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習近平信心膨脹 美國能答應嗎? 難倒中共!這招能拔出經濟泥潭?;中共政府何時出手?

中共大動作哄騙失靈!信心跌穿內循環近破產 中國陷入資產緊縮惡性循環,化解危機與時間賽跑 中國經濟深陷泥潭,中共無計可施;這招能救中國經濟,但難於上青天。 消息:拜登8月將簽署美對華科技投資限制令 中國經濟疲軟惡循環:失業、降薪加劇經濟放緩和通縮風險

中國經濟陷入泥潭,民眾和企業對經濟前景信心跌入谷底,內循環淪為笑談,中共黔驢技窮,無計可施。國內外專家出招救中國經濟,能行嗎?

習近平比肩毛澤東,歷史何曾相似,錯誤一再重演,中國人民還要讓相同的錯誤,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嗎?

有消息稱,拜登總統8月將簽署美對華科技投資限制令。

中共大動作哄騙失靈!信心跌穿內循環近破產

習近平比肩毛澤東,錯誤一再重演,中國人民何去何從?

在針對民營經濟的「31條」出台後的幾天裡,中國股市冷淡以對,民間嘲諷不絕。例如,有一條傳遍社交媒體的評價,「不發錢、不發券,就會發文件」,頗能代表當下中國社會的普遍反應和共同心聲,形容「31條」以及相關促進消費的文件猶如空頭支票,全無乾貨。

美國之音的評論文章表示,言下之意,中共的領導層面臨嚴重的經濟下行危險,卻不肯釋出任何有意義的實質性政策,只會一味喊口號,在以一貫充滿空話的黨內宣傳動員手段來提振私營部門及民眾消費信心。

特別在7月24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黨外人士座談會上,雖然會議文件不再談及過去多年強調的「房住不炒」,意識到私企和消費信心已經跌穿、內循環近乎破產,但仍然強調以「做思想工作」的方式動員企業家。

「31條」中6條之多在堅持黨對整個私營部門的領導,而對企業家和民眾一如既往的吝嗇:既不願意政治上承認自身錯誤,為受到不公正對待的企業家群體平反,也不願意法律上落實對私有財產和權利的保障,更不願意在有關醫療、教育、福利等基本重大民生問題上採取切實保障措施。

阿波羅網評論員楊旭表示,你見中共什麼時候認過錯?十年文革浩劫,中共以「我黨偉大正確,撥亂反正」,一筆帶過。大躍進時期,農業放「衛星」,工業「趕英超美」,造成因飢餓和患病而死亡的人在2000萬到3000萬之間。

事後中共卻把災難歸咎於"三年自然災害",但真實情況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僅舉一例,在"三年自然災害"之前,當時的魯西南農村,地里普遍種植地瓜,因為地瓜產量高,當時小麥、玉米等作物產量低,一是沒有現在的雜交技術培育的種子,二是也沒有這多化肥和農藥。

正常情況下收穫地瓜,是人工一顆一顆的從地里挖出來,但當時是生產隊,集體食堂,不是自家的糧食,誰還珍惜?所以,收穫時就用牲畜,拉著犁地的犁子去收穫,結果就是一半挖出來,另一半就留在地里了,也沒人管,最終就爛在地里了。

到了1968年開始,確實出現了天災,幾乎絕產,再加上年景好的時候的糧食沒留下來。所以就造成了大規模的餓死人的事情。

美國之音文章稱人們只看到一個執著於安全焦慮、對外慷慨對內吝嗇的私利集團,對周邊國家肆意挑釁的同時對經濟問題卻一籌莫展、計無可施,而且不想認真付出哪怕些微成本、做一點兒讓步。

今非昔比,「31條」面對的不是60年前大饑荒後倖存的農民,而是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培養和形成的龐大私營部門和中間收入階層,不是簡單地可以「尾大不掉」來對待,然後無奈地放出一些空炮,或者可以所謂「思想工作」的體制話術來哄騙。

