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中共「軟性統戰」瞄準台灣「首來族」

—從「聊聊興趣」到「軟性統戰」的光譜中國「大交流時代」文化軟攻勢如何瞄準台灣「首來族」?學生怎麼想?

作者:

行程里,阿哲也對一場衝突記憶猶新。"我覺得台灣人都很愚蠢,到中國我才感覺自己的無知,"一位同團的團員在數十位中國學生和台灣學生對談的場合這樣說道,阿哲立即起身反駁,"我覺得台灣人並不愚蠢,我們也有很優秀的同學。"他沒想到單純的交流變成兩岸優劣的辯駁。

此外,走遍各種歷史景點途中,阿哲觀察到多數交流的基層對象並不是這麼在乎統獨。文化、流行、笑話到追星,偶爾聊政治情勢,那是大家真正交流的時刻,沒有人在談血源濃厚或文化共通,只是單純講自己喜歡什麼,這部分就不會令人不舒服。

面對"被統戰"的疑慮,曉青和阿哲看法一致。兩人皆認為學生們很清楚台灣跟中國之間的關係,且在台灣生活了十幾年,想法不會一瞬間就被改變,唯一的擔憂反而是他們這個世代的社群媒體使用習慣:"我身邊的人全都玩抖音啊、小紅書啊,還有嗶哩嗶哩,大家知道中國在流行什麼,文化上可能認同感會更近一點。"

不只是年輕的他們,不少民主國家也有相同擔憂,美國、加拿大、德國、捷克、瑞典,以及歐盟三大機構等從2020年起,陸續開始禁止使用TikTok(抖音國際版)。2022年年底數位發展部也根據"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使用限制原則規範",限制台灣公部門資通設備與所屬場域不能下載及使用抖音、TikTok、小紅書等中制軟體,但不可否認的是,平台上的內容對台灣年輕世代仍極具吸引力。

追求成為兩岸交流造浪者的"兒少代表"

各種跡象顯示,大交流的浪潮不只直面更多更年輕的台灣學生,作為未成年兒童和少年的發聲管道,一部分"兒童及少年代表"(後稱兒少代表)也從中看到機會。(註:台灣政府近年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設置兒少代表,分為中央至地方層級,必須先從地方開始選起。以台北市為例,其參選資格為目前就讀、實際居住或設籍於台北市,且參與遴選未滿18歲之中華民國國民,對兒童及少年福利暨權益議題有興趣或關心,並具有參與公共事務、志願服務或社會公益團體活動之經驗者得以參選。)

《報導者》發現,近年來部分兒少代表也在兩岸中遊走,試圖建立人脈和為兒少政策倡議尋求資源。正在密集籌備中的"中華兒童及青年協會"(後稱中華兒青)是其中代表之一,這個擁有30名橫跨兩岸台灣青年的組織,預計將在10月正式成立。

我們找到協會創辦人、前兒少代表鄭胤宏,他正就讀清華大學二年級。在他提供給《報導者》的中華兒青章程里,記載著協會工作的三大目標:

1.促進兩岸和平交流

2.保障兒童及青年權利

3.推動兒童及青年參與公共事務

組織上,中華兒青分為"兩岸部"、"兒童部"與"青年部",目前共有15名居住於台灣的成員,其中就包含隸屬中央到地方政府、由政府遴選所產生的兒少代表。另外15名成員則是在中國成長、就學的台灣青年,分布在福建、河南、蘇浙、兩湖、京津冀,就讀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廈門大學等,年齡從大學生到博士生不等,也都有各校台生會會長或其他幹部等經歷。

發起"中華兒童與青少年協會",目的是促成兩岸和平交流以及推動兩岸兒少參與公共事務,成員為橫跨兩岸的30名台籍青年。(攝影/蔡昕翰)

鄭胤宏告訴我們,包含他自己在內,多名成員都是兩岸交流活動的常客,今年就參與了廈門舉辦的"海峽論壇"、聚焦經濟文化交流的"重慶台灣周"等等,不管是以個人還是協會名義,他們都是代表台灣年輕一代參與活動。且協會不接受任何政黨捐獻,也與政治無關,只是單純想從青年的角度推動兩岸兒少議題交流與和平發展。

