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給老家裝了監控後,偷偷看了20秒就堅持不下去了…」

前幾天,去老友張哥家串門。

沒想到這個五大三粗的北方漢子,竟然在看了一條新聞後,紅了眼眶。

視頻里,一位父親在家中登高幹活不慎跌落,躺在地上久久無法起身。

這場意外發生後,這位父親一直瞞著家人。

女兒放假回家查看監控時,發現這短短20秒的鏡頭,瞬間淚崩。

直到那一刻,她的父親依然沒有告訴任何人,甚至連醫院也沒去。

唏噓良久,我從張哥口中得知,原來他也曾遇到類似的狀況。

6年前,他還是一個普通的城市打工人。

他的父親在騎車的時候摔傷了胳膊,連擰毛巾都不住地顫抖,第二天卻仍堅持去工地幹活。

等到他從母親口中得知這件事時,居然過去了兩三年,父親的手為此還落下了病。

「如果當初我再爭氣一點,我爸也不至於老了還這麼辛苦。」

我能看出張哥的慚愧和懊悔,但是我想說的是,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啊。

天涯上曾有一個歷經10年的老帖: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離開家的日子裡,爸媽過著怎麼樣的生活?」

直到現在,這個帖子依然被網友不斷提及。

從陸陸續續的回答里,可以看到滿屏的感動和心酸:

每一次我們回家的時候,他們總能弄出一大桌子菜,給我們準備許多的水果、零食,還有衣服鞋子。他們會和我們聊七大姑八大姨的八卦,領著我們去逛這逛那,熱熱鬧鬧十分溫馨。

但我們不在家的日子裡,他們是「空巢老人」。他們會一直很安靜,或許還有一些失落。

他們節約而簡單,說話不多,發呆不少,他們的生活遠沒有我們在家時那麼豐富多彩……

他們一盤菜可以吃很多天。

他們天天看我們所在城市的天氣預報。

他們總是把我們的房間一遍遍打掃。

他們總是隨身攜帶手機,怕我們來電。

為了看到遠方的你的樣子,他們常常在電腦前一等就是幾個小時。

……

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父母藏著太多的「不體面」。

曾在「剝洋蔥people」公號上看到一個故事。

出生在沂蒙山區的陳小冬,由於常年在外地工作,就給老家安裝了監控。

本是因為母親去世後,方便照看獨居的父親,沒想到接下來的一幕幕卻讓他無比揪心。

父親已經六十多歲了,可是老人總是閒不住。

地里的農活放不下就算了,秋收結束,竟然還要騎著電動三輪去養殖場打零工。

一天80塊錢的工資,常常要從早上七八點忙到晚上6點多,天黑透了才回家。

入秋後,北方的夜很涼,父親就在黑燈瞎火中,冷鍋冷灶地對付著吃了晚飯。

最讓他難受的畫面,是父親端個矮板凳坐在家門口,呆呆地望著院外的那條車來車往、人去人回的小道,狗子趴在不遠處。

「67歲的人,看上去瘦削而衰老,說他76歲也不違和。」

視頻無聲無息,卻無時無刻不讓陳小冬的內心飽受煎熬。

讓人不禁想起一句話:

「父母親,對於一個年輕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擋風遮雨,給你溫暖和安全。可一旦你離開它,即使你會想它、愛它,也很少會關注它,了解它。」

在上面的故事裡,陳小冬有一句頗為沉重的感慨:

「父親承受的孤獨,是我沒法想像的。」

相信為人子女的我們,都曾許下過孝敬父母的諾言:

「長大了我養你們,給你們買大房子,帶你們去旅遊,給你們錢花……」

但是長大後,我們慢慢發現,我們連和父母見上一面都成了一種奢侈。

前幾年,網絡上曾發起過一個名為《讓一億人觸目驚心的不在場證明》的社會調查。

結果發現:

63%的都市白領,每年只有不到3次的家庭聚會;

僅有28.5%的都市白領,生日時可以跟父母一起慶祝;

每年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平均為78小時;

全國超過65%的老人覺得心靈孤獨……

作家荊方曾在《新周刊》上說過一個故事。

他們姐弟三人分別住在北京深圳、廣州,為了照顧老家的父母,特意請了一個保姆。

可有一段時間,母親總是抱怨保姆小偷小摸。

不過姐弟三人了解之後,知道保姆並沒有做過。

但是為了安撫母親,他們在家裡裝上了監控。

於是,母親在家裡生活的一點一滴,全都呈現在了孩子們眼中。

他們也終於知道了母親「無理取鬧」的原因。

沒有安裝監控的時候,他們僅憑電話溝通,父母總是不停地和孩子們說著身邊的趣事,讓人感覺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安裝了監視器後,他們才知道:父母的日子,是被大段大段的空白鋪滿的。這些空白是荒蕪的原野,沒有莊稼,不收割希望。

