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碧桂園會否「倒在黎明前」(圖)

—BBC分析 碧桂園會否「倒在黎明前」

中國最大的房企之一碧桂園,突然面臨資金鍊斷裂,讓「恆大級」危機的陰雲再次籠罩在中國樓市之上。

碧桂園今年上半年還是中國房企中銷售面積第一,兩筆美元債卻「出人意料」地出現問題——每隻債券的規模均為5億美元,要求六個月付息一次,意味著在8月7日需要支付2250萬美元的利息,但債權人並未收到利息。

債券違約被認為是房地產企業暴雷的第一步,過去兩年中國各類房企暴雷事件此起彼伏,大多以債券違約開啟危機的序幕。

不過,這筆債券尚有30天的寬限期,目前碧桂園還未構成違約。此外,按照碧桂園披露的財務情況來看,不難覆蓋這筆2000多萬美元的利息,市場因此有猜測稱,碧桂園延期支付利息,是為了主動開啟債券重組。

8月8日,碧桂園迎來「股債雙殺」,多隻境內債券下跌超過20%,股票跌幅14.4%,並在此後數天連續下跌。

8月10日,碧桂園繼續「自曝」,發布盈利預警,稱2023年上半年將出現450億至550億元的淨虧損。碧桂園總裁莫斌在公告中稱,碧桂園遇到了自成立以來最大的困難,當前首要任務是「竭盡全力保障公司現金流安全」,以「最小代價、最大價值」為目標,加快銷售回款和應收債權回收,積極拓展融資,努力盤活大宗及難去化的商業類沉澱資產。

8月14日,碧桂園旗下11支債券暫停交易,共涉及157億人民幣,下一步將是與債權人協商,謀求債務重組。

下一個恆大?

碧桂園面臨危機,讓人不由得聯想到恆大,兩家都屬於中國最大的房企之一,都起家於廣東,碧桂園從佛山起步,恆大出自廣州。

2016年中國棚改貨幣化催生的樓市熱潮,將許家印推上中國首富的寶座,恆大也一度成為中國最大房企。

與恆大不同的是,碧桂園拿地集中在中國的三四線城市,較少涉及一二線城市,但體量上與恆大不相上下,兩者負債規模也相近,恆大負債2.43萬億,碧桂園1.43萬億元。不過,碧桂園的資產負債率為82.3%,而恆大一度達到132.6%,後者已經資不抵債,前者還沒有。

那麼碧桂園是否會重走恆大在過去兩年走過的路?

「與此前四處擴張的恆大不同,碧桂園過去幾年經營相對謹慎,努力避免踩上『三條紅線』,其資產、負債情況也更為健康。」安邦智庫向BBC中文表示,如果碧桂園最終違約爆雷,很大的原因並非出自自身經營的問題,不是「無序擴張」的問題。而且給金融機構、購房者、供應商等帶來的實際損失,以及直接影響可能會遠小於目前已經「躺平」的恆大。

「三條紅線」指的是2020年8月,中國政府要求房地產企業控制負債規模,具體而言有三條紅線:一是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二是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三是現金短債比小於1。

如果踩了其中一條,年負債增速不得超過10%,如果踩了兩條,不得超過5%,如果三條全踩,不得新增有息債務。

房企巨頭中,三條全踩的只有三家,包括恆大。

不能借新債,意味著恆大突然沒法「借新還舊」。與此同時,政府密集出台措施抑制房價上漲,「打擊不合理需求」,使房企們住房銷售的回款也開始下跌。兩者疊加,恆大現金流危機爆發。

而同一時期,碧桂園的表現堪稱「三好學生」——2021年,碧桂園僅「剔除預收款的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一項沒有達標,到了2022年,碧桂園終於實現「三道紅線」無一踩中。

財務上,碧桂園也相對健康,去年錄得營業收入4303.7億,歸屬股東的核心淨利潤26.1億,這在一眾已「暴雷」房企中實屬難得。不僅淨負債率進一步降至40%,達到十年來最低值,甚至公司還有現金餘額約人民幣1475.5億元。

去年底政策放鬆時,碧桂園還被官方作為「示範企業」,允許其發債,甚至獲得銀行融資的支持,比如去年11月,碧桂園與工行、中行、郵儲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獲得超1500億元綜合授信支持。

倒在黎明前?

