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葉克飛:《辛德勒的名單》被差評圍攻: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反對什麼

作者:

與之相對的是,以「手撕鬼子」等奇葩劇情招致過無數批評,早已淪為笑柄的抗日神劇《抗日奇俠》,之前卻曾經被大量用戶打出五星好評,一度從3.4分飆漲至6.7分。這種行徑真的愛國嗎?顯然不是,「手撕鬼子」這樣的情節恰恰是對無數烈士的侮辱。

對文藝作品上綱上線,動輒以政治情緒煽風點火,製造各種仇恨和極端言論,本質上是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作祟。很多人慨嘆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會變成這個樣子,可是想想許多老人的思維模式,就會知道有些歷史的傷疤從未消失。

記得當年《色·戒》上映時,也有人入稟法庭,要求撤銷《色·戒》的電影片公映許可證,並在全國範圍內停止發行和放映。他們認為《色·戒》「褻瀆先烈,宣揚漢奸,損害國家榮譽,踐踏民族尊嚴,危害社會公德,挫傷民族自豪感」。這樣的大字報式批評,誰又不眼熟呢?

按照對《辛德勒的名單》和《色·戒》打差評的思維模式,任何一部文藝作品都會被上升到意識形態層面遭遇抨擊,唯有專門打造的樣板戲「經得起考驗」,文字獄會成為家常便飯。

在文明社會裡,容忍自己不喜歡的觀點、政治認知和文藝作品,都是文明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沒有這樣的包容和理性,社會就會走向極端。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在現實中,越來越多的人無意或有意滑向這個極端。

這種狀況不僅僅出現在政治層面,前段時間,曾經感動無數人的華語愛情片經典之作《甜蜜蜜》,在上映27年後再度登上熱搜。不過這次是挨罵。

罵它的人認為,男主角黎明是一腳踏兩船,女主角張曼玉則是知三當三,整部電影三觀不正。一些年輕人嚷嚷,這部電影要是今天上架,肯定要把它舉報到下架。

這不是第一次,隨便找一部老港產片、老港劇、美劇英劇日劇韓劇,或者當下的影視劇,彈幕里都有無數「一腳踏兩船」「小三」「渣男」之類的字眼。只要一個人在感情中面對取捨,一段感情涉及三角戀,男女角色就會挨罵。

即使是《甜蜜蜜》,那些批判它的人不會關心男女主角在大時代下的沉浮,在異鄉互相取暖的底層故事,甚至連完整電影都沒看過,就第一時間做起了衛道士。

許多經典之作都因此被批判,《廊橋遺夢》的婚外情主題就被批判過,《鐵達尼號》的男主角被指斥為「男小三」。甚至連《梁祝》都沒被放過,有人認為馬文才和祝英台早有婚約,梁山伯和馬文才是同窗好友,居然撬兄弟牆角,是絕對的「男小三」。

影視作品如此,文學作品也一樣,只要角色有換女友、出軌等情節,都有可能會挨罵。至於能不能登上熱搜,那得看「運氣」。

不知什麼時候起,年輕人對一個人的評價,漸漸趨向於衛道士思維,也更像如今的老人——也就是我們的父母那輩人,在一次次運動中成長,習慣了非黑即白。無論電影、電視劇還是書,抑或是現實,一個角色、一個人在他們的評價體系里,只有兩種結論,一是「渣」,一是「不渣」。一切情愫只要不符合封建禮教式的要求,就是「渣」。在他們眼中,人沒有複雜的感情,沒有不同階段的心境,沒有喜怒哀樂,沒有情緒波動。

在我看來,這是思考上的懶惰,更是一種智力缺陷。

許多人會詫異,為什麼21世紀了,世界文明如此多元,可竟有那麼多年輕人就像被清朝人奪舍一般,主動當起了衛道士,熱衷於審查各種經典文藝作品,天天批判這個是渣那個是小三。其實有什麼好詫異的呢?有看樣板戲長大的老人,當然就有主動審查自己,主動營造樣板戲氛圍的年輕人。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審查無處不在,審查也是他們能夠從老人那裡學到的唯一東西。

你隨便找個老人,八成以上機會都是衛道士。他們會說,許多電視劇、電影和書籍都是有害的,亂七八糟,充斥著各種資產階級價值觀,把孩子都教壞了——這不妨礙他們自己天天抱著那些抗日神劇不放,連「我爺爺九歲時就被日本鬼子殺害了」這樣的台詞都覺得瑕不掩瑜。他們對文藝作品的審視,往往也是二元對立的,即使他們從小批鬥老師、打砸文物、不學無術,也不妨礙他們將「世風日下」歸咎於他們的下一代和外國。

我這代人是相對幸運的,曾經難得見到一些光亮,當然,成長過程中也習慣這些光亮被老一輩批判——小時候,誰沒聽過「看武俠小說就會跑去學功夫幹壞事」「看香港電影就會變古惑仔」之類的武斷臆測呢?

真正遺憾的是,這樣的光亮也會被比我們更年輕的人批判。《甜蜜蜜》乃至那一時代的流行文化,曾經滋養我們這代人。對於中國人而言,它甚至是歷史上最包容開放的時光。只是,如果你不珍惜曾經見到的光亮,那麼光亮也會離去。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百家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22/1968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