,但為什麼成績就是上不來?

或許鄭州外國語中學董遠老師的分享,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她當班主任時,對班上六十多名孩子做過調查:

一天內,讓孩子完成同樣的作業量,記錄每個人完成作業的時間。

結果令人意外:

完成得快的孩子,只用一個小時就完成了,完成後還有時間看一部英語電影。

而那些完成得慢的,卻要花整整5個小時!

相比之下,作業寫得快的孩子,不僅質量高,成績也特別好。

孩子「一分耕耘」,未必都有「一分收穫」。

那些看上去很認真、努力,花大量時間在學習上的孩子,很容易陷入「偽勤奮」的怪圈。

他們不笨,卻也不出眾,長大後也很難有大的出息。

身為父母,一定要警惕孩子的這種「偽勤奮」。

看過一個老師分享班上一名女孩的情況。

在別人看來,女孩學習特別認真,也很聰明。

有次她弄到一份政治的電子資料,對比後發現,幾乎涉及之前期末考試90%的知識點。

如獲至寶的她,堅持要在作業寫完後把資料列印成紙質版,哪怕已經半夜也要去姐姐家列印。

第二天,她迫不及待拿出資料,一邊刷一邊用不同顏色的螢光筆把資料標註得花花綠綠。

賞心悅目的筆記標註,層次分明的知識重點,足以看得出她背後花的「心思」。

不僅政治學得這麼認真、勤奮,其他學科也一樣。

按理,這女孩的成績應該不錯吧?可實際上,她沒有一科考過90分以上。

據老師總結,那些她標註的題目,從沒有花心思複習,費的所有勁,都在做低質量的努力。

現實中,類似這樣「偽勤奮」的情況還有很多。

在父母、老師面前,總是一副「醉心於學業」的樣子,一直看書不停刷題;

等旁人一走,書本一丟練習冊一甩,轉身立馬乾別的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特別是疫情期間在家上網課,準時準點打卡簽到,人也乖乖坐在手機屏幕面前;

卻總是在「鏡頭死角」處,玩手、發呆,想東想西,老師一提問題就說網卡聽不到。

還有,到了考試出成績,只要分數不理想,一定表現得難過、懊惱,不停安慰自己「我都這麼努力還考不好,看來就是粗心、腦子笨」。

這樣的「偽裝」,極具迷惑性。

有時候不只他們,就連父母和老師都被流於表面的「勤奮」所誤導,試圖找藉口合理化一切。

殊不知,孩子怎麼學也學不會,不是配置不夠多、方法不夠好、老師不夠優秀。

而是,缺乏真正的自律和思考。

孩子再認真、勤奮,也只是「無用功」。

他們付出再多,卻得不到同等的回報。

有一段視頻曾流傳在家長群。

男孩獨自在家寫作業,擺在書桌上的練習冊一頁都沒打開,他手上的花樣卻層出不窮。

推門、戳牆、發呆、玩筆、上廁所……

9分鐘裡,有7分多鐘都在搞和學習無關的「小動作」。

或許下一秒房間突然來人了,他會正襟危坐,來一段「認真寫作業」的表演。

但不管怎麼「裝」,他有沒有用心學習,能不能管理好自己,早就揭示了他未來的人生走向。

只會做表面功夫的孩子,實則懶惰放縱不自律,註定走不長。

鄰居家大兒子小凱,去年高考只考上一所專科,令無數人大跌破眼鏡。

一直以來,他給別人的印象都是:

每天最早出門上學,最晚回家,周末兩天都在補習班,高考前三個月還專門請私教上門輔導。

雖然成績不算拔尖,但這麼「拼」,大家猜想怎麼也能考個差不多的二本吧。

沒想到分數一公布,才167分,差點連專科都上不了。

細問才知道,小凱平時在家不怎麼愛學習,都靠輔導老師監管、督促,一沒人管就鬆散,完全進入不了學習狀態。

如今在專科學校里讀書,聽說學得一塌糊塗,準備退學回家復讀。

聽完很唏噓,「扶不起的阿鬥」再怎麼逼,都很難逼成985學霸。

人最可怕的是清醒的墮落。

剛開始可能還沒什麼,總覺得到時候努努力,靠外力逼一逼就好。

可一旦時間久了,思維邏輯和行為模式變得固化,習慣竊懶、鬆懈,沒有人逼就不會好好學。

知名作家索西·李說過:

