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楊穎微信群曝光背後 是多少被逼瘋的中產父母

起猛了朋友們,楊穎黃曉明的微信,居然被雙雙曝光了...?!就在前幾天,有網友曝光了這對前明星夫婦的兒子「小海綿」就讀上海某國際學校的照片。

根據這些照片和視頻,可以看到楊穎不僅親自送兒子上學,還和前夫黃曉明都加入了學校的家長群。隨後,這所上海某國際學校的學費、校車等雜費也被扒了個乾乾淨淨。

在群里,楊穎的備註名是「max媽媽」,而黃曉明的備註則是「Max huang爸爸」,為了方便老師一眼識別,這兩位家長也是毫不遮掩。

而對於入群的黃曉明,還有其他家長分享出他與老師聊天截圖:大概是因為擔心學校組織活動的時候錯認小海綿的英文名,黃曉明便詢問老師,在孩子英文名後面要不要加上姓,之後又細心地標記清楚。

原來,頂流明星為了孩子教育也能如此「接地氣」?不知道之後他們在家長群里回復「收到」、「明白」又是怎樣一副場景。此情此景,也不由讓人感慨:原來「貴為」明星,也逃不過進家長群的命運?

實際上,楊穎黃曉明身為明星進學校家長群並非孤例。

歌手張杰就曾在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中吐過槽,說自己之前從來不加群,直到女兒上了幼兒園,才發現必須要進家長群。原因也很簡單,家長群里有通知-接龍-簽到,不進就沒法及時接到學校和老師的通知,也不能和老師、其他家長交流和分享對孩子學習的關心和經驗。明星和普通人或許在很多方面有「壁」,但被迫進家長群的壓力,卻意外地很一致。

而換句話說,連坐擁頂級資源的明星都要如此「接地氣」,普通中產家長進群就更是要有「伏低做小」的覺悟。「躲得過職場的996,逃不過家長群的007」。當代家長,從孩子入學開始,就被要求加各種公眾號、家長群,而後者幾乎需要家長全天候待命。以至於經常出現這番荒誕的場景:老師的一條通知發進來,群里「收到」的收到,「感謝」的感謝;不明所以的,追著老師、刨根問底;晚進來的,瘋狂爬樓,生怕自己錯過了什麼。有位家長掰掰指頭算了算,每天群里能有300多句「謝謝」、「不客氣」。難怪有不少家長感慨,自從進了家長群,每天都在開家長會。

比公司群點名更可怕的,是家長群的「有人@你」。紅色的提示標記,又社死又驚悚,讓每個家長想起學生時代被上課點名支配的恐懼。不分白天黑夜的通知,不知讓多少家長練就肌肉記憶,瞬間條件反射般點開,絲毫不敢怠慢。而比「公開@」更更可怕的是——被公開點名批評。上學的噩夢無非是老師讓「叫家長」,現在當了家長,在群里感受的來自老師的壓迫更是直接生猛。

如果說接收、回復消息還算是日常瑣碎、無傷大雅的情緒勞動,那麼當家長群遇上「打卡」,那難度和壓力就指數級飆升了。杭州新聞中心曾報導,在其採訪的64位小學家長中,有多名家長每天要使用5個App,且每個家長-都要每天打卡,有的甚至要「每天打卡4次」,將4段視頻分別上傳到學校規定的APP上。

而這些打卡視頻的內容,也讓人大跌破眼鏡:孩子寫作業,家長在旁邊錄視頻,還得檢查筆畫錯誤;;孩子練口語,家長就錄好幾次語音,再從中擇優發群、app;除此之外,還要文武雙全,得幫忙記錄-上傳跳繩成績;甚至連廣播體操都得自己教,可是家長哪裡會做現在的廣播體操呢?還不都是現學現賣......

從監督做作業,到驗收學習成果,學生、家長都近乎於全程自助。可憐家長們白天是打工人、晚上還要自動切換為輔導員、活動策劃、物品採購......身兼數職,以一己之力擔負起學生、老師、家長的活兒。林林總總算下來,一個合格的當代家長,手機一半以上記憶體,都要貢獻給家長群和各種教育app。

更別提,有時學校還會布置不少形式主義任務,連寫個觀後感都刁鑽到要求字體、字號、行間距……難怪曾經有家長崩潰大哭,「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詞條一度衝上熱搜:可以說,家長群,已經晉升為成年人社交世界中最想要退出的群聊之一。之前有位很剛的江蘇家長,認為自己在家長群里被迫承擔了大量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於是發視頻猛烈輸出: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我要你們幹什麼?」他說出了很多家長的心聲,但終究,跟風實踐者寥寥。

畢竟,一朝入群深似海,非你想退就能退。

時至今日,本意為「增強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家長群,已經成為攪動老師-學生-家長關係的重要變量。在家長群中,家長-老師、家長-家長,甚至是家長-家長-孩子,種種關係錯綜複雜、縱橫交織,以至於衍生出了種種人類迷惑行為大賞。

