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推薦家長與師生閱讀:家有青春期孩子:閉嘴是標配 陪伴是高配 那麼頂配是?

如果要問,養孩子,哪一關最難過?

那麼答案一定是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個定時炸彈,稍有不慎就會爆炸,傷了父母,也傷了自己。

想讓孩子平穩地度過這個時期,閉嘴是標配,陪伴是高配,共情和理解是頂配。

一、閉嘴是標配

李玫瑾教授談到青春期撫養時曾說:

「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閉上。」

高高在上的說教、一味的指責、無窮無盡的嘮叨,是青春期孩子最反抗的事情。

對於那些不觸及底線的問題,閉上嘴巴,給孩子充分的試錯空間。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也曾給青春期的家長建議:

孩子處於青春期,家長要多做飯,少說話,這兩點能做到,親子關係就會改善。

知乎上有個網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他說上初中的時候突然迷上了網路遊戲,班裡的好哥們隔三岔五就約著去網咖包夜,因此成績一落千丈。

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他媽媽遇到這種情況,除了打就是罵,意圖用父母的權威來壓制他。

但他當時可是青春期啊,最叛逆的時候,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的這種淫威教育。

所以他的態度就是大不了就是打一頓唄,還能怎麼樣?

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媽媽不再跟他硬碰硬了,只是做好飯,然後叫他吃飯。

飯桌上也不再嘮叨他的學習,只是問他飯菜合不合口味,最近有沒有什麼想吃的菜。

時間長了,他反而有點不適應了,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對父母的態度。

數年之後,他詢問母親,當時為什麼不揍他,換路數了?

他媽媽說:

「當時就是覺得,打你罵你也沒有用,一副破罐破摔的樣,越打你越叛逆。

我也就是想開了,成績下降也就算了,只要沒學壞就行!」

沒想到,母親當時的「想開」,居然就此改變了他的人生。

孩子的成長在於不斷前進,而父母的成長在於懂得退讓。

所以,家有青春期孩子,請父母們務必多做飯,少說話。

二、陪伴是高配

我們經常會陷入一個誤區,就是覺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是很需要父母了」。

事實上,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劍拔弩張,什麼都要自己做主,但這正是他們需要父母堅持陪伴的時刻。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曾經在《朗讀者》中提到,初二的時候,有一天兒子突然之間關上了門。

「他的門除了吃飯和上廁所外,從來沒打開。

他不允許其他人進到他的房間,不然他會離家出走。」

他不肯與父母溝通交流,隨著房門一起關上的,是他的心門。

可是面對叛逆的兒子,麥家沒有放棄,而是一直陪伴他,嘗試走進他的內心。

做飯時,他會邀請兒子分工合作,一起完成一桌佳肴。

吃飯時,主動給兒子夾菜;

散步時,輕叩兒子的房門,希望他一起去;

爬山時,幫兒子準備好登山鞋,兒子爬得吃力時,伸出手拉兒子一把;

雖然還是沒有太多的語言交流,但麥家知道,父子的關係正在逐漸緩解,兒子的叛逆情緒慢慢地降溫,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成長從來都不容易,迷茫、焦慮和痛苦往往是常態。

在這個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予孩子陪伴、關注和支持。

讓孩子的心靈有依託的港灣和後盾,堅韌地守護著孩子脆弱而自由的心靈。

作家饒雪漫說過:

「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不過是不同方式的陪伴。」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一邊推開你,一邊渴望你。

他們表現出挑釁、叛逆,不過是為了偽裝內心的渴望和試探。

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但青春期愛面子,不允許他們表現出來。

他們也在試探父母,急切地想要知道,父母的愛究竟是不是無條件的?

還是只有學習優異、乖巧聽話的時候,父母才愛自己呢?

所以給他們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陪伴。

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他們對你卸下偽裝,那個懂事、貼心的孩子又回來了。

三、共情和理解才是頂配

近幾年,青春期孩子自殺的新聞越來越多,有些是長期抑鬱,有些是一時衝動。

不論是哪種,我想,如果父母能多一些共情,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為他著想,那麼這些悲劇是不是可以不再發生?

19年,21歲的高三男孩兒魏天樺,發完最後一條簡訊,跳進黃河自殺。

生前給媽媽發了最後一條簡訊:

「我真的想好好學,考個好大學。

我愛你,下輩子別做我媽了,太累了。」

我想,他或許是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和媽媽訴說自己的壓力和絕望。

如果媽媽當時能共情兒子,鼓勵他,安慰他,告訴他,他其實已經很優秀了,別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然而,他的媽媽像沒看到一樣,還在鼓勵著孩子的學習,暢想著美好的未來。

正是這些無關痛癢的話,成了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無法想像,駐足懸崖邊上的他看到這些話該有多絕望?

當孩子凝視深淵時,卻無人拉他一把,最終便掉進了深淵。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父母能夠看見我,理解我的共情。

就像《共情力》的作者喬拉·米卡利說的:

「如果沒有共情,我們就無法相互尋求支持、鼓勵、溫存和愛。」

這世上從來不缺愛孩子的父母,缺的是看見孩子的父母。

嘗試著將心比心、感同身受、換位思考,這些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比什麼都重要。

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很難,他們理智戰勝不了情感,在跌跌撞撞中尋找方向。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更難,我們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可一旦用錯了方式,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然而,青春期是長大成人的必經之路,沒有人能夠替代,更沒有捷徑。

我們能做的,就是用理性去引導,帶著溫度去感受,這也是孩子最希望,最期盼的回應。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魯春林老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614/191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