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李克強猝逝 掩蓋中國局勢近幾天發出的重要信號

作者:
習近平視察了國家外匯管理局,這是一個關於中國局勢的重要信號。但是,緊跟著,李克強去世的消息吸引了各國媒體的注意力,於是習近平視察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新聞就被蓋過去了。

習近平視察了國家外匯管理局,這是一個關於中國局勢的重要信號。但是,緊跟著,李克強去世的消息吸引了各國媒體的注意力,於是習近平視察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新聞就被蓋過去了。

然而,回歸中國觀察的基本面,中國的外匯存底敲響警鐘這個事實,值得我們多加注意,當然更讓在中國投資的外企心生焦慮,也值得上百萬中國在各國的留學生關心與自己的人生規劃直接相關的留學資金問題。

一、習近平為何視察國家外匯管理局?

習近平以前去過這個機關,那是他就任大位之前的2010年8月,他到過位於北京金融街的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央外匯業務中心,大致了解一下什麼是外匯管理業務。那時,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局長、副局長照例要到場匯報,但主管外匯管理局的總理溫家寶或其他副總理,沒一人陪習近平去。這說明,那時習近平的訪問,不過是他這個備位角色想要略微了解一點金融圈的大致情形而已。

時隔13年之後,這次習近平突然率副總理何立峰和其他官員,「參觀」國家外匯管理局。何立峰是國務院現任總理、副總理當中,主管央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人。

「參觀」這個詞,是外媒報導這則消息時的用語。實際上,習近平的這次「參觀」,不僅是一次罕見的舉動,而且也是一次重要的舉措。因為現在的習近平與13年前的身份大不相同了,他在國務院相關主管何立峰的陪同下親自到場,顯然意味著外匯管理局的工作出現了重大問題。

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最重要功能,是管理中國的外匯存底。習近平此刻專程到該機構去,當然不是象上次那樣,有閒暇去逛逛,更不是現在對外匯管理業務突然想了解學習了。外匯管理局只有一堆辦公室,許多台電腦,以及一批業務官員,他們每天的具體工作內容,習近平根本聽不懂。

常規情況下,中央銀行和外匯管理局是國務院總理分工主管的單位。因為這兩個機構功能特殊,專業性很強,外行聽不懂,內行好擺譜,因此,歷任總理往往倚重央行行長來代替自己作日常的掌控。而總理本人並不會直接過問這兩個重要機構的日常運行,因為中共歷史上的各任總理,對這兩個機構的政策和業務都不甚了了。

那習近平為什麼要去外匯管理局呢?他唯一的目的,其實就是去視察;而視察背後的真實含義,則是去監督與告誡。為什麼他在這個時候,出現在外匯管理局的辦公地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可以想見,那就是,外匯存底狀況不妙,事關中國經濟和國際關係的全局,習近平很不放心。

習近平視察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消息,中國的媒體完全沒報導,但路透社作了報導,隨後香港和新加坡的媒體轉報。但境外媒體無法透過打探消息而找到更多的報導點,因此這幾個媒體無法進一步解釋,為什麼習近平要突訪外匯管理局。

二、外匯存底再度告急

事實上,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的外匯存底出現了迅速縮水。中國的外匯存底有過一次大縮水,2014年9月到2016年12月,外匯存底從將近4萬億美元,一步一步地下降到3萬億美元左右。接著,習近平開始全面反腐,同時大力打擊官員的境外逃資。

位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大樓

然後,中國的外匯存底就一直在3萬1千億美元上下波動,其中有1-2個月下降,然後再度回升,總體上來看,外匯存底基本上是穩定的。從2017年到2023年上半年,長達6年半的時間裡,中國的外匯存底一直呈小幅度起伏。

因此,國際金融界都不怎麼關心中國外匯存底的變化;或者說,他們變得對這個數據不敏感了,就象一個人的生命監測儀上每秒鐘的讀數多少年來基本穩定,醫生們會習慣性地認為,他的身體狀況不至於突然惡化。

華爾街金融圈的研究者會以為,中國的外匯存底將繼續平穩;當他們用時間序列平滑統計軟體來分析中國外匯存底動態時,這樣一個平穩的印象,似乎是得到數據支撐的。但是,中國的外匯存底最近開始滑坡了,但卻沒引起被平穩印象麻痹了的華爾街之注意。

