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吳惠林:第十九章 打破「市場失靈」的迷思

作者:
如果使用簡單的經濟學教科書中所表示的,就是有如剪刀的兩片張開所構成的「供需線」之交點,乃表示經濟效率最大點。所以,如果市場自由運作、價格靈活變動,且能讓這個交點(或均衡點)穩定達到,市場就沒有失靈了。可是,雖然隨手一畫供需線很簡單,供給和需求也很順口地說出,但要得到這兩條有交點的供需線圖,其實非常不容易的,它們有其內涵在。

(作者提供)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不只在經濟學教本里出現,如今已是一般民眾耳熟能詳的一個名詞。甚至於不只是一個名詞而已,動不動就被引用作為打擊市場、歌頌政府干預的「利器」,讓政府名正言順、理直氣壯地以「有形之手」盡情地調節市場,美其名是「彌補市場失靈」。可是,這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共識,真的正確嗎?

翻開經濟學教科書,所謂的「市場失靈」,標準的定義是「市場機能在充分發揮下,不能如所預期地圓滿達成經濟效率之現象。」其中的重點是「經濟效率」、「市場機能」、「充分」、「圓滿」,後兩者比較抽象,難再進一步解說,大家只能意會。而市場機能指的是「價格運作」由市場供需雙方自由引導,至於經濟效率雖然指標不少,但「社會福利」極大或巴萊圖(Pareto)效率境界則最通用。

供需簡圖只是一種理想情境

在這些定義下,如果使用簡單的經濟學教科書中所表示的,就是有如剪刀的兩片張開所構成的「供需線」之交點,乃表示經濟效率最大點。所以,如果市場自由運作、價格靈活變動,且能讓這個交點(或均衡點)穩定達到,市場就沒有失靈了。可是,雖然隨手一畫供需線很簡單,供給和需求也很順口地說出,但要得到這兩條有交點的供需線圖,其實非常不容易的,它們有其內涵在。

在本書第五章中,已將供需簡圖推導出來。簡單地說,需求線是由消費者行為得出的,代表每一位消費者在從事消費時,都將每一塊錢用在刀口上,因而由左上方往右下方傾斜的需求線,代表的是消費者將擁有的資源作最有效率的使用,線上之外的任何點都比線上的點效率低,如此,需求線的涵義也就是消費者的福利最大。同樣地,供給線是由物品供應者行為導出的,也是供給者將其擁有的資源作最有效率的使用,同樣也是供給者的福利最大境界。一個市場裡需求者和供給者之加總,表示市場內所有人,若供給者和需求者都各自達到福利最大,也就是社會福利最大了。所以,供需線的交點代表的就是社會福利最大,或者是經濟效率最高。

「經濟神學」不是真實

凡是學過基本經濟學的人應該都知道,需求線的推導沒多大問題,但供給線就必須假設「完全競爭市場」才可以漂亮地導出,可是完全合乎該市場所要求的條件之市場,「凡間」是不可能找到的。那麼,換句話說,供給線就是純理論的象牙塔里之產物了,由此一端即可得知經濟學裡的常用供需圖只是分析工具而已,是屬於理念性的東西,實際社會是找不到的。如果再將真實人生里的消費者也很難都停留在需求線之上,就更可得知「社會福利最大點」,或一般通用的供需圖均衡點只是寇斯(R.H. Coase,1910~2013,一九九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所一再稱呼的「黑板經濟學」,亦即,這些只能在黑板上演練,充其量只提供概念性解析、訓練學習者的邏輯推理能力,不能夠全盤搬到現實世界來直接引用,可以稱為「經濟神學」。

這個淺顯的道理大多數人都懂,但人卻往往不知不覺地違背,尤其最糟糕的是通常忘記「市場」是無數活生生、會思考的「行為人」活動之場所,不可能如機器般地任意擺弄、停格。光由這個顯而易見的特色,就很清楚地得知大家愛說的「市場失靈」根本就是人間常態,可說無時無刻不存在的,根本不能藉由這個名詞來指稱市場機能功效差,而由之導出政府可以靈巧地算出失靈程度並予以彌補,更是無稽的「天方夜譚」了!

在一般經濟學教科書中和實際社會所認知的「市場失靈」有四種,分別是「獨占」、「資訊不對稱」、「外部性」,以及「共用財」(通稱的「公共財」)。以下依序各以專章分別予以剖析,揭穿迷障。

(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10/196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