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譯叢:對華貿易去風險化蘊含風險

以安全為導向的貿易措施與西方企業利益和環境目標相違背

年度詞彙競賽已經結束。在地緣政治類別中,「去風險化」一詞得冠。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這個D字母開頭的詞【指英文「de-risking」,意為「去風險化」,譯者注】從默默無聞變得無處不在。這是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3月下旬發表的關於中國的演講的核心內容。拜登政府緊隨其後抓住了「去風險化」一詞。隨後,這個詞在上周的G7峰會上得到了認可。

西方領導人如此欣然接受去風險化一詞的原因之一是,這讓他們擺脫了修辭上的困境。此前關於西方經濟與中國「脫鉤」的提法,常常被指責為不可能實現的和極端的做法。去風險化聽起來更謹慎、更有針對性。西方企業被告知,他們仍然可以與中國進行貿易——只是需要一些保障措施。

美國和歐盟擔心的風險可以分為兩大類:西方從中國得到的東西;以及中國從西方得到的東西。

在「他們從我們這裡得到的東西」這個類別中,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先進技術位居榜首。美國宣布的半導體出口限制——以及日本上周宣布的同樣措施——都屬於這一類。

G7國家在限制中國獲取關鍵技術的同時,也在努力擺脫他們認為對中國的危險依賴。對電池技術和綠色轉型至關重要的稀土和關鍵礦物資源位居榜首。正如馮德萊恩在演講中指出的那樣,歐盟97%的鋰是從中國進口的,而鋰對電池生產至關重要。

西方正在努力減少的另一個依賴是來自台灣的先進半導體,其份額占了90%以上,而台灣正面臨被中國入侵的風險。美國2022年的《晶片法案》提供了520億美元的資金來推動美國本土的晶片製造。

去風險背後的理論現在已經相當明了。然而,操作起來則不是那麼清晰易行。

三大困難已經顯現出來。一是企業與國家利益的衝突。二是減少對中國依賴所必須面臨的難度和代價。三是懸而未決的關於風險性質的模稜兩可的界定。我們是在擔心中國的政治脅迫,還是真的在擔心一場戰爭?

在正常時期,支持想要出口的國內企業是西方政府的一個主要目標。但在一個去風險化的世界裡,往常的做法不再繼續適用。

上周,總部位於加州的半導體集團英偉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勛警告說,如果美國公司被禁止向中國出售先進晶片,將對這些公司造成「巨大傷害」。但美國官員並未表顯出悔意。相反,他們強調指出,英偉達晶片對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

他們還表示,中國可以輕易地將先進的人工智慧用於各種邪惡目的,從生產生物武器(這顯然是中國的一項特殊利益)到通過「深度虛假」新聞進行政治操縱。歐盟和美國進一步收緊其流向中國境內的對外投資的限制,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多的西方公司會經歷英偉達式的管控。

但限制出口和關鍵技術顯然是一場雙向的遊戲。因此,西方也在緊急嘗試減少在關鍵領域對中國的依賴。

至於這麼做會有多容易,意見不一。荷蘭貿易部長Liesje Schreinemacher本周警告說,如果沒有中國,歐洲的綠色轉型將無法實現,因為中國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電池以及製造這些產品所需的關鍵礦物的生產國。一位西方情報官員斷言:「我們花了30年時間建立起對中國關鍵礦產和稀土的依賴,而解除這種依賴也需要同樣長的時間。」

但曾在喬·拜登的白宮從事技術和國家安全工作的蘭德公司董事長傑森·馬西尼(Jason Matheny)則更為樂觀。他指出,「稀土其實並沒有那麼稀有」。中國真正鎖定的是關鍵礦物的加工環節,這通常是一項污染非常嚴重的產業。但一些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的國家,如澳大利亞,似乎已經準備好承接這項工作。

西方新形成的去風險政策基於三大核心支柱: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限制技術出口,但同時繼續鼓勵西方公司與巨大的中國市場進行貿易。如果需要被對沖的風險是政治脅迫,那麼這個政策就或多或少是一個連貫的政策。但是如果這個風險是中美之間會發生真正的戰爭(也許是因為台灣),那麼這個去風險策略就會顯得首尾難以相顧。。令人不安的是,一些美國官員現在認為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為50%,甚至更高。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麼西方公司將立即面臨撤出中國的壓力。對於產品主要在中國南方生產的蘋果公司或至少一半利潤來自中國的大眾汽車公司來說,這可能意味著企業的死亡。另一方面,正如一位西方安全官員所說:「如果與中國發生戰爭,世界汽車市場所受到的影響將是我們面臨的所有問題當中最微不足道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金融時報/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607/191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