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文人筆下的江蘇「暮春」風景

作者:

明代畫家沈周描繪晚春的《落花詩意圖》。

5月6日是立夏,春天正在慢慢離去。在古代描寫暮春的詩文中,風景的背後蘊含著不同心情:有留戀與傷感,也有激昂與讚美,有對離別友人的不舍,也有對遠方家鄉的懷念。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描寫江蘇「暮春」的名作,也再一次回望春天,與春作別。

寫暮春最為著名的句子莫過於「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江南旖旎迷人的風光,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令人心旌搖盪。

此句出於六朝時梁代丘遲的不朽奇文《與陳伯之書》,這封信背後還有一段兩軍對戰、刀光劍影的故事。梁武帝天監四年(505),梁武帝命臨川王蕭宏領兵北伐,陳伯之(原南朝將領,後逃往北魏)屯兵在壽陽與梁軍對抗,蕭宏命令記室丘遲以個人名義寫信勸降陳伯之。丘遲在信中先譴責了陳伯之叛國投敵的行徑,然後申明了梁朝既往不咎、寬大為懷的政策,向對方曉之以利害,告之以危局。關鍵的這幾句,流淌在字裡行間的是一股脈脈溫情,以醉人的江南風景引發故國之恩、鄉關之情,具有搖曳心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陳伯之識字不多,讓手下讀一句,解釋一句,陳伯之被深深打動,帶領手下8000人投降了南梁。

唐代李白的「煙花三月下揚州」,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已經成為揚州宣傳城市的名片。暮春時節,柳絮迷濛如煙,春天繁花似錦。雖是送別,卻少了一絲傷感,多了一絲灑脫。

清代姚鼐的《淮上有懷》同樣是在晚春送別友人,詩為:「吳鉤結客佩秋霜,臨別燕郊各盡觴。草色獨隨孤棹遠,淮陰春盡水茫茫。」「吳鉤」是一種彎刀,「秋霜」是形容鋒利雪亮。作者結識了一位志向遠大的遊俠式人物,二人在淮陰郊外宴飲舉杯,送別之後放眼望去,只有淮水兩岸草色與孤舟一起通向遠方。情境與《送孟浩然之廣陵》較為相似,但蒼茫之中更顯豪情滿懷。

暮春時節,對於敏感的詩人來說,總有淡淡的憂傷縈繞心頭。

李致遠是元代江右(今江西)人,客居溧陽(今屬江蘇)。他在散曲《【中呂】紅繡鞋晚春》中寫道:「楊柳深深小院,夕陽淡淡啼鵑,巷陌東風賣餳天。才社日停針線,又寒食戲鞦韆。一春幽恨遠。」

「楊柳深深」可見小院的清幽,「夕陽」「啼鵑」加上了一層迷離的色彩。「社日停針線」「寒食戲鞦韆」,如簡潔的素描,配以悠長的賣餳(麥芽糖)聲,展示出一幅獨具韻味的江南小鎮風情。看著眼前晚春的景象,女子可能感到青春易去,幽恨不由襲上心頭。

《滿江紅·暮春》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有人考證此詞作於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當時辛棄疾在江陰軍簽判任上。上闋寫江南暮春景色:「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花徑里,一番風雨,一番狼藉。紅粉暗隨流水去,園林漸覺清陰密。算年年、落盡刺桐花,寒無力。」下闋寫女子想起了遠行的情人:「庭院靜,空相憶。無說處,閒愁極。怕流鶯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處也,彩雲依舊無蹤跡。謾教人、羞去上層樓,平蕪碧。」

這是一首委婉纏綿的傷春相思詞,不過辛棄疾的詞大多有政治寓意。詞中這位寂寞的江南女子,隱藏著作者自己的影子。

晚春不只有傷感,還有幽靜與恬適。

宋代范成大晚年退居蘇州石湖,他的「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雞飛過籬犬吠竇,知有行商來買茶」,寫出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光。雞從籬笆外飛過,小狗在洞中狂吠,原來是有客商過來採買新茶,反襯出平時極少有外人到來。田園的靜謐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安定與淡然。

在一片傷春、惜春的作品中,還有一掃哀怨、不同凡響的昂揚聲音。

北宋詩人王令,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歲喪父母,跟隨親戚居住到廣陵(今揚州)。長大以後,雖在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但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他極為推重。王令有詩《送春》:「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花落了明年會開,燕子飛走了明年會回來。那迷戀美好春光的(子規)杜鵑在午夜依舊苦苦啼鳴,不相信那春天喚不回來。在古詩詞中,子規大多喻為哀傷淒切,在這首詩中卻有著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也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莫怨春歸早,花余幾點紅。留將根蒂在,歲歲有東風」,這首《暮春》是清代詩人翁格的作品。不要埋怨春天離去太早,只要根蒂還在,到了來年,在東風吹拂下,仍會萌發新芽,開出新花。

翁格出生於蘇州洞庭東山的一個富商家庭,他家在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因經營棉花、布匹及染料而致富百萬。但到了他父親翁澍手中,產業全部變賣,家道中落。

他雖然遭受重大的變故,但從這首詩可以看出,他並沒有因此頹唐沮喪,仍然坦然樂觀。其實人生的境遇也同樣如此,不必為一時的挫折和逆境怨天尤人,「歲歲有東風」,生命的希望,始終是生生不息的。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新華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05/1898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