他們每天看著「並不感興趣」的電視節目,有時候整晚不說一句話。

尤其是天寒地凍的冬天,父母甚至一整天都坐在沙發上,固定的姿勢,固定的位置,看著同一個頻道,直到睡覺。

每次打電話時,父母都會問孩子們的歸期,但是他們總是用各種藉口搪塞回去。

直到這時,荊方才恍然大悟:

母親撒謊說保姆偷東西,是想引起孩子們的重視。

「監視器把這荒蕪的真相,攤開在我們姐弟三人的心裡。異鄉的我們,遠遠看著這大片的荒蕪,靜靜地,日復一日地,吞噬著衰老的父母。」

父母總是在我們沒有留意的時光里,獨自老去,等我們發現父母變了,也許父母早已老得不像樣子。

但即便孤獨如影隨形,父母想到的,仍是不給我們添麻煩。

開頭視頻里的那位父親,摔得半天爬不起來,卻依然對家人三緘其口。

陳小冬的父親,直到去年因為車禍導致腰傷發作,才在兒子的反覆勸說下來到他工作的城市一起生活。

荊方的父母忍受著無盡的孤獨,雖然使了「小心機」,可每次在詢問孩子們「什麼時候回家」無果後,依然選擇了沉默。

更讓人動容的是監控下的這一幕:

廣西的黃先生,在廣東中山做生意。

一天,他從家中的監控發現患有阿爾茲海默病的父親摔倒在地。

母親用盡全身力氣,勉強將他扶起。

看到視頻的第一時間,黃先生給家裡打去電話,想將父母接到身邊照顧:

「一分鐘都不能等,你們馬上收拾行李,我去接你。」

那一刻,電話兩頭,母子倆早已經泣不成聲。

但是父母卻不想給兒子帶去麻煩,拒絕了他的要求。

即使老了什麼也做不了了,也在儘量減少孩子的負累。

而這一切,在成為父母之前,為人子女的我們並不能真正理解。

就像《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中說的那樣:

他們向前走。他們向遠處走。

那些曾經讓他們感到自身價值的東西——母親的贊同、父親的點頭,都已經被他們自己取得的成績所替代。

直到很久以後,當他們的皮膚變得松垂了,心臟變得衰弱了,他們才會明白,他們的故事和他們所有的成就,都是基於父母的經歷建立起來的,就像生命之河裡的石頭,層層疊疊。

在我動筆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突然看到張哥發了一條動態。

趁著周末,他回了趟老家,在屋裡屋外給父母安裝了兩個監控攝影頭。

他說,小時候他很討厭父親的鼾聲,但是昨天他特意在父親睡覺的時候,把音量調大,遠隔千里聽到父親如雷的鼾聲,讓他備感踏實。

他還說,以後有空就會帶著妻子和孩子回家看看兩邊的父母,還要帶他們環遊全國。

我們的父母,都有一句口頭禪:

「不是孩子不孝順,他們太忙了,我也幫不上什麼,不能再給他們添麻煩。」

可是我們都明白,父母不拿孝順綁架我們,是父母的寬容和慈愛,我們卻不能因此心安理得地放任自己,對父母不管不顧。

因為生命是一場輪迴,我們是父母的孩子,也終將會是孩子的父母。

看過一本書《父母離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從中我提煉了20件小事,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1.為他們做飯。

2.教他們使用智慧型手機。

3.帶他們去旅遊。

4.帶他們去你工作的城市轉轉。

5.定期舉辦家庭聚會。

6.記得照全家福。

7.給他們準備生日禮物。

8.經常給他們打視訊電話。

9.和他們聊聊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10.問問他們相識的趣事。

11.為他們慶祝結婚紀念日。

12.問問他們曾經擔心過自己的事。

13.問問他們現在的煩惱。

14.和他們一起大掃除。

15.陪他們逛街。

16.鼓勵他們完成心願。

17.問問自己名字的由來。

18.讓孩子記住他們的名字。

19.買回他們最喜歡的東西。

20.常帶愛人和孩子回家。

《論語》中說: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在父母快速老去時,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他們過好往後的每一天。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06/201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