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王維洛: 退林還耕的結果只能是嚴重的地質災害

作者:

圖6:全國範圍的退林還耕,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圖7:事出反常必有妖,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三、從退耕還林到退耕還林(草)

退耕還林、退耕還湖,這是1998年長江洪災之後中共提出的口號。

原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司長高俊才在《「綠色革命」的偉大工程——退耕還林》[16]一文中回憶道,國家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工程,最初的直接誘因是1998年汛期長江、珠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災害。在抗洪救災和災後重建的調研過程中,時任國家總理朱鎔基總結出了32字災後重建方針,即「封山植樹、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干堤、疏浚河湖」。

1999年8月,朱鎔基在陝西延安等地考察時著重講了「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等方面的措施。當時有一位水土保持專家,建議將「退耕還林」改為「退耕還林還草」,朱鎔基當場接受他的意見,同意改為「退耕還林(草)」(此後有關文件都是這樣表述)。所以,退耕還林工程在實際操作中,不僅包括護還林而且包括還草,在降雨量較多的地區退耕還林,在降雨量較少的地區退耕還草。這次延安考察,朱鎔基在講話時要求抓緊實施退耕還林試點工程。1999至2002年三年,延安實施退耕還林341萬畝,水土流失加劇的勢頭得到遏制。

這位水土保持專家的意見非常正確,應該是退耕還林還草,在降雨量較多的地區可以退耕還林,在降雨量較少的地區必須是退耕還草。

圖8:中國水土流失問題嚴重,是嚴重洪澇災害的根源,圖片來源:鄧小衛

四、當中國人均糧食產量剛過400公斤時中共政府判定糧食總量供過於求,決定實施退耕還林(草)

高俊才指出:當時提出退耕還林的必要性,概括起來主要是三條:

一是生態原因,長期以來開墾的大量坡耕地,水土流失嚴重,造成江河湖庫淤積,行洪不暢、蓄洪不利,退耕還林是「從根本上扭轉長江、黃河流域水患災害的治本之策」;

二是經濟原因,由於連年農業豐收,「全國糧食總量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區域性供過於求」,國庫中儲存的糧食多,每年儲存糧食需大量的財政補貼,而且陳化糧糧質下降,「以糧食換林草,可以大大減輕糧食儲存壓力,節省大量的倉儲和保管費用,減少庫存糧食的陳化、損耗」,拿出一部分糧食用於給退耕戶補貼也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一舉多得;

三是西部大開發原因,實施退耕還林(草)有利於帶動西部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發展效益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有效擴大西部農村需求,拉動經濟增長。

這裡有一條信息值得重視,也值得與現在的情況做一對比,就是當時全國糧食總量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區域性供過於求,原因是連年農業豐收。查找資料,

圖9:中國曆年糧食產量(1949年至2021年,圖表來源:國家統計局[17]

1996年中國糧食產量:50453.5萬噸,人口12.18億,人均糧食產量414公斤;

1997年中國糧食產量:49417.1萬噸,人口12.3億,人均糧食產量402公斤;

1998年中國糧食產量:51229.58萬噸,人口12.42億,人均糧食產量412公斤;

1999年中國糧食產量:50838.58萬噸,人口12.53億,人均糧食產量406公斤。

1999年中國進口糧食72.14萬噸,出口50.03萬噸[18],淨進口糧食22.11萬噸,人均淨進口糧食0.176公斤,可以忽略不計。

為什麼在1998年、1999年中國人均糧食產量400多公斤的時候,中共領導人做出「全國糧食總量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區域性供過於求」的評價,要實施退耕還林(草)的措施;而到了2023年,中國人均糧食產量超過460公斤、而且還人均進口糧食超過100公斤,此時中共領導人卻認為糧食供應無保障,要實施完全相反的退林還耕措施?

五、退耕還林(草)工程總投入已經超過5000億元,退林還耕工程需要投入多少億?