從今年8月開始,中國的外匯存底再度出現縮水徵兆,8月減少了443億美元,9月再次下降450億美元,而10月顯然又是明顯縮水。筆者落筆之時已是10月底,等到了11月上旬,10月底的外匯存底數額就要公布了。在那個公布數據的日子,就可以知道,中國的外匯存底三連降,非常可能是一個令國際商界非常不安的開端。

這個開端,習近平已經用自己的行動做出了證明。假如今年8月和9月之後,10月的外匯存底有所回升,那麼,中共高層的外匯存底焦慮就會淡化,習近平也就不再操心外匯存底問題了;他可以象以往6年來一樣,安之若素,大可不必專門跑到國家外匯管理局去,直接過問外匯存底的實際狀況。

什麼是中共高層的外匯存底焦慮?9月底中國的外匯存底是31,150億美元,10月底可能就接近3萬億出頭了;而如果外匯存底滑坡的趨勢不變,則11月底是有可能跌破3萬億這個心理關口的,那就跌回到2011年的水平去了。

三、3萬億美元外匯存底多不多?

為什麼中共高層那麼在意外匯存底跌破3萬億美元?因為,外匯存底是中國經濟的風險指標,而3萬億這個數字,就是風險可控或者風險失控的心理關口。不但主要已開發國家的金融界和商界會關心這個心理關口,中共自己也害怕這個心理關口一旦跌破,就會動搖國人對政權和中國經濟未來的信心。

中國國內和海外華人當中,一直有一種外行的說法,那就是,中國有3萬億外匯存底,世界第一,少一點點也沒關係。之所以說這是外行的認知,是因為持這種看法的人只看到財產,看不到負債。就象一個人在銀行里有1千萬存款,可以自誇是千萬富翁;但同時他欠了銀行5千萬貸款,他還是富翁嗎,不是了,他實際上是財產「負翁」。

把這個「負翁」換成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那3萬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就不多了,原因是,中國欠各國企業和投資者的錢,遠遠超過3萬億美元。到了還債高峰的年頭,這3萬億美元就捉襟見肘了,外匯管理局會「八個罈子四個蓋,蓋來蓋去要穿幫」。所謂的「穿幫」,就是輕則國際信用降級,重則國際信用破產。

國家外匯管理局的2021年年報披露,截至2021年末,中國全口徑外債餘額為27,466億美元。到了2023年底,這個數據應該接近甚至超過3萬億美元,正好與外匯存底相當,資產=負債。

這裡講的還只是所欠債務,不包括以投資形式進入中國的幾萬億綠地投資和金融投資。因為,雖然外商投資不是中國直接欠下的借債,但外匯管理局卻需要用外匯來支付外企撤資或匯出利潤所需外匯。

假如外企賺了錢,它們的利潤需要匯回母國;如果所有外企都不賺錢,那它們就會設法撤資。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外匯管理局都另外需要上萬億美元的外匯,來應對這種外企的外匯需要。那現在外企在中國投資的存量一共有多大?到2019年底是1萬3千多億美元,此後幾年,還要再加上1萬多億美元,那是最近幾年投在私募基金上的金融投資和新增綠地投資。

因此,國家外匯管理局面對近3萬億外債和1萬多億可能的外企用匯需要,那3萬億外匯存底還多嗎?一言以蔽之,還帳都不夠。

四、外匯存底因何滑坡?

如果中國的外匯存底持續增加,或者至少相對穩定,中共高層或許和可以寄望於未來。但現在的實際情況卻是,外匯存底陷入了滑坡趨勢,難怪習近平會緊張起來。那為什麼中國的外匯存底開始滑坡?是事發突然嗎?當然不是,其實,這次滑坡早有徵兆。

一般人觀察外匯存底的變化,通常會對比外貿進出口的數據,這是一個主要的影響因素;但同時還有另外三個同樣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服務項目的收支、外商的金融投資、以及銀行拋外匯挺人民幣匯率的支出。下面我來做一些簡單分析。

首先講外貿,中國今年到9月底,出口已經連續五個月下降,這種趨勢意味著,出口收匯在下降。中共一直在拼出口,甚至讓國有的石化企業用從俄國進口的石油,加工為成品油,再用低於進口成本價的低價賣到西方國家,以賺取外匯。這是出口興旺的標誌嗎?

