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處死愛將後,這個魔頭走向了變態

牆內自媒體海邊的西塞羅文章:納粹德國的喪鐘,是在隆美爾的葬禮上敲響的。

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中,有一段如今被剪輯為「元首的憤怒」的名段——1945年,當蝸居柏林地堡的希特勒那個「只要史坦納發起進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最後迷夢終於破滅後。導演在真實歷史回憶上稍作加工,給希特勒安排了一大段長篇「經典獨白」:

「這些將軍是德國民族的敗類……沒有榮譽感!你們稱自己是將軍,不過因為你們在軍事學院裡呆了幾年。但你們只學會了怎麼用刀叉吃飯!多少年了,軍隊只會阻撓我的行動!你們所做的只是在扯我的後腿!我早該把所有的高級軍官都處死,就像史達林做的那樣!

我從來沒有進過軍事學院。但我一個人征服了整個歐洲

叛徒!從一開始就對我欺騙和背叛!是對德國人民的不可饒恕的背叛。所有的叛徒都要償還,用他們自己的血。他們將溺斃在自己的鮮血里!」

看過這段「元首的憤怒」的人,可能誤認為希特勒與德國國防軍的關係一直不融洽。但其實並非如此。

實際上在二戰初期,希特勒這個一戰上過前線的老兵、怪人,確實曾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和腦洞大開,為德軍在歐洲的侵攻「支招」過不少。最典型的比如1940年的法國戰役,曼施坦因那最終取得巨大成功的「鐮刀閃擊計劃」,就是在獲得希特勒親自支持之後,才繞過德軍總參謀部那著名的科層系統,取代原有方案獲得實施的。

法國戰役的空前成功也讓希特勒與國防軍的關係進入了蜜月期,國防軍開始仿照黨衛軍的宣傳口徑,將希特勒吹捧為德意志民族的救星,而希特勒也在多次演講中高度肯定了國防軍的「忠勇可嘉」。

可是這個蜜月期最終終結於1944年,由於一場不成功的叛亂,和一位「網紅將軍」被下令處死。

1

要理解所謂「7.20陰謀」的起源,有必要先談一談希特勒獲得德國最高權力的方式。很多論者都將這個過程籠統描述為「納粹黨依靠選舉上台」,用以證明魏瑪政權民選制度的孱弱性。

但實際上,希特勒的納粹黨在掌權初期,其實從未獲得過議會中足以推動修改憲法的多數席位。希特勒在出任總理後的獲取絕對權力之路其實堪稱一場「德國紙牌屋」,他巧妙的鑽了魏瑪憲法的空子,藉助「火燒國會」事件頒布《緊急狀態法》和《授權法令》,將反對他的德共等左翼政黨宣布為非法、並趕出國會。最終才讓納粹黨成為了絕對多數,並成功地將德國變成了一個威權國家。

按說,這種所謂的「法律革命」在一般的民主國家也是難以實現的。政府鬧得過於不像樣時,國防軍往往會出手干預,武裝護憲。但德國的悲劇就在於它恰恰不是一個「一般國家」——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將德國國防軍限制在了「陸軍不得超過十萬人」這個極小量級上。魏瑪共和國大部分時間,德國正規軍的規模還沒有警察人數多。這就導致了德軍即便真有心護憲,掰腕子也未必掰的過受控於政府的警察外加納粹黨自組的衝鋒隊。

更何況,此時的希特勒又一再許諾自己徹底掌權之後,會讓德國重建軍隊,德軍軍官們都能升官、一展抱負,擺脫在魏瑪共和國中的尷尬地位。於是德軍就在整場「法律革命」中採取了中立沉默立場。讓希特勒巧妙地利用魏瑪共和國的法律bug走通了自己的奪權之路。

但這一段雙方的「精誠合作」,也留下了一個隱患:雙方其實都知道,德國國防軍曾經在該出手時未出手,這筆「欠帳」讓德國國防軍日後發動叛亂,武裝推翻希特勒政權,隱隱然具有一點「雖遲但到」的合法性。