安邦智庫認為,和此前恆大、融創等眾多「爆雷」的大小房企不同,碧桂園在去年房企最危險的時候得以存活,而在房地產政策轉向之後,也能獲得正常的融資,本來能夠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已經很大。

在各家房企紛紛「暴雷」的2021和2022年,碧桂園業績尚可,2021年實現淨利潤410億元;2022年雖然錄得虧損29.62億元,但相比數千億的銷售額來說,虧損並不嚴重。

然而,2023年剛過去一半,淨虧損相當於2022年全年的8倍有餘。

碧桂園7月31日披露的預期業績里也解釋了自身困境:「預計淨虧損主要是由於房地產行業銷售下行的影響,導致房地產業務結轉毛利率下降,物業項目減值增加;以及外匯波動造成預期淨匯兌損失所致。」

就在碧桂園披露預期業績前一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其中一句「要適應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尤其引起關注,被認為是對房地產行業鬆綁的信號。

會議之後第二天,中國A股和港股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尤其是地產板塊,包括碧桂園在內多家重點企業連漲三天。

然而此時,房地產行業的冷清已經非常明顯,7月份前三周,30個主要城市的新房銷售量同比下降32%。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銷售停滯是目前包括碧桂園在內的房企面臨的主要難題。

「與此前的政策因素、疫情因素等外部影響不同,房地產市場本身的不斷下行,是碧桂園難以支撐的根本因素,如果此時倒下,可以說是倒在了『黎明之前』。」安邦智庫稱。

不少聲音呼籲救助碧桂園。

前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在微博發文,呼籲「幫幫碧桂園、龍湖等優質民營房企」。他認為,這不僅是幫這些民營房企最後的堡壘,不僅是因為大而不能倒,而是守住金融風險底線、守住民生底線的需要。「黎明就在前方,優質民營房企不要倒在黎明前。」

任澤平稱,如果第一大房企轟然倒下,將衝擊市場信心、經濟恢復、金融風險、居民購房預期以及上下游60多個行業,關係幾千萬人就業,龍湖這些民營房企最後的堡壘也可能難以自保,這是不可承受之重。根據國際經驗,房地產是周期之母,10次危機9次地產。

深圳知名地產評論人朱文策則撰文分析稱,一旦違約,對誰違約都是失信。交不了樓,小業主會抗議,還不了外債,會遭到債權人擠兌。企業這時候就像銀行一樣,陷入擠兌潮,「去年發生別的巨頭身上的故事,再來一遍」,可預期的現象是,碧桂園的樓盤很快會非常難賣。如果演變到那一步,會比較可怕。碧桂園的項目太多太多了,恐怕沒有哪個同行,也沒有哪個地方城市,有這個能力接下這個大雷。

中國樓市前景

中國的樓市受政策影響極大。前中國知名地產商任志強對此有一個頗為流行的比喻——房地產就像「夜壺」,宏觀經濟不行了,就拿出來用一下,刺激刺激,用完了再踢回床底下。

比如,2016年中國政府主導下,開啟一輪棚改貨幣化,簡而言之就是將城市中難以配套的老破小的區域進行拆除,給予拆遷戶現金補貼,鼓勵他們再拿這筆錢去購房。

這一政策造成當時中國樓市「量價齊升」,房企們通過激進的高槓桿操作,搭上政策的「東風」,瞬間膨脹,但金融風險也在累積。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北京望京地區的高樓大廈

到了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的報告中,首次出現「房住不炒」。此後監管逐步加碼,直至2020年的「三條紅線」。

此後「房住不炒」幾乎變為一個當代成語,代表政府對樓市最強力的監管。

而7月政治局會議沒有提及「房住不炒」。相反卻承諾「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是否代表「房住不炒」是否已成過去時?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房地產及金融助理教授胡榮則表示,「房住不炒」與刺激樓市,兩者的關係之間非常微妙。本質上講,「房住不炒」是指抑制投資需求,但並不排斥居民自住消費需求。而放鬆樓市限制的目的是鼓勵居民自住消費,但並不鼓勵投機炒房需求。

「然而,住房屋所有權狀身是有著消費品和投資標的雙重屬性的。這使得這兩類需求的鼓勵或者抑制都往往是同時產生的,從而使得抑制或鼓勵的政策的成效都難以把握。」

金利豐證劵研究部執行董事黃德幾表示,中國地產業的問題已經醞釀了很長時間,它抹去了投資者的財富效應,現在沒有人想買房了。

黃德幾認為,房地產行業對經濟的影響已到了「關鍵時刻」,監管機構應實施更多政策,包括進一步降息和降低準備金率。

話音剛落,中國央行在本周二宣布調降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15個基點,這意味著中國繼續降息,以刺激經濟。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BBC中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16/1941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