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為了抵禦冬日嚴寒:古人房屋建築上的奇思妙想

為了抵禦冬日嚴寒,除了衣食飽暖之外,古人在房屋建築上也頗費了一番心思。從秦宮的「壁爐」「火牆」,到漢朝的「溫室」「椒房」,無不體現出古人的聰明智慧。

早在新石器時代,半坡聚落的人們就懂得在房屋門口處設置火盆、火塘,將炊事與取暖合二為一,既能夠吸收門外吹入的氧氣助於燃燒,又可以烤火取暖、阻擋冬季的寒風。但是這種靠廚房取暖的方式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冬天睡覺、洗澡的時候,還是難以擺脫嚴寒之苦。

在秦朝咸陽宮遺址的浴池邊,曾經發現三處壁爐,推測為天子、嬪妃洗澡時取暖之用。整座浴室的構造非常考究,房屋四周的牆內、底部鑿有筒瓦相扣的管道,作為壁爐、煙道,內部可存放木炭,引燃後可持續燃燒,整座浴室如同被四面「火牆」包裹,保證室內溫度穩定。與古老的火塘取暖相比,秦宮「壁爐」「火牆」的發現,無疑反映了我國在建築取暖技術上的巨大進步。

到了漢朝,宮廷貴族在解決取暖問題時又想出了新的法子。《西涼雜記》記載,長樂宮中設有溫室殿,是專門供皇帝在冬天居住的暖殿,內部有多種防寒保溫的特殊設備。牆壁以花椒和泥塗抹,再披上一層密不透風的錦繡。屋內設雲母屏風、鴻羽帳,地上還鋪著西域毛毯。整座宮殿從裡到外層層包裹,住在裡面的皇帝老兒想冷都難。所以每到冬季,皇帝往往將藏書搬到此地久居,有時甚至會取消上朝,將公卿朝臣召到這裡議政。

隋唐以後,社會生產力有了質的飛躍,上至宮廷下至市井,人們驅寒取暖的方法也越來越多。從漢朝皇帝的「椒房溫室」中取得靈感,唐朝盛行溫室栽培技術,將蔥韭菜茹等下季蔬菜種在大棚里,不分晝夜燃火培育,供給富裕人家在冬天一飽口福。此外,火盆、手爐、暖椅、湯婆子等取暖利器也相繼出現,古人一到冬季就嚴寒難熬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一度忍受冬日嚴寒之苦。隨著各種取暖法寶的誕生,衣食住行各方面不必再受季節時令的制約,體現了古人與天地自然鬥智鬥勇的無窮智慧。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歷史百家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17/1856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