所以密謀搞掉希特勒的想法和相應的軍官「俱樂部」在德軍中一直秘密存在。前方戰局打的順利還好說,一旦戰局不利,他們就開始讓希特勒寢食難安了。

這個轉折點在1943年初其實就已經來臨了,1943年1月31日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保盧斯率領德國第六集團軍投降,東線戰場上德軍開始抗衡數倍於己的蘇軍,大量知情的德軍軍官開始確信,拯救祖國的唯一辦法,就是把希特勒趕下台,換一個溫和政府上來,尋求與盟軍「體面的媾和」。

於是在1943年2月,第一場對於希特勒的陰謀刺殺就已經出爐了,B集團軍的一些高級軍官計劃在希特勒訪問烏克蘭波爾塔瓦時生擒他,逼他退位。或者實在不行,就在飛機上安裝炸彈,造成「元首因飛機失事意外身亡」的既成事實。可是這A、B兩個計劃最終都沒有實現。希特勒在最後時刻取消了訪問烏克蘭的行程。在其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希特勒至少「僥倖」躲過十餘次這樣的刺殺、綁架行動。有理由懷疑這些僥倖背後其實暗藏著國防軍和忠於他的蓋世太保之間無數勾心鬥角。但希特勒精明的沒有將這些矛盾公開化,因為他知道此時如果公開其與國防軍之間矛盾,就必須對軍隊進行史達林式的「清洗」,而這對日漸吃緊的德軍戰力的損害,將是災難性的。

但到了1944年下半年,這種矛盾最終還是因為一場驚天爆炸公開了。從北非前線回歸,失去了一隻手和一隻眼的德軍上校施陶芬貝格同年6月被任命為奧伯斯特·弗洛姆將軍的參謀長,這位刺殺希特勒計劃的狂熱信奉者甫一上任就跟自己的將軍攤了牌,告知了弗洛姆將軍自己的計劃。

這位將軍聽後的表態非常耐人尋味——他既不表示支持,也不去蓋世太保那裡舉報,而是不發一語,明擺著就是暗示施陶芬貝格放手去搞,搞成了功在國家,搞不成自己就裝不知道。

當時的德軍高層中,確實有大量的將軍對刺殺希特勒的計劃採取這種曖昧態度。

阿湯哥主演的電影《刺殺希特勒》

於是,同年7月20日,施陶芬貝格攜帶裝有定時炸彈的公事包,在同謀者的掩護下穿過層層安檢來到德軍的東線指揮部狼穴,在作戰指揮室里將公事包放在離希特勒不足一米的桌子底下,隨後藉故離開。

按照原定計劃,炸彈會在幾分鐘後爆炸,而同謀者會在柏林宣布的起義,他們會在第一時間幹掉希特勒的第一接班人空軍司令戈林,和第二接班人黨衛軍頭目希姆萊,另推一位「有德之人」組成臨時政府,並嘗試首先與西線已經在諾曼第登陸的盟軍展開媾和——當時德軍軍官團所形成共識是,如果要投降,就投降盟軍,這樣至少可以把他們視為洪水猛獸的蘇聯人擋在歐洲大門之外,阻止這個與德國有血海深仇的國家進入並分割德國。

計劃很完美,可惜第一步就出了錯。在炸彈爆炸前僅僅三分鐘,指揮室的一位副官覺得這個公事包放在元首的腳邊過於礙眼,就把它挪動到了指揮桌的遠端。爆炸發生的那一瞬間,氣浪又掀起了桌板,幫希特勒擋住了大部分破片殺傷。於是這場爆炸雖然造成了四人當場死亡,但希特勒本人卻奇蹟般的只受了輕傷。

確認其元首安然無恙後的納粹黨衛軍立刻展開瘋狂反撲,逮捕了包括施陶芬貝格在內的大部分陰謀參與者——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小插曲,國防軍的同謀者在獲知施陶芬貝格已經暴露後,曾經建議希特勒直接擊落施陶芬貝格正在乘坐的飛往柏林的飛機。但這個「殺人滅口」的方案被受傷卻依然保持機警的希特勒立刻否決了,他反而下令一定要抓活口,順藤摸瓜的清洗所有與此事有牽連的他的反對者——老子忍你們很久了!

