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不吸食孩子的能量,就是世間最好的父母

父母在家庭里不斷釋放負面情緒,孩子很難不被薰染,變得暴躁悲觀。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當你給孩子展現一個正能量滿滿的模樣,孩子也會逐漸往充滿希望的正路上走。

在《少年抑鬱症》一書中,看到一個女孩小高的故事。

5歲那年,爸爸被迫下崗後,媽媽幾乎把工作之外的時間全放在她身上。

盯著她學習,要她看書、寫字、畫畫。

有一次她記不住乘法口訣表,媽媽突然情緒失控,在教學樓前暴打她,逼她背到會為止。

爸爸創業之路磕磕絆絆,家裡一度沒有收入,媽媽把焦慮和憤怒都發泄在她身上。

動不動就打她打到皮青臉腫,還用語言侮辱她,甚至往她臉上吐口水。

就這樣,長時間遭受媽媽的「情感暴力」,她的情緒越變越糟糕:

焦慮、暴躁,頭痛失眠,有自殺傾向,被確診為「重度抑鬱」。

原本學習優異、乖巧懂事的她,因為媽媽的失控,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

看到這個故事,想起心理專家李雪說的:

有些父母,通過吸食子女的能量來洗滌自己的靈魂。

因為被負能量困住,無法燃起對生活的希望,所以強行將自己的憤怒、焦慮、恐懼、委屈轉移到孩子身上。

硬是把孩子拉到和自己一樣的處境中,他們才感到舒服、釋放、平衡。

在他們這裡,孩子是自己能量的來源。

他們通過打壓孩子,訓斥孩子,緩解內心的不安和恐懼。

然而他們忽略了,孩子的能量一旦被吸取,就無法再煥發出該有的生命力。

育兒專家錢志亮在小學任教時,班上有個奇怪的小女孩。

上課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下課也不和別人玩。

有天放學,他看到小女孩一個人坐在教室,便過去關心她。

這才得知,女孩根本不想回家,更不想和父母待在一起。

因為她一回家,父母要麼吵架,要麼就在她面前唉聲嘆氣,說自己很累、家裡沒錢……

女孩聽多了,她本能地反感、厭惡。

然而,她內心的壓力、悲傷,連同一個屋檐下的父母都未曾知曉,只能一個人默默承受一切。

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成為父母后該說什麼,該如何善待孩子。

總有一部分父母,心智稚嫩像小孩,任性妄為,口無遮攔,完全忽略眼前的孩子比自己還敏感、脆弱,更需要保護和照顧。

在他們充滿戾氣的內心世界裡,無辜的孩子成為「救命稻草」,用羸弱的身軀撐住他們沉重的情緒壓力。

心理專家陳默教授曾接觸過一個大學生案例。

男孩一米八,長得很帥,精神卻長期萎靡不振,一點都不陽光,整個人看上去很壓抑。

問到家庭情況後才知道,男孩從小父母離異,打那以後就成了媽媽唯一的情感支柱。

媽媽要求他什麼事情都說,不能有所隱瞞,否則就會以傷心、生氣、憤怒等負面情緒道德綁架他。

從2歲到20歲,男孩經歷整整18年這種「精神折磨」的生活,最終被媽媽折磨得透不過氣。

心理研究表明:

那些長期生活在充滿敵意、負能量環境的孩子,更容易退縮、無助、失去控制、自我攻擊。

特別是父母放任自己的失控行為,不停攻擊孩子,吸食孩子的能量,實際上就建立了一個恐懼主導的環境。

孩子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對抗外界的負面影響,很難有額外的能量讓自己健康成長。

當他的心理能量被父母的牢騷、不滿、打壓耗竭後,就像身體失去該有的免疫力防護,各種心理疾病隨即而來。

《金牌調解》有個女孩,讀大學時被確診為重度抑鬱,只能退學回家。

父母一開始無法理解,為什麼她好端端會生病,一定是她不對。

可在心理醫生和現場嘉賓的引導下,女孩生病的真相浮出水面:

原來,從小到大,女孩動不動就被父母打。

媽媽平時工作忙,沒心思管她,可壓力一大,就會把所有不好的情緒都發泄在她身上。

至於爸爸,只要炒股虧了或者覺得她不聽話,也習慣拿起衣架打罵,否定她的想法和念頭,將生活的不如意轉移到她身上,從不解釋理由。

就這樣,女孩整天活得膽戰心驚,情緒壓抑,直到大學逃離家庭後,心理問題瞬間爆發。

孩子有沒有生命活力,和父母有關。

父母整天滿口的抱怨、否定和攻擊,孩子是不可能在這樣混亂的土壤中開出亮麗的花來。

父母把家當成情緒的「垃圾場」,孩子只會活在「垃圾堆」里,無法快樂和自由。

生活縱使有很多不如意的事,但為人父母,為孩子計,永遠不要「吸食」孩子的能量。

每一個孩子都是極其敏感的小生靈,是父母能量的接收器。

讓他更好地成長,享受幸福美滿的人生,父母應該做到傳遞足夠的正能量,給他未來鋪好花路。

用鼓勵代替打擊,用肯定代替否定。

教育專家尹鄧安在孩子上學讀書那會,每天都會對孩子做兩件事:

第一件就是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他們的頭;

第二件事是對他們說「你真棒,你比爸爸強」。

在他的鼓勵、肯定下,兩個孩子都充滿動力用心學習,兒子還考上了名校愛丁堡大學。

再弱小的孩子,都需要父母語言上的正向激勵。

父母的關愛,會讓他感覺到自己有價值感,而這是他正能量的來源。

自我覺察,做好負面情緒管理。

身邊一位朋友,有段時間因為工作壓力大、煩心事多,就習慣吐槽、發牢騷。

發現兒子不大愛親近自己後,她特地買了一個「不抱怨手環」。

只要一覺察到自己在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堅持做到手環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為止。

就這樣,朋友慢慢改掉了發泄負面情緒的壞習慣。

父母要學會自我覺察。

特別是自己內心有大量的負面情緒積攢時,要用正確的方式化解,比如做一些喜歡的事情轉移注意力,或找身邊成熟的人傾訴,調整狀態。

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什麼話都對孩子說,孩子還小,承受不起父母情緒之重。

自我賦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蘭海說成長》有句話這樣說:

「孩子的成長,對於我們每個成年人來說,都是最大的挑戰——挑戰的不僅是我們的耐心,還有我們的眼界。」

特別是如今的環境,孩子接受的信息、眼見的東西日新月異。

父母無法再用過去的方式去對待、教導孩子。

育兒即育己。

把自己還原成一顆種子,重新學習和成長。

邁開學習的腳步,很大程度是傳遞一個信號:孩子,爸爸媽媽願意為了更好照顧你,重新開啟學習之旅。

而這件事,本身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力量。

每一個做父母的,都無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茁壯成長。

他的能量支撐自己走多遠,離不開父母的精神供養。

從今天起,為了孩子,請好好滋養自己。

只有父母成熟了,成長了,孩子才能更愛自己,活出生命的價值和希望。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男孩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602/1909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