楊旭表示,二戰結束的時候,日本和德國都是戰敗國,經濟情況可能比中國還慘,尤其是日本還遭到美國兩顆原子彈的轟炸,可以說是滿目瘡痍。

但日本人不折騰,在美國人的支持和扶持下,創造了30年的經濟奇蹟。

2000年之後,美國人也是大力幫助中國發展經濟,幫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人權和貿易脫鉤,同時還給中國提供了市場,送去了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等,才有了中國20多年的飛速發展。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信心膨脹,忘了自己幾斤幾兩,國際上要求和美國分治太平洋兩岸,甚至搞什麼人類命運共同體,那美國能答應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其實美國並沒有與中國為敵,只是把給你的再拿回去罷了。

美國的對華關稅,「友岸外包」,」小院高牆「等政策,讓全球資本、跨國公司看衰中國,造成產業鏈重組、外遷,結果就是中國外貿出口持續下跌。

一帶一路「迄今已投入8000多億美元,爛帳一大堆,還讓沿線多國陷入財政危機。雄安新區一片荒涼,中國製造2025也沒了下文,北京產權交易所悄無聲息,共同富裕、國進民退徹底打垮了民營企業的信心,對教培和網際網路平台經濟的打擊,喪失了幾千萬的白領工作崗位。

企業對中國經濟失去信心的時候,就不再投入,開始裁員,民眾收入減少,開始失業;老百姓對經濟失去信心的時候,就開始增加儲蓄,減少消費,更進一步造成企業產能降低,收入減少。經濟形成惡性循環,進入螺旋式下跌,也就造成現在通縮的出現。

發展經濟信心比黃金重要,信心一旦崩潰的時候,要救起來非常困難。據說,全球央行面對通脹都信心滿滿,面對通縮沒有不害怕的。中共央行能救起中國經濟嗎?

三反、五反、四清,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中共建政後前三十年,運動一個接著一個,就沒消停過,對生產力造成極大的破壞,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的專制集權統治,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災難。

現在,習總的權力集中程度也不必毛時期遜色多少,同樣給中國經濟帶來了痛苦。

歷史是何曾的相似,錯誤一再重演,批評和自我批評只能是掩蓋專治的幌子,不受監督的權力,一旦犯錯就是權力有多大,災難就有多大。

中國已經到了拋棄集權專制的時候了,中國人民還要讓相同的錯誤,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嗎?

中國陷入資產緊縮惡性循環,化解危機與時間賽跑

中國的個人、企業和政府資產負債仍持續上揚。據最新統計,中國二季度宏觀槓桿率上升2.1個百分點,全年上升幅度更超過11個百分點。中國陷入債務危機和資產緊縮的惡性循環,政府何時出手化解債務危機引發關注。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日前發布的《2023年二季度中國槓桿率報告》指出,中國二季度末實體經濟債務存量達到351.5萬億元,同比增長9.3%,而一季度債務的同比增速是10.1%。

紐約城市大學政治系教授夏明在本台《亞洲很想聊》節目中,引用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發明的「資產負債表衰退」表示,當一個國家、企業和家庭帳本「資不抵債」,就得甩脫資產還債。

他提到,中國現今出現債務和資產緊縮的惡性循環,尤其是中國的民營企業包括房地產,以及許多中國龍頭企業面臨破產危機,私人中小企業凋零,許多小店蕭條或破產。

夏明認為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無法解決問題。「第一,他無法給中國人信心。第二,無法給中國人自由,由他們自己去找活路。第三,無法在全球市場的網絡效應方面,與西方國家跟全球的經濟產業鏈條,達成和諧的共振」。

日本野村政權的辜朝明日前接受彭博社訪問表示,中國民間的借貸和支出胃口雙雙縮小,政府有必要介入,應該刻不容緩放寬貨幣政策,或是採取經濟學家愛談論的結構性改革政策。

有網民留言發問「之前買房的貸款利率能降嗎?」「幾年前的高利率商貸能降嗎?」,反映了舊住戶面臨房產價格縮水,背負的利率仍居高不下的壓力。

中國經濟深陷泥潭,中共無計可施;這招能救中國經濟,但難於上青天。

《第一財經》27日發表社論指出,「雲開方見日,潮盡爐峰出」,當前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需儘快探尋出一攬子符合市場規律的有效化債方案,並為政府、企業和居民三方面修復資產負債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唯有如此方能讓三方面輕裝上陣,實現風險隱患持續化解,經濟運行持續好轉。

