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號角已經吹響 中日新甲午海戰

下面這張圖是盡人皆知的,中美在亞太競爭的焦點都在這張圖上,美國需要堅守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這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核心地緣利益,而中國要進入太平洋,就需要突破第一島鏈甚至第二島鏈。

但如果您仔細觀察就知道,這張圖外在看來是中美之爭,但更本質的卻是中日之爭。

如果中國突破了第一島鏈,就意味著掌控了東海、台灣海峽和南海海域,美國就只能後退到第二島鏈,這固然意味著美國的地緣利益出現了巨大的損失,但卻不是致命的。美國最具優勢的兵種是海空軍,在海戰和空戰中美軍最能發揮高精尖武器的優勢,從這個角度來看,到第二島鏈甚至更容易發揮自己的軍事優勢。

一旦中國突破了第一島鏈對日本意味著什麼哪?

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存度達到95%,主要來自沙特和阿聯,日本是典型的出口貿易立國,對歐洲、非洲、中東、南亞、東南亞的貿易對日本經濟十分重要,所以,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台灣內外海-東海這條航線就成為日本的生命線,一旦這條海運航線被掐斷,日本就失去了中東的石油供應和大量的貿易活動,整個國家經濟就會癱瘓,就只能任人宰割。

所以,第一島鏈對美國十分重要,但卻不是致命的,但相關海域的海運航線卻日本的生命線,是日本脖子上致命的絞索。也因此,中美在東海、台海和南海的紛爭,表面看來是中美之爭,但核心卻是中日之爭。

2022年,日本和澳大利亞簽署《互惠准入協定》,而且開始推進日英《相互准入協定》,《互惠准入協定》具體是什麼含義?是便利雙邊防務與安全合作的協議。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軍事協作協議,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2022年5月6日在日本富士電視台BS的節目中,談到日英《相互准入協定》時說到,該協定使日英關係變得「非常接近同盟關係」。

或者可以這麼說,一旦戰爭爆發,簽訂了《互惠准入協定》的國家之間可以隨時轉化為軍事同盟。

日本開始簽訂《互惠准入協定》意味著什麼?考察一下東亞的歷史就可以十分清晰。

 

 

在近代史上,日本社會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從19世紀50年代開啟的明治維新,一般以1853年的黑船來航或1858年的《安政條約》作為開端,日本從此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日本的國力開始快速增長。但與此同時,日本對東亞地緣政治環境的敏感度也空前提升,源於日本是一個資源非常匱乏的島國,而任何一國的工業化進程都離不開能源和基礎原材料的供給,也需要向域外輸出工業產品,所以,日本開啟工業化之後對島外資源和航運線路的依賴度就明顯上升,對周邊地緣環境的敏感度大幅上升。一旦周圍有大國崛起、並有能力威脅或控制東亞及周邊地區的海運線路之後,就掌握了日本脖子上的絞索,日本就會走上戰場。

過去曾說過,農耕經濟模式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科學技術難以運用到生產活動中,抵禦自然災害和環境變化的能力很差,生產效率十分低下,而且社會缺乏組織性。但實現了工業化之後則截然不同,大機器生產開始取代手工業生產,科學技術開始深入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這讓一國軍事裝備水平得到飛速的提高,金融業也開始對戰爭形成強大的支撐,更重要的是,工業化社會是一種具有高度組織性的社會,否則就不足以支持複雜的大工業活動和科學技術的運用,所以,當一國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後,從組織上、軍事裝備水平上、金融上,等等,讓一國進行戰爭的能力空前增強,與農耕社會相比就形成了跨時代的轉變。所以在兩次世界大戰時期,舞台上的主角屬於工業化強國,而那些尚未擺脫農耕經濟模式的國家,無論國家大小都無法登上世界的戰爭舞台,充其量也不過是打醬油的角色。

 

(中日釣魚島對峙,資料照片)

 

就在日本開啟明治維新之後,清朝也自1861年開啟洋務運動,這本質就是一場工業化運動,引進了大量的西方科技,建立起現代企業,最重要的是推動了清朝的思想與科學實現了近代化,這就讓清朝的國力大幅提升。國力提升鮮明的標誌最終會體現在軍事上,當時的北洋水師已經被譽為是亞洲第一水師。

中國無論人口還是國土都是亞洲和世界的大國,當工業化得到快速推進、綜合實力得到大幅增強、尤其是海軍力量大幅提升之後,對周邊地區或海域的控制力就開始增強,當清朝海軍控制了周邊海域之後,日本的生命線開始受到威脅,結果,甲午戰爭爆發了。

可以這麼說,中日兩國同時開啟工業化、國力都得到增強之後,基於中國是人口和國土大國、日本本土資源匱乏的特點,日本對周圍地緣環境十分敏感,中日戰爭就成為一場註定會爆發的戰爭。

但甲午戰爭的戰勝並未能讓日本找到安全感,源於自從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之後,沙俄開始全力向中亞和遠東地區擴張。

 

 