(網傳某家委會競選宣言)之前網傳上海某小學家長競選家長委員會,參與的家長個個曬出自己的身份、能力和資源。隨便點開一張,都是海內外名校畢業的研究生;滿眼的復旦、同濟、密西根,外企大管家、知名會計所、央行外管局也是滿天飛。看起來,沒有點子超凡學歷、職業、資產、房產在身上,都不敢競選家委會。

還有一種頂級內卷,叫做「在家長群分享生活」。群友「不經意間」發出的消息,都透著一股凡爾賽的味道,privilge盡數體現。這哪裡是家長群,分明是秀有錢有閒有人脈的競技場。

(圖源:《三十而已》)而家委會、凡爾賽之外,暗流涌動的家長群也異化了「家校關係」,讓一個個普通家長難以置身事外。畢竟,家長的言行,可能直接影響老師對孩子的態度、孩子在學校的境遇。

所以不僅要警惕「言行出錯「,還要琢磨人情世故。這邊開學參觀幼兒園2小時,那邊家長群內500字作文大賽就開始了:

這邊老師深夜在群里發了條信息,那邊就有家長甩出一篇百字·洋洋灑灑·抒情散文,盛讚老師的「豐功偉績」;甚至老師僅僅是布置個作業,都有家長緊接著一句「老師辛苦了,老師好用心」,順帶再配上一串玫瑰花、愛心的表情包。

致敬每個熟練掌握「老師辛苦了」的幾十種表達方式的家長。他們肯定比流量明星更懂「影后」「影帝」是怎麼煉成的。

在一部分家長看來,要是自己不狂秀肌肉、拉攏關係,孩子就很難逃離「被邊緣化」、「成為小透明」的厄運。在娃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之前,自己得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所以,他們會主動將老師當做關係的上位者,不僅努力取悅、提供情緒價值,還會承接很多本屬於學校的任務。而當一批家長站起來看電影,其他家長也便很難坐下。

(圖源:環球網)當我們審視更敏感的金錢問題,就會驚訝地發現,通過家長群,某些學校連亂收費也開始「理直氣壯」起來。一些學校的黑板、空調、窗簾、甚至印表機等基礎設施,都是由家長在群中「自願」發紅包來「協助」購買的。就在去年,安徽銅陵某中學還被爆出家委會徵得「全體」家長同意、向學生每人收取2000元班費的惡臭新聞。

還有的家長更慘,被迫捲入家長群拉幫結派、被迫站隊的「宮斗大戲」。電視劇《三十而已》中,有權利慾膨脹的家委會試圖挾持其他家長意見、逼迫一位身患疾病的小孩退學的情節。而在現實中的「家長之戰」也毫不遜色:此前貴州某小學,就有37名家長聯名「請願」,要求班上的一名7歲女孩妞妞轉學;而理由僅僅是該學生的家長拒絕隨大流「雞」娃......這叫什麼朋友們?《金枝欲孽》、《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加起來都沒一個家長群的戲好看。

(來源:紅星新聞)

可以說,家長群演變至今,早就變味兒了。原本是家長與學校的溝通平台,現在卻變成了家長們明爭暗鬥的競技場。但儘管如此,就連楊穎、黃曉明、張杰等頂流明星,也沒有拒絕進群、退出群聊的底氣。畢竟對於家長來說,自己刺頭不要緊,但頂撞了校方、家委會,遭罪的可是自己的孩子,事關孩子的教育和未來,茲事體大。比起那位網友「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霸氣外露,更多的家長則是「受夠了,但我不敢退群」的敢怒不敢言。

(「兩眼一睜,開始競爭」的中國寶寶)而只要我們不憚於直面事實,就會發現,真正的負擔和壓力,難道是來自於一個「小小的」家長群麼?說到底,家長群,只是一個工具、一面鏡子,將原本隱藏的衝突矛盾具象集中地呈現了出來。其背後,還是內卷和教育焦慮。處處內卷的世界,讓生活中再佛系的人,成為家長後,也佛不起來。沒人會甘心自己的孩子被落下,所以家長不止雞娃,也在努力自雞。

如楊穎、黃曉明、張杰等明星,雖然看似也進家長群,但坐擁頂級資源的他們,無疑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更輕鬆一些——他們不用盯著娃上網課、輔導作業和學習、親力親為地照顧飲食起居,有保姆、高端私教、頂級國際學校老師外包代勞。但落在一個個普通的你我TA身上,是沒有這樣輾轉騰挪的餘地的。淪為批改作業的「工具人」、逼成文武雙全十項全能的「打卡機器」、被家長群的「宮鬥」折磨到發瘋,這才是人群中的絕大多數。

這背後的雞娃升學焦慮、功利化的教育觀念、教育資源的集中和不平等,哪個都不是家長退出家長群、學校解散家長群就能解決的問題。而多年來改變的,也不僅僅是一個家長群。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INSIGHT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16/195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