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李玉清:從極權體制的歷史看李克強猝死原因

作者:

2023年2月23日,將卸任的中共總理李克強在發改委門口向現場人員喊話要「牢記改革」。(視頻截圖)

10月27日,中共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突然猝死的消息震驚海內外,大多數人紛紛表示「難以置信」;也有人質疑李猝死原因可疑,可能是「被死亡」。

台灣醫師蔡依橙認為,以李克強的級別,發生「突然心臟病驟逝」的情況,用今日醫療水準看恐怕不太合理。他說,「至於中共最高領導人,修理二把手,這也是歷代相傳。毛澤東處理掉大家以為的接班人林彪、毛澤東不准幫他扶住半壁江山的周恩來治療膀胱癌,都是。」

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局長矢板明夫也在臉書發文說,他個人也對李克強的猝死覺得十分意外。因為中共的退休領導人,屬於全世界最健康長壽的群體。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醫療團隊,對其進行24小時的嚴密照顧。江澤民時代以後,中共前領導人突然過世的情況很少發生。

從極權體制的歷史來看,李克強的死亡確實不同尋常,很符合極權體制中的「被死亡」規律。

對於極權體制來說,權力集於獨裁者一人,獨裁者獨斷權力的同時,也時時恐懼失去權力,害怕出現挑戰者,越是能力欠缺的獨裁者,越是害怕出現比自己能力強的挑戰者,極大的權力與無能的內心形成了巨大的衝突,無時無刻讓獨裁者活在恐懼之中,因此,極權體制的獨裁者往往會心理變異,猜忌多疑,失去正常的理智,因此會對潛在的不忠誠者或者挑戰者做出清除。

在極權體制的歷史上,都出現過類似情況。

蘇共獨裁者史達林多疑善變,於1937年發動了恐怖的大清洗,蘇共高層大多數人員被判死刑,將近一半的蘇共成員被處死,尤其是軍隊,蘇聯紅軍的整個軍官階層幾乎全部被消滅。史達林不斷地清除掉身邊的人,讓所有人都很害怕,以至於包括貝利亞、赫魯雪夫等人,在史達林生病後,一致等待不叫救護人員,直到史達林死去。

中共黨魁毛澤東,在發動大躍進失敗,餓死3750萬中國人之後,為了維持自己的「領袖地位」,殘酷地整死了自己曾經指定的接班人劉少奇,當時劉少奇是僅次於毛澤東的中共2號人物。

在納粹德國時期,被納粹宣傳部塑造的「沙漠之狐」「帝國之鷹」的納粹德國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於1944年10月14日,被希特勒下令喝毒藥自殺。

從歷史史料來看,當時,希特勒知道隆美爾對他還是忠心的,不可能參與謀殺事件。但是,希特勒知道,隆美爾在國內外聲望很高,在德國,隆美爾是德國納粹士兵心目中的「戰神」,德國民眾眼中的「英雄」。

根據美國輿論調查,隆美爾是僅次於希特勒的知名度最高的德國人,在國外,因為隆美爾反對希特勒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政策,不濫殺無辜,還對英國戰俘實行人道待遇,因此獲得英美西方國家的認同。

後來的許多學者認為,在納粹德國,隆美爾是一個精神領袖,許多軍隊將領寧願違抗希特勒的命令也會服從他。如果密謀刺殺希特勒成功,德國抵抗運動領導者希望結束戰爭與阻止內戰的救星非隆美爾莫屬。

在隆美爾服毒自殺後,納粹德國官方宣稱他死於心臟病,希特勒還下令舉行盛大的國葬來哀弔隆美爾,並發表訃聞稱頌其功績。

眾所周知,在中共體制中,習近平小學文化,而李克強是真正的北大畢業,有法學和經濟學學位,並且,李克強在很多場合講話都和習近平政策相反。習近平要走回頭路,搬出毛澤東作為自己向左轉的合法性,但是李克強一直強調改革開放。

2020年3月,在中共官方大肆宣傳進入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李克強在中共人大會議期間透露實情說,有6億中國人的月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幣,引發了輿論震動。

2022年8月,李克強向中國經濟改革領導人鄧小平的雕像敬獻花圈時曾發誓說:「改革開放不會停止,長江黃河不會倒流。」今年3月卸任告別時,李克強說「人在干,天在看,蒼天有眼」等,都似乎有所指。

在中共內部,因為習近平不斷通過反腐來清除異己,很多中共體制內人員敢怒不敢言,習近平通過高壓嚴控輿論封鎖民間反對的聲音,還不斷地開倒車,對外咄咄逼人,到處樹敵,到處撒幣,致使中國大陸外資撤離,民企倒閉,國內經濟危機日益加深,失業率持續上升,其無能無識卻又獨斷專行讓中共官員和中國民眾都苦不堪言。

在中共二十大習近平清除了各種派系,集權力於一身之後,自以為大權在握。但是,在中共黨內和民間,李克強的聲望遠遠高於習近平,習近平不可能意識不到,目前,中共政治局成員中,沒有人的聲望能超越李克強,如果反習勢力公開挑戰習近平,目前中共黨內唯一能獲得各方認同的人就是李克強。

台灣醫師蔡依橙表示,李克強一直被認為是比較關心經濟的,也是許多對中國還抱有希望者的重要寄託,希望他改變習近平執政的衰頹國運。在經濟下滑,清洗火箭軍、處理掉國防與外交部長之時,如果說習近平痛恨任何雜音,並已進入史達林時期的多疑與清洗狀態是很可能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29/197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