思維固化的人,一般喜歡選擇走捷徑,這樣他們就能更快看到結果,而不是花時間為長久的成功打下基礎。

假裝出來的努力,永遠無法獲得真正的「實力」。

孩子不花時間和精力打磨,根本學不會「真本領」。

有一個媽媽,很為兒子的學習苦惱。

眼看兒子即將上初三,成績依舊全班倒數,只好求助教育專家:

「看他每天回家也有好好寫作業,寫錯的地方指點一下也都懂。可一到大考就不行。

真的沒辦法提升了嗎?」

教育專家問媽媽「平時在家有陪他學習嗎」。

媽媽的回覆是,自己一回到家很忙,要照顧小孩老人,一天下來都沒時間陪兒子學習。

「都這麼大人了,應該懂得自覺學習了吧,所以我們也很少督促他。」

聽完媽媽的話,教育專家搖搖頭,說了一句:

「別忘了,他終究是個孩子。永遠不要指望他能自覺。」

不少家長就是這樣,要麼推脫自己沒時間,要麼抱怨管孩子累,對孩子放縱不管。

甚至把監管的責任全都推給老師,覺得自己不是專家,一切由老師看著,孩子才能學得更好。

然而,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為他貪玩,愛偷懶,抗拒主動學習。

就算遇到再好再負責任的老師,能管到的也只是孩子一天裡的五六個小時。

剩下的時間,父母應該承擔最大的監督責任。

有人問「理科學霸」楊晨煜媽媽:怎麼才能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孩子?

楊媽媽沒有任何高談闊論,方法只有一個:

孩子沒有自主思考問題能力時,一定要通過監督幫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監督時父母也要自覺,不是丟孩子在那裡拿個手機就可以了。

《清華學霸教子經》一書中也有類似的道理:

「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態,主動是非常態。」

所以各方面還未定型的孩子,自控力差,學習動機不強,他的拖拉和散漫實屬正常。

如果父母不履行監管的職責,選擇兩手一攤不聞不問,孩子只會愈發任性、放肆。

缺乏指導和有意識地培養,孩子不可能自發愛上學習,更沒有變優秀的可能。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過:「人如陶瓷,小時候會形成一生的雛形。」

孩子天生追求安逸,特別是意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監管時,總想偷懶、放任自己。

這時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一定要正確管教、嚴格督導,不斷提升孩子學習的自覺性。

1、端正孩子的態度。

有時候孩子之所以對學習偷懶、不上心,很大程度和父母不重視有關。

一旦孩子覺得學習可有可無,他自然不會在意學得怎麼樣。

為此父母要以身作則,自己也拿起書本、放下手機,讓孩子看到學習的意義。

當孩子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他就不會輕易揮霍浪費自己的時間。

反倒能沉下心,努力刻苦,想方設法提升自己。

2、狠抓孩子的習慣。

好的習慣足以改變孩子的命運,決定他未來的一生。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後面的教育省心省力。

首先,不要縱容孩子在作業上拖拉磨蹭,必須確保孩子每天有2小時的高效學習時間。

其次,學習時不要做其他無關緊要的事情,可以適當休息,但不要超過5~10分鐘,集中精力把作業做完再做其他事。

最後,引導孩子每學一個階段要總結自省。檢討目前學習存在的不足,尋找方法解決它。

孩子養成好習慣,哪怕日後離開家庭、學校,去到職場,也能自主學習,自覺自律。

3、喚起孩子的動力。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裡說:

「人生來就喜歡被鼓勵,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可以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成長,獲得自信,從而變得更優秀。」

當孩子學得疲憊,或受到打擊,父母一定要多鼓勵,讓孩子心裡充滿被接納的愛和尊重。

只有他不斷被認可,被激勵,才有自信和勇氣朝著好的方向成長,去嘗試、挑戰。

父母是孩子的擺渡人,孩子走向哪裡,關鍵在於父母。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管教是基礎,孩子自覺自律是目的,基礎打牢,不怕地動山搖。

想讓孩子有出息,成為更自律、更上進的人,父母一定要在後頭推一把,用心參與。

唯有這樣,孩子的後半生才有陽光、幸福和光彩奪目的榮耀。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十點讀書圖書旗艦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01/1849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