2019年7月10日《經濟日報》發表題為《我國退耕還林工程總投入超過5000億元》[19]的報導指出,自1999年啟動實施兩輪退耕還林工程,20年來,我國已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億多畝,退耕還林工程總投入超過5000億元。特別是2014年,國家做出了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的決定。到目前為止,共安排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任務5989.49萬畝,其中還林5486.88萬畝,還草502.61萬畝,涉及22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2017年起,退耕還草的補助標準由800元/畝,提高到1000元/畝;退耕還林種苗造林費補助由每畝300元提高到400元,使新一輪退耕還林總的補助標準達到每畝1600元。

圖10:中國退耕還林工程總投入超過5000億元,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根據報導,2023年開始折騰的退林還耕,也要實施補償的。根據2023年3月28日農交網上題為《退林還耕2023新政策:退林還耕一畝補償多少錢?》[20]的報導,退林還耕一畝補償90元。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125元,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90元。還生態林補助期限為8年,還經濟林補助期限為5年。黃河和海河流域每畝退耕地每年200斤,長江和淮河流域每畝退耕地每年300斤。還有報導說,退林還耕,水稻上山,把耕地改造成高標準農田可以獲得三千元的補助[21]。

補償費,加上每年資金補助和糧食補助,總計應該不會少於退耕還林時的總補助標準。退耕還林(草)工程投入已經超過5000億元,在中國GDP數字上體現的就要超過5000億元;退林還耕工程,投入也不會少於5000億元。退耕還林、退林還耕,中國又回到了起點,但是中國的GDP卻有了長足的發展。這就是中國GDP高速發展的秘密。這和中國的住房建了拆,拆了再建,建了再拆,拆了再建是一樣的,房地產創造的GDP很高,而房地產創造的價值不斷流失,最終住房的平均使用年限只有30多年。

圖11:退林(草)還耕,中國還準備投入多少錢?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六、歷史的教訓,長江中上游的森林砍伐是1998年長江洪災的最主要原因

1998年長江洪災之後,中國的知識份子幫助中共政府尋找長江洪水的原因,長江中上游的森林砍伐是最主要原因。

森林是地球上結構最複雜、功能最多和最穩定的陸地生態系統。它的功能有如,提供燃料、提供木材、涵養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淨化空氣、減輕霧霾、美化環境、預防災害等等。現在人們對森林的吸碳、制氧功能愈來愈重視。同時森林也是是陸地上最大的物種基因庫[22]。識字的中國人都知道。森林由五個木組成。倉頡造字,有木、林和森這三個字。木字中間是主幹,下面是樹根,上面是樹枝樹葉。獨木不成林。很多樹在一起,就是林,林由兩個木組成。三個木就成森,而且是兩個木在下,一個木在上,表示很多很多很多樹,而且很高大。森林由五個木組成。詞源解釋森林為:「喬木叢生而眾多者」。眾多植物在森林群落中互為依存、互為支撐,自然地組成多層次,如樹冠層、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地被層等。而人工造林、經濟園林則缺乏層次[23]。

陳昌本在《水患中國》[24]一書中指出:林業科學家告訴我們,長江上游的原始森林,是涵養水源的聚寶盆。森林裡的林冠和根系可以吸納降水量約30%,林下的落葉植被可攔蓄降水量約30%,森林區比無森林區可削減洪峰流量70%至90%。這樣,再大的降雨經過森林的吸納攔蓄,也不容易變成山洪了。據測試,在降雨量相同的情況下,森林採伐區比森林保護區的洪水量大2至3倍,而流淌的時間,森林採伐區比森林保護區短2至3倍,就是說,無林區的降水量容易形成突髮式山洪。相反,對長江上游金沙江流域的實測說明,在枯水期,森林植被良好區域的產水量,為無林流域的2.2至2.6倍,就是說,森林是涵養水源最理想的水庫。

中共政府並不是把森林看作是涵養水源最理想的自然措施,而是認為大型或者超大型水庫才是防洪抗旱的關鍵措施,因為它們是人所控制的,聽人的指揮調度。其實,建造大型或者超大型水庫,就要淹沒許多良田。根據2021年8月26日公布的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25],中國現有水庫面積水庫水面336.84萬公頃,即5052.55萬畝。就是說,為了建造水庫,水庫損失了0.5億畝最為肥沃的河谷耕地。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27/189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