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的年輕白領,都去干體力活了

武漢的一個徵才會,攝於今年2月。

按照通常的衡量標準,洛麗泰·劉(音)獲得了成功。她於2018年從中國一所頂尖大學畢業後,在令人嚮往的深圳租了一套公寓,並先後被一系列十分成功的公司聘為視覺設計師,即使是在中國年輕人失業率創下歷史新高之際。

然後,她去年辭了職。她如今在一家連鎖寵物店做美容師,薪水是以前的五分之一。新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而且得穿制服,而不像過去身著精心挑選的衣服。

她很開心。

「就是厭倦吧。厭倦那樣的生活。我沒有從這個工作當中感受到我有在進步,我有什麼累積,」劉女士談到以前的工作時說,她說自己幾乎沒有創作自由,還要經常加班,她感覺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所以我當時覺得,沒有太大必要了。」

一種現象正在中國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劉女士正是其中的一員:年輕人辭掉壓力大、地位高的白領工作,選擇去干體力活。雖然這個趨勢的規模難以衡量,但社交媒體上大量轉發的帖子提到了一名技術人員轉行去當雜貨店收銀員,一名會計師轉行去街頭叫賣香腸,還有一名網站內容管理員轉行去送外賣。在類似於Instagram的手機應用小紅書上,「#我的體力活初體驗」標籤的瀏覽量已超過2800萬。

這個趨勢的支持者提到有規律的工作時間和競爭不那麼激烈的環境帶給人的快樂。他們承認改行需要做出犧牲——劉女士說她存了大約10萬元才辭職,並在辭職後大幅削減了日常開支——但他們說,轉行讓他們擺脫了以前工作帶來的心力憔悴,所以是值得的。劉女士說,她寧願照料不合作的狗導致的體力消耗,而不要費力地去弄那些不由她選擇的設計任務帶來的精神損害。許多人還說,他們正在尋找的是輕體力勞動,而不是像建築工地或工廠工作那樣的高強度勞動。

武漢一個畢業典禮上的大學生,攝於去年。 GETTY IMAGES

在世界各地,新冠病毒大流行促使人們重新評估工作的價值,比如美國出現的「大辭職潮」。但在中國,助長年輕人幻滅感的力量尤為強烈。工作時間長和專橫的上司很常見。經濟正在放緩,讓向上流動的前景變得黯淡,而這代人以前只知道爆炸式的經濟增長。

再就是中國執行了三年的「新冠清零」政策,它迫使許多人忍受長時間的封控和裁員,而且令他們意識到,辛勤工作並不能換來對未來的掌控。

「大家的情緒會有點受不了,疫情期間遭遇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覺得莫名其妙的被關起來。」劉女士說。

換工作的趨勢重新引發了關於激烈競爭是否徒勞無益的爭論。兩年前,網上廣泛流傳過被稱為「躺平」的類似號召,意思是讓人們辭去工作、享受生活。批評者指責那樣做的人浪費了父母在他們身上的投入,放棄了幫助中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勤奮努力。但其他人則將他們幻想破滅的原因歸咎於一個優先考慮消費主義成功之路的價值體系。

那之後,白領工作的競爭變得更加殘酷。就在企業減少招聘人數之際,預計今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將創下歷史新高。據官方統計,16至24歲人群去年夏天的失業率接近20%,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更高。

所以有些人不願意更努力地去競爭,而是發現傳統上不那麼令人垂涎的選擇富有吸引力。

「我們讀書,學習知識,不是為了做到什麼了不起的職位,恰恰是有勇氣去接受更多可能性吧,」一個網絡論壇上的帖子這樣寫道,該論壇邀請其逾3.9萬名成員提問題,比如在街頭擺攤有多累,或描述他們當餐廳服務員的經歷。

北京一個辦公室里的工作人員,攝於2021年。 GREG BAKER/AGENCE FRANCE-PRESSE— GETTY IMAGES

現年25歲的尤妮斯·王(音)去年拿到了碩士學位,北京一家企業提供給她一份諮詢工作,她立即接受了。她為自己在如此之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感到自豪,她想看看自己在職場上能走多遠。

但中國的企業文化是出了名的苛刻,網際網路公司員工的突然死亡曾引發人們對造成過度勞累、影響心理健康的工作的質疑。王女士說,開始工作後不久,她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繁重的工作讓人焦慮,但又忙得無暇減壓。由於「新冠清零」限制了旅行,她已有將近一年沒與父母見面了。

去年秋天,她辭了職。她目前在東北老家瀋陽的一家咖啡店工作,收入是以前的五分之一。她住在父母家,並擔任自由插畫師掙點外快,畫畫是她在北京時放棄的愛好。

王女士將自己的家庭描述為豐衣足食的中產階級,她承認自己很幸運,能夠負擔得起這種選擇。她說,如果有那麼一天,她需要在經濟上支持父母的話,她會重返白領工作。但在那之前,她珍惜有機會挑戰她長期以來持有的成功觀念。

「他們會覺得我把這個項目給攻克下來,我把這個客戶給搞定,會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我當時就很想逼迫自己能這麼想,」她談到以前的工作時說。但她發現,與顧客交朋友,或因製作了一杯很棒的拿鐵咖啡受到稱讚時,她找到了足夠的滿足感。「不用別人告訴我,我的發展方向是啥。」

做出這種變化的人可能仍是極少數。網絡論壇上發帖的許多人是在問問題,而不是已經轉行的那些。一些離開了高收入職位的人承認,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在新職業上堅持多久;有人說他們現在花的錢比掙的多。

網上的批評者抨擊改行的人天真,暗示他們是在假裝貧窮,或搶了需要這種工作的人的飯碗,那些人因為受教育程度較低只能從事藍領工作。

但也有相反的批評:中國的國家電視台最近將失業問題部分歸咎於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年輕人太不願意從事藍領工作,暗示他們被寵壞了。

社交媒體用戶對這個說法的反應激烈,他們指出社會長期以來將教育看得高於一切,尤其是在中國開始進行經濟改革以來,體力勞動被視為是需要擺脫的東西。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聶日明表示,問題不在於年輕人認為體力活不值得他們干,而是因為低工資和持續存在的歧視讓體力勞動沒有給人提供過上更好生活的真正機會。年輕人這樣的選擇是出於務實而非挑剔。除非中國給藍領工作提供更高的薪水,給予體力勞動者更多的尊重。

「你不是一個多元化社會,但是你希望讓學生的選擇是多元的,但這個是不可能的,」他說。

就連一些誇耀自己在平凡領域新工作的中國年輕人最初也沒有打算接受那些工作。

現年24歲的約蘭達·江(音)去年夏天辭去了在深圳的建築設計工作,之前她曾被要求連續工作30天。她希望再找一份白領工作。但找了三個月都沒有成功,積蓄越來越少,她找到一份在大學宿舍當保全的工作。

起初,她不好意思告訴家人或朋友,但後來她開始逐漸喜歡上這個角色。12小時輪班雖然很長,但也很悠閒。她準時下班。這份工作附帶免費宿舍。她每月6000元的工資甚至比她以前實際得到的工資還要高出約20%,這說明大學畢業生過剩已開始壓低該群體的工資。

但江女士說,她的最終目標還是回到辦公室上班,她希望辦公室工作讓她找到更多的腦力挑戰。她一直在利用安保工作節奏緩慢的機會學習英語,希望這能幫助她找到下一份工作,也許是在一家外貿公司。

「做保全不算真的躺平,」江女士說。「因為我只是把它當成一個休息、過渡,歇腳休息(的地方),(來)學習充電、思考人生方向。」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13/1888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