但這個牽連人數,最終可能還是超乎了希特勒本人的想像。

2

希姆萊的蓋世太保調查發現,這場叛亂的直接參與者雖然為數不多,但知情者卻為數甚眾,大部分軍中知情者就像主謀「施大佐」的上司弗洛姆將軍一樣,知道這個計劃,甚至知道該計劃的具體執行日期,但既不表態支持、也沒有阻止或向蓋世太保舉報。屬於典型的坐觀成敗。怎樣處理這群知情者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但報告被呈遞到希特勒那裡之後,「元首」第一次「狂怒」了:原來國防軍中有這麼多敗類在盼著我死!好吧,反對我就是反對德意志民族,所有民族的叛徒都必須死!

得到元首「尚方寶劍」的希姆萊,展開了牽連枝蔓的大規模迫害,肅反的擴大化導致蓋世太保至少處決了五千名涉嫌「反對元首、陰謀參與叛亂」的德國軍官或政府人員,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遭受酷刑審訊後被折磨至死、或被迫自殺。在二戰結束前夕,這些「第三帝國」的核心人員終於嘗到了他們曾施加給其反對者的「鐵拳」。

而這些被牽連對象當中,最有名的受害者莫過於曾經是希特勒寵臣、被奉為「帝國英雄」的隆美爾元帥。

關於隆美爾到底是怎樣捲入這場旋渦的,能查到的資料相當混亂、彼此矛盾。

有說法認為隆美爾如同弗洛姆將軍一樣,是知悉該計劃、但選擇「坐觀成敗」的圍觀群眾。

另一些材料則說,叛亂者在幹掉希特勒、戈林和希姆萊之後,想要扶立的「有德之人」就是隆美爾——這個說法也許是更可信的,因為如果按今天的標準評價,隆美爾在當時的納粹德國眾將領當中屬於比較典型的「網紅將軍」。

與其他走正規途徑晉升的將軍不同,隆美爾當過希特勒的警衛部隊指揮官,希特勒力排眾議把他火箭式提拔成為裝甲師師長,並最終成為獨當一面的帝國元帥。

希特勒提拔隆美爾的用意,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識人之明,並且以其為親信,試圖更深度的掌控國防軍。所以納粹的宣傳機構對隆美爾的戰果一直給予了重點報導,力圖打造他與希特勒之間「主明臣賢」的和諧關係。

於是隆美爾成為希特勒和戈林等親信之外,最常在媒體上拋頭露面的名人,一個德國普通老百姓可能不知道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甚至龍德施泰特,但一定知道隆美爾。

所以叛亂者想在推翻希特勒統治之後扶持隆美爾上台的計劃確實是具有可行性的。當時的德國如果想通過一場政變的方式,靠擺脫希特勒擺脫那場已經註定失敗的戰爭,就必須選擇一個在既有宣傳體系當中也有足夠名望的中立者。這個人除了讓大家都「臉熟」隆美爾,似乎真的沒有什麼更好選擇了。

但是正是這種出名,也讓隆美爾在事發後陷入了百口莫辯的窘境當中——希特勒認識到自己必須幹掉這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將軍。因為這個人的名望已經讓他成為了自己的「備胎」。只要這個備胎存在,德軍內部就會有人認為他希特勒是可以死的,他死了換上隆美爾,沒準德國的局勢還有的一救。

所以希特勒想要活著,隆美爾就必須死——無論隆美爾是否參與了叛亂計劃,他都必須死。

因為在「第三帝國」,元首是不能有備胎的。此刻叛亂已經撕破了國防軍與希特勒之間的臉,隆美爾又名聲太顯,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3

