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劉亞洲韜光養晦:誰有槍誰就是黨

—劉亞洲與何家棟

作者:

配圖內部講話集

這套內部講話共11本,是小開本,外包裝還有一個紙匣,扉頁是劉亞洲為何家棟的題字「中國不缺毛澤東,中國最缺何家棟——學生劉亞洲上2006,2」

配圖劉亞洲題字

說真話,以學生相稱的劉將軍的字與何家棟用原子筆寫的蠅頭小楷可差遠了,但是真誠可鑑。

何家棟是如何轟動了劉亞洲呢?

何家棟採用問答形式書寫劉亞洲,不是直接褒貶,表現的是老一輩人的謙遜,當然比較我直接掄棍子何老還是要老辣得多。何況他還專門給劉亞洲安排了一個挨棍子的對立面朱成虎,對當時網上的兩位風雲將軍,他明確說:「我比較欣賞劉亞洲,他畢竟是在談軍人的本行:戰略戰術。朱成虎不值一噓,吹牛都不是地方。扔原子彈是你做得了主的事兒麼?」

一,「黨指揮槍「是何劉的根本分歧

劉亞洲的戰略思維引發社會巨大爭議,極右說他「軍人干政」,極左說他是「帶路黨」。何家棟都不同意,他要批判的是「黨指揮槍」的原則,他的主張是憲政制度下的「軍隊國家化」。文章第一節「中共黨軍關係的三模式」在全文占據提綱攜領的位置。他說「黨指揮槍」個虛擬命題,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才是實實在在的。也可以說誰有槍誰就是黨。「槍桿子裡邊出政權」,豈止干政?還出政哩。他用他鋒利的筆剖析了中共歷史上槍和黨的關係及變遷。

「第一代,軍黨化,為主義而戰。黨拿槍,槍建黨,黨軍一體,有黨權即有軍權,無軍權亦無黨權。毛澤東在江西蘇區被奪了軍權,就只能吃閒飯,發牢騷。遵義會議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他,就等於承認他在全黨的領導地位,黨的總書記張聞天就像是毛的政治秘書。毛成了黨魁,又成了軍頭,這個黨才能指揮槍。」

「第二代,草頭化,為權力而戰。鄧大人要槍不要黨,就因為槍可以指揮黨,挾天子以令諸侯,總書記想廢就廢,捅出漏子就撇開中央,調軍隊包圍自己的首都,在和平時期大開殺戒,繼文化大革命之後,又來一場『武化小革命『。歷史證明:軍隊介入國內政治事務,政治鬥爭,只能亂上加亂,造成軍隊的不斷分裂,不斷清洗,文革中『支左』是這樣,六四平暴又是這樣,都使軍隊丟臉,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愛戴。軍隊站在人民的對立面,既是人民的悲劇,也是軍隊的悲劇。」

何家棟談到第二代鄧小平,順便把劉亞洲「歌頌六四「的錯誤立場也解決了。

「第三代,家丁化,為利益而戰,今日的將軍『挑選『自己的主子,公然違背黨法黨規,為任滿的頭頭上勸進表,也有個理由:要解放台灣。叫人想起「死了張屠戶,要吃混毛豬」。何以如此難捨難分?原來他們已結成利益共同體,要官給官,要錢給錢,跟誰獲利最多就跟誰,如同主奴,一切從利益出發。只有利益可以指揮槍。軍隊還不腐敗嗎?

何家棟揭示了劉亞洲特別關注,但是只歸咎於「信念和道德」,不能也不敢深入挖掘的軍隊腐敗的根源。

二,何與劉的軍隊改革不是一回事

對於中國軍隊改革的方向,何家棟否定了劉亞洲一再高調提出的「軍隊要進行革命式的改革」:「所謂軍隊要絕對服從黨的領導,就是將軍隊置於少數人的控制之下。中國共產黨依舊是一個擁有武裝、帶有暴力傾向和黑道性質的政治團伙,與現代政治文明無緣。」

軍隊如何改革?老人家的筆鋒再次指向鄧小平。「鄧大人說,再發生動亂,還得開槍。不知他想過沒有,如果拿槍的人也要亂動,出現張學良現象,他又靠誰?軍隊要成為真正的文明之師,正義之師,就必須實行軍隊國家化,軍人職業化,在政治生活中嚴守中立,不介入國內政治事務,讓政治家在會議桌上去解決他們的分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用軍事手段處理政治問題。」

三,何家棟這樣讚譽了劉亞洲的戰略思維

劉亞洲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我願意做自由思想的殉道者》,其中有一段影響非常廣泛的話;「我願意做思想先鋒,我願意做自由思想的殉道者。我連活著都不怕,還怕死嗎?在中國,講真話真難啊。但我還是要講真話。」何家棟非常體諒劉亞洲的苦衷,他說「劉亞洲不是自由主義者,不會主張為一切可能的價值創造發展條件。所以左右逢源就變成『在夾縫中奮鬥『。「」劉亞洲似乎是用文藝創作手法演繹政治問題,以形象思維代替理性分析。它有利於煽情,卻無助於思考。「

出人意料的是,何家棟這樣評價劉亞洲「西進西進」,「直撲中亞,俯衝南亞」,」把中亞變成第二個中東」,以及「知雄守雌」的戰略思維:「他把韜光養晦的自欺欺人之談徹底戳穿了」。「這算是一種讚譽吧?」你那個政治制度就是擴張性的,無論怎麼韜晦,也是和世界主流文明格格不入,還當人家不知道。韜晦本來就不是個好字眼,無非是把弓藏在袋子裡,別叫人看到你的野心。你說『永遠不稱霸』,那是力有不逮;只要有幾分勝算,還不是『該出手時就出手』,想教訓誰就教訓誰!一個敢出動坦克車對付手無寸鐵老百姓的國家,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政治上不改弦更張,說的再好聽,擺的姿態再低也是沒人相信的。」讚譽了劉亞洲,但是棍子痛毆的仍舊是鄧小平,若無中國新道統的高度,對「韜光養晦」怎麼能做出這樣的評價?

何劉交往是一段值得記憶的歷史

2006年,何家棟病重,9月劉亞洲到醫院探視,留下合影。

配圖,劉亞洲看望何家棟

對劉亞洲《戰略文集》還有一個非常牛的評價,我認為是於浩成先生的「特權加良知」。所以我把何劉二人的友誼稱為21世紀之初「良知「的交融。

還不到20年,中國曾經出現的人文盛景已不復存在,「後極權主義「呈現出一種有限多元的社會情景,也成為」明日黃花「,記述何家棟和劉亞洲,也是記述中國曾有的一段值得記憶的歷史。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光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608/191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