會成立協會,也是因為兩岸政治現實的困境,鄭胤宏解釋,過去他作為台北市兒少代表,在轉赴上海台商學校讀書時,因沒辦法參與會議,兒少代表的工作隨即中斷。從自身經驗出發,他也曾遇到在中國就學的學生就算設籍在台灣,還是被評選委員私底下勸阻不要參選兒少代表。此外,更有同學就讀的中國大學沒有在教育部的學歷認證里,體制上也沒有申訴管道。"這些都讓在中國的台灣學生權益受損,因此協會的任務就是代替他們發聲,"他解釋。

這個即將成立的組織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汲取他們認為優秀的中國兒少政策作為改善台灣兒少處境的藍圖。談到中國的進步,鄭胤宏興奮地指出,2021年中國推出了一系列名為"雙減"的政策,包括未來中國國小一、二年級的學生將不再需要接受紙筆考試,其他年級的學生每學期也只會有一次期末考。此外,各地學校也不能替小學生、初中非應屆畢業的學生舉辦跨地區、跨校的考試,用來減少學生的作業負擔。

此外,在近期頒布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裡,鄭胤宏也讚許中國召集"學生代表"一同研議修法方向的作法。但對於"學生代表"是從少年先鋒隊和共青團體系進行遴選的作法,他則不予置評。

中國於1990年簽署《兒童權利公約》後正式成為締約國,上一次履約狀況在2013年由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進行審議。《報導者》檢視聯合國當時的審議報告,委員會指出中國政府在國家兒童發展計劃的預算撥款和資金不足,且政府持續不斷威脅、騷擾、強迫失蹤和逮捕異議人士和非政府組織,導致人權維護者和記者報導中國侵犯兒童權利行為的範圍有限,中國也無法提供可靠和全面的統計數據以供評判,建議改善。至今狀況是否改善,要等到數年後履約狀況再次被攤在陽光下檢驗才會透明。

在此之前,鄭胤宏認為中國針對未成年人司法的變革仍有許多值得效法的地方,協會推動兩岸和平交流也是相互借鏡的第一步,"我們反而進步的空間更大,我自己的理念是多了解兩岸絕對不是一件壞事,甚至是必要。無論政治立場是什麼,我講最極端一點,就算是台獨他可能更要了解對岸在做什麼,但我們從官方開始就是比較防範的態度。"

隨著協會的架構逐漸完備,中華兒青已經逐漸浮上檯面。鄭胤宏告訴我們,協會成員大多也參與了今年"大交流年"底下的各種活動,尤其是規模最大的海峽論壇,希望透過協會形式來促成更頻繁的交流。

一名曾是成員的兒少代表Peggy(化名)向我們描繪了近期中華兒青的運作。她指出,為了交流,成員間必須先開通微信帳號,接著有關中國兒少的問題與政策都會被丟上群組討論,例如要做政策倡議時該如何進行。Peggy認同這種交流的模式,但整個過程中讓她感到不舒服的是"委婉地被勸說認同統一"。

大交流年裡頻繁的兩岸互動不只吸引兒少代表們加入,在實質就學面上,中國也加大就學門檻的下放,增加對台灣青年招生的力度。根據媒體報導,今年福建省福州大學就以台灣學測成績"國英數任1科達均標"向學生招手,最終錄取239名台生,創下多年來的紀錄。

今年7月,作為中國三大官媒之一的《人民日報》也再次提及近年來中方陸續實施的惠台政策:"大陸方面陸續出台"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等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設立91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79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推動400餘所高等院校面向台灣學生招生,為台灣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習近平強調文化、軟性的收攏"人心"戰法

在2022年重新召開的中共中央統戰會議里,對台統戰的方針被調定為"爭取人心"。隨後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宣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統一戰線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大法寶。圖為2019年12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路透社資料圖片)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官方對台灣青年的拉攏,在形式和主題上也都有所轉變。

時隔7年,為統一戰線工作擬定方針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於2022年重新展開,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中發表"12個必須",其中一項是"必須發揮港澳台和海外統戰工作爭取人心的作用"。隨後習近平也宣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統一戰線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大法寶。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報導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28/195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