其次講服務支出,這主要用在運輸、旅行和智慧財產權使用費等幾個方面。服務支出項目,中國向來是逆差,所以,它會抵消外貿出口的外匯收入。

再次是外商的金融投資,主要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金融帳戶部分。由於不熟悉會計學概念的讀者,不容易理解國際收支平衡表當中使用的借貸平衡法之相關概念,我在刊登於本台的《中國金融外資斷流(上下篇)里,換用國家外匯管理局年報中的「國際投資頭寸表」來說明,由於中國的數個非金融企業所欠大筆外債到期拒絕償付,國際金融界的對華金融投資已基本上斷流。從大量投入到突然斷流,這對外匯存底自然構成了巨大衝擊。

在這種背景下,從2021年人民幣匯率達到峰頂之後就一路下滑,8月底跌到了7.3(兌換美元的匯率)。這就涉及到了外匯存底的第四個用途,即銀行拋外匯挺人民幣匯率的支出。中國的各商業銀行本來有大約幾千億美元的外匯頭寸在手中,但奉命拋外匯挺人民幣匯率之後,它們的外匯頭寸迅速耗盡,而匯率只支撐了3個月左右,略有回升。商業銀行的外匯頭寸用完之後,人民幣匯率重新止升回跌,再度降到了7.3。

這就是習近平在視察外匯管理局的同時,也訪問人民銀行(央行)的原因。因為,支撐匯率的外匯不多了,歸央行管的人民幣匯率要進入貶值通道了。此刻習近平不得不去關心,匯率將跌到什麼程度,而外匯存底又可能降到什麼程度。

五、加緊外匯管控

外匯存底不足,中共自然就只能看緊外匯錢包,限制外匯流出。除了國人出國旅行的限制越來越多以外,個人匯出外匯的額度也會收緊。此外,中共也儘量轉移能源進口的來源,增加不用外匯的原油進口,這是節省外匯的一個重要渠道。因為,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貿易可以用人民幣結算,中國出口工業消費品,來換取俄國的石油,從而減少對中東地區原油進口的外匯用量。

最近幾年來,很多外企陸續撤離中國,而人民幣匯率看跌,官方的外匯存底捉襟見肘,外企就格外緊張。由於中共加強了外匯管控,外企撤資困難重重。比如,台商撤資時,匯出管道經常被官方卡住,結果只能尋求地下金融的管道。過去,走地下金融的途徑,所收費用只有3%左右,尚屬正常;如今,地下管道匯出資金的成本,已經超過了10%,不但難度越來越大,能撤出的資金越來越小,而且撤資花銷迅速爬升。

今年以來,華爾街各投行都改變了對中國的金融投資策略,從多出少進,變成了基本上只出不進。但是,撤資並不容易,尤其是金融投資,要撤更難。金融投資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證券投資,一是私募基金。證券投資只能拋盤,但中國股市委靡不振,始終在3千點徘徊,需要撤出的資金數量龐大,若一次性拋盤數量過大,會造成證券市場崩盤,那就無法完成撤資任務了。而私募基金項目,依投資合約,十年內不能退出,所以外商只能在中國國內尋找下家,而中國經濟整體疲軟,下家難覓,甚至外企貼上智慧財產權白送,也不容易撤資。

隨著外企多年來陸續從中國撤離,中共對自己在國際上的金融信譽也越來越不在乎了。最近恆大和碧桂園陸續有外債到期,卻分別賴帳不還,其實背後就有這個因素。如果中共還在意中國的金融信譽,仍然指望今後繼續獲得國外的投資,那它會命令這些賴帳的公司馬上還債,並且提供必要的外匯。但中共知道,在國際金融圈,自己已經聲譽掃地,因此,民營企業賴外債不還,它不但不干預,還樂得省下幾千萬美元的外匯。今後,這樣的事情會陸續曝光。

中國的外匯存底已走入下行通道。普通中國人可能不關心金融圈的動態,但是,外匯收緊的局面,早晚會讓中國的中產階層有越來越明顯的感受。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01/197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