「債務危機一般都在經濟發展中才能解決,現在大家都缺錢時很難化解。」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訪問時做上述表示。

他進一步分析,中國的債務危機始終都在,在經濟增速強勁時不易顯現,現在經濟下行,問題就被凸顯。然而,債務是負債行為,所有國家都存在債務問題,沒有企業、個人、地方政府不舉債,關鍵在於經濟下行,資產縮水都欠債。

賀江兵認為解決債務問題是「捨本逐末」。「造成債務的明顯問題是經濟下滑,失業率增加,大家不買房子,導致房地產行業整體衰弱。最根源的問題是經濟下滑增速明顯,越來越加速下墜,真把這個問題阻止,才能解決債務問題」。

台灣健行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張鼎煥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中國市場目前還未看到明確的好轉,中國目前需要做的是技術提升、產業升級,發展核心競爭力。產業找不到亮點,資金只能在金融市場亂竄。

楊旭認為,思路正確,但問題是現在沒有什麼重大技術革新,能給各行各帶來生產力的飛躍,象之前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以及資訊化的出現,都帶來生產效率的飛升,此外,美國以及西方盟國對中國實施高科技和核心技術的封鎖,連晶片都快斷供了,正常發展都困難了,更談不上什麼飛升了。

張鼎煥:「它有豐厚家底(外匯存底)去因應債務危機,只是不會在現在出手,因為還沒有真正很明確到谷底,而是要等到出現流動性問題才會處理。」

他以房地產為例說,目前仍在泡沫過程中,就算是現在投進去救市仍是杯水車薪。張鼎煥推測,中共官方可能認為現階段可能是疫情或通貨膨脹造成的短暫現象,如果發現是長期性的危機,才會做比較積極的處理。

消息:拜登8月將簽署美對華科技投資限制令

美中科技戰料將進一步升級。據熟悉內部討論的知情人士向彭博社透露,美國總統拜登計劃在8月的第二個星期簽署一項行政命令,限制美國在中國的關鍵技術領域投資。

這一行政令重點聚焦半導體、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它不會影響任何現有投資,只會禁止某些特定交易,而其它交易必須向政府披露。

該行政令預計於8月的第二個星期推出,此前已有過多次的推遲,目前也不能保證不會再次推遲。但知情人士說,內部討論已經從該措施的實質內容轉移到行政令的推出和配套規則上。

這些限制要到明年才會生效,其涵蓋範圍將在規則制定過程中確定。

這些投資管制是白宮更廣泛努力的一部分,旨在限制中共開發下一代技術的能力,這些技術預計將主導國家和經濟安全。

中國經濟疲軟惡循環:失業、降薪加劇經濟放緩和通縮風險

路透社周五(7月28日)的一篇報導,在一家中國國有銀行從事信用卡銷售業務姚女士說,自己去年收入減少了40%,為此她減少了買衣服、買化妝品的開支,還取消了孩子的暑期游泳課。

姚女士說:「削減開支嚴重影響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現在一些負債纍纍的地方政府削減了公務員的工資。不少醫院和民營企業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

經濟學家警告說,這些降薪的例子進一步打擊了已經相當脆弱的消費者信心,增加了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自我推進的通貨緊縮的風險。

路透社引用澳新銀行中國高級策略師邢兆鵬的話說:「薪資削減將加劇通貨緊縮風險並降低消費意願。」

中共官方報告說,今年上半年,中國人均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8%,達到每月11,300元人民幣。不少人對此表示質疑。

招聘網站智聯招聘的一項調查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在38個主要城市提供的新工作的平均工資比2022年同期下降了0.7%,而在第一季度這個數字只增長了0.9%。

蘇州一位化妝品推銷員邵女士說,公司給她兩個選擇,要麼辭職,要麼接受降薪50%。她選擇了辭職,但她的一些同事接受了降薪。除此之外,他們還面臨著延遲發放工資的問題。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 吳莉亞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31/193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