1860年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從清朝手中奪取了清朝的外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從此沙俄開始直接與日本隔海相望;1896年,沙俄以《三國干涉還遼》有功為由與清朝簽訂《中俄密約》索要了大量的禮金,在1898年又簽署《旅大租地條約》租下旅順和大連兩個港口;《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導致日本在東亞的軍事及政治權威喪失,朝鮮明成皇后等親俄派得勢,開始利用沙俄的勢力阻止日本控制朝鮮,因而引發1895年10月8日的「乙未事變」,日本公使攻入朝鮮宮廷殺死明成皇后之後,1896年2月150名俄軍開入漢城,朝鮮的親俄派開始掌權,沙俄勢力開始從朝鮮半島對日本列島形成戰略擠壓,尤其是沙俄一旦控制了對馬海峽,就會掐斷日本的貿易生命線,見下圖;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戰役之後,沙俄趁勢占領了清朝的東北三省,這一時期的沙俄儼然已經成為遠東地區的霸權力量,成為遠東地區地緣政治的主宰者。

沙俄在遠東地區的擴張行動當然就撥動了日本敏感的地緣政治神經,繼甲午海戰之後日俄戰爭已經是一觸即發。

 

 

雖然克里米亞戰爭之後沙俄已經不再是歐洲憲兵,但依舊是僅次於英國的一等一的世界強國,日本自然會謹慎應對,戰前其最大的戰略舉措就是與當時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結盟,這就是1902年簽訂的《英日同盟》,到了這個時候,日俄戰爭已經成為必然,最終在1904年2月8日正式打響。事實證明,日本與英國簽訂同盟關係成為日本打贏日俄戰爭的關鍵因素之一,英國即阻止了沙俄黑海艦隊、還阻滯了波羅的海艦隊對太平洋戰場的支援行動,同時又為日本籌集了大量的軍費。在日俄戰爭中擊敗沙俄之後讓日本獲得了地緣政治的安全感,也讓日本經濟獲得了安全感,當然,最終也讓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的擴張之路。

今天的日本比1902年簽訂《英日同盟》協定之時走的更遠。

美日原本就有安保協定,2022年和2023年,日本先後與澳大利亞、英國簽訂了《互惠准入協定》,日本現在正在協商與法國之間的《互惠准入協定》,但這些歐美國家還都是東亞、東南亞的域外國家,有兩件事說明日本已經準備戰爭:

第一,有日本政客公開宣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顯然,日本瞄準的就是台灣內外海的航運生命線,為了自己的生命線將台灣問題看做是自己的問題,開始公開干涉中國內政。

人們應該還記得,日本與清朝之間的甲午戰爭戰後所簽訂的《馬關條約》中,最重要的條款之一就是「向日本割讓台灣島、澎湖列島與台澎附屬各島嶼,以及北緯41度線以南的遼東半島」,這說明奪取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就是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主要戰略目標,就是為了控制台灣內外海的海運航線確保自己與歐洲、東南亞等地的海運航線的安全,進而確保自己的經濟安全。

第二,據媒體報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1月上旬將訪問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岸田此行將和菲律賓強化安全合作,日本與菲律賓已就啟動《互惠准入協定》談判展開協調,預計在兩國領導人會談時達成共識。

 

 

最近數月,中國與菲律賓之間關於仁愛礁的衝突日趨激烈。美濟礁與仁愛礁都屬中國領土,目前中國實際控制著美濟礁,菲律賓意圖通過一艘老舊登陸艦「馬德雷山號」擱淺、坐灘形成對仁愛礁的實際控制。

仁愛礁為一座環礁,長15千米,寬約5.6千米,礁坪面積為21.37平方公里,總面積為51.62平方公里,南部有若干礁門,可以容納30萬噸級船隻進入礁湖。

美濟礁也是一個環礁,東西約9千米,南北約6千米,總面積約46平方公里,環礁內潟湖面積約36平方公里,水深20米~30米,南部和西南部有三個礁門,大型船隻可以在漲潮時通過該口進入潟湖,為一天然良港。

由上述地理可見,兩座島礁都非常適合軍事用途,也都適合大型船隻的停泊,兩座島礁之間的距離只有31公里,可以清晰地互相監視。一旦菲律賓對仁愛礁形成實際控制並完成軍事建設,仁愛礁就會成為與美濟礁對壘的前沿陣地,這就是仁愛礁衝突愈演愈烈的根源。

南海航線是聯通東亞、東南亞與歐洲、非洲、中東和南亞之間航線的關鍵一段,如果中國通過島礁並最終控制南海航線,日本就會不安,此時,日本與菲律賓協商簽訂《互惠准入協定》的目的已經昭然若揭。

就個人的觀點來看,中美之間是否會爆發戰爭有不確定性,源於即便中國突破了第一島鏈,對美國來說也不是滅頂之災,就看美國怎麼看待自己的對日、韓、菲律賓的防務義務,如何看待自己的帝國聲譽。可對於日本則不同,中國突破了第一島鏈意味著控制了台灣內外海、南海航線,也就控制了日本的生命線。今天,中日戰爭已經不是會不會爆發的問題,而是何時爆發的問題。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如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31/197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