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政策轉向「嚇壞」市場 126家公司在華取消IPO

今年有126家公司取消或暫停上海科創板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超過了前四年的總和。在中國監管機構提高IPO,旨在挑選能夠幫助中國實現技術自給自足的國內龍頭企業後,英媒稱,中國鼓勵創新的政策已徹底逆轉,初創企業的高潛力項目融資良機消失。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據銀行家和文件稱,香港證交所在以中國證監會為首的監管機構指導下,今年對上市申請制定了更高的標準,這相當於中國鼓勵創新的方式的徹底逆轉。現在,公司不僅必須實現盈利,還必須用數百頁的篇幅解釋他們的技術如何與行業領先者相媲美,以及他們的商業模式在獲得IPO綠燈之前是否可持續。

「這使得科創板上市對許多初創企業來說遙不可及,儘管科創板最初推出的目的是為高風險企業提供進入資本市場的機會,」報導評論說。

儘管中國預計不斷加強的監管審查將有助於將資源引導至他們認為最合格的公司,但分析師表示,這一努力可能最終會因為剝奪高潛力初創企業的融資機會而損害創新。

香港東方資本合伙人董事總經理安德魯·科利爾(Andrew Collier)對此解釋:「中國政府基本上是在說,我不會把國家的力量投入到任何無法保證成功的公司背後。這項政策地緣性太強,不可能成功。」

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表示:「讓監管機構決定哪些高科技公司應該上市,就像要求一個八歲的孩子選擇最好的登月技術一樣,它永遠不會成功。」

中國證監會在9月份公告中表示,將支持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合格企業通過科創板上市做大做強。「不存在上市要求收緊的情況,」該機構當時表示。

2019年科創板成立時,企業申請IPO不需要收入或利潤,只需要至少40億元人民幣,也就是約合5.5億美元的市值,以及具有「巨大市場潛力和技術實力」的產品即可。

然而,公開記錄顯示,今年只有一家沒有盈利且收入低於1000萬元的公司在科創板上市,比2022年的8家有所減少。

「這個市場不再適合虧損的初創企業,儘管初創板是為它們設計的,」曾在科創板進行IPO工作的深圳投資銀行家James Li描述道。

在7月份的監管問詢中,上海證券交易所向深圳快閃記憶體控制晶片製造商得一微電子詢問,其全球市場份額下降是否表明其在新產品發布和技術升級方面落後於同行,而該公司在2022年申請了明星IPO。

「監管機構不相信我們仍然是市場領導者,它只希望最好的公司上市,」得一科技員工表示。

公開記錄顯示,今年前9個月,近2/3的IPO申請人未能獲得批准,而2022年這一比例還不到25%。

「監管環境對我們並不友好,」總部位於北京的生物試劑製造商全基因生物科技公司的一位員工表示,該公司本月在收到100多次監管詢問後,決定撤回了科創板上市計劃。

報導補充提到,今年取消的IPO明顯減緩了科創板IPO的步伐,自上市以來,科創板IPO通常占中國年度上市的1/3以上。Dealogic數據顯示,在過去10個月裡,這一比例已降至29%。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FX168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31/197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