心裡也非常明白自身處境的隆美爾曾嘗試進行過掙扎,但問題是,他與希特勒之間你死我活的猜疑鏈,此時已經無法破除了。

實際上,同年8月1日,隆美爾就曾召開記者會,宣布自己還活著,並反駁了自己因為參與陰謀而已遭清洗的傳言,並與參與叛亂者劃清了界限。

但一個月後,他還是被秘密解除了B集團軍群總司令的職位。

到了10月1日,忍不住的隆美爾再度打破與希特勒之間恐怖的沉默,向希特勒寫了一封長信,試圖把「誤會」解釋清楚,表明自己的絕對忠誠。

但僅僅三天之後,德軍秘密法庭就在缺席的情況下確定了隆美爾參加密謀活動的罪行。

實際上,在接到隆美爾親筆信後,希特勒曾通知要隆美爾前往柏林親自進行解釋,但隆美爾拒絕了,他對親信說:如果自己登上飛機,那架飛機一定會因為「意外」在中途失事。「現在的柏林,有太多人想要我死了。」

隆美爾最終還是沒有躲過這命中注定的一劫。

10月14日,希特勒派人送毒藥給他,並傳達了希特勒最後的「恩典」——

有兩條路供隆美爾選:

要麼服毒自殺,這樣可以保全他與國家的體面,元帥的撫恤金可以給其妻子和兒子,元首還將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

要麼跟著來人去蓋世太保監獄,接受審訊並最終明正典刑,這樣他的老婆孩子也將被送去見蓋世太保。

一輩子精明的隆美爾,最終做了他此生最後一個聰明選擇——他選了前者。

在與妻兒告別後,他跟隨來人前往別墅外的一處樹林,並在那裡順從的服毒自盡了。期間他的兒子曾經拿出手槍,情緒激動的建議父親「和他們拼了」,卻被隆美爾制止。

「沒有意義,我們的彈藥不夠……曼弗雷德,讓我教你最後一件事:不要進行一場註定贏不了的戰鬥。」

10月18日,德國為「不幸病故」的「帝國英雄」舉行國葬。陸軍元老龍德施泰特元帥致悼詞,在悼詞中金句是:「他的心屬於元首。」希特勒則親自到場為其送葬,鼓勵國防軍人們以隆美爾為榜樣,「為德意志民族事業戰鬥至最後一息」。

但不管場面話怎麼圓,「720陰謀」和幾個月後隆美爾的暴死,到底是怎麼回事,大家心裡都明白。

這大大加速了「第三帝國」的滅亡,因為這場風波在希特勒和他的軍隊之間種下了一個心魔——

連希特勒最信愛、並一手提拔的隆美爾都因為涉嫌反叛他被秘密處死了,對希特勒來說,他還能信賴什麼樣的將領,對他委以全權,試圖在絕境中力挽狂瀾呢?

而對於職業軍官們來說,即便不說能不能,又有誰敢扮演這樣一個「挽狂瀾於既倒」的「帝國英雄」角色,而不擔心聲名太顯、功高震主、日後遭到其「元首」相似的清算呢?

所以在隆美爾死後,別說當時德國的那個局面已經無法挽救,就是有將領救的了,希特勒也不敢放權,將領也不敢捕手。

于是之前曾一度發揮戰時主腦作用的德軍總參謀部,就淪落為了執行元首具體命令的辦事機構。1944年末阿登反擊戰的方案是希特勒召集少數他還信任的親信秘密制定的,徹底成型後才下達給總參謀部,其上還寫著希特勒的親批——「立即執行,一個字都不許更改。

德國翻盤的最後一點希望,就在這種「君臣」之間無法破除的猜疑鏈中徹底消失了。

於是我們看到了在《帝國的毀滅》中那個懟天懟地懟一切、狂喊「渣渣」的希特勒——那是一個狂人在淪落為無人能助的孤家寡人後,上演的最後的無助與瘋狂。

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於君而不反,復為君疑而誅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誅,則復疑於君而必反。今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於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為逆臣也。

這段話,據說是當年岳飛蒙冤下獄之後,一位牢頭禁子解釋他為什麼此番必死無疑的原因所在。後來被明人寫進《說郛》一文當中,廣為流傳。

我總覺得,把這段話套用在希特勒與隆美爾的關係中也同樣適用。納粹德國的那套體制,在戰爭順風順水時當然很高效適用,但一旦陷入逆風局,猜疑鏈的構建,君臣之間的相疑與相殘。一定會將那個國家拉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失敗就成為了必然。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海邊的西塞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26/1945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