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中國這種最有毒的父母,禍害了多少正常的孩子

01

什麼樣的父母是「有毒」的父母?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與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

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種下的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當然,父母也只是普通人,難免會有缺點,但只要他們平時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理解,大部分孩子還是可以原諒他們偶爾的情緒失控。

也有很多家長,他們的負面行為模式始終存在,壓制著孩子獨立的人格,支配著孩子的生活,這就是「有毒」的父母了。

這些父母加之孩子情感傷害,用錯誤的教養方式,持續傷害著孩子幼小的心靈,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會隨著成長不斷加深。

所以,還有什麼字眼比「有毒」更適合描繪這些不斷貶損、斥責、傷害甚至虐待孩子,即使在孩子成年後也未見收斂的父母呢?

不幸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毒」,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邏輯,往往會把孩子的反叛甚至個性差異,視為對自己的人身攻擊,通過壓制孩子來維護自己。

無論小時候的經歷如何不同,是常常挨打,還是被獨自留在家遭受虐待或過度寵溺,深受其害的子女成年後所表現出來的症狀都驚人地相似。

強烈的自卑、自尊心受損、認為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

這種想法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這樣一個事實:他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因為父母的「虐待」而自責。

即使長大成人,他們仍會心懷內疚,繼續承擔著不稱職子女的罪惡感,很難建立起積極的自我形象。

由此引發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反過來影響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02

孩子為什麼會「中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

父母的愛是最珍貴的禮物,若子女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則終其一生都將苦苦追求,哪怕鏖戰一生,也常常會以失敗告終。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情感聯繫是天然的,因此在很多子女小時候,會認為自己的父母是完美的、應該被崇敬的。

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自己的行事規則就理所應當由神聖的父母來制定和監督,一旦違背規則,也就理所應當地接受審判。

這種神化父母的心理會持續很久,無論父母是否在世,子女在神化他們的同時,在日後的生活中,也恪守著那些由他們制定的規則。

當然,這種神化也會使得一部分子女,打心底里否認父母曾經的所作所為,否定那些過去的生活經歷對自己產生了影響。

然而,這種否認並不徹底。這樣的做法只是把特定的事件和情感假裝從自己的意識中清除,裝作一切從未發生過,潛意識深處卻從未放棄過父母。

更讓人遺憾的是,除了子女內心的否認,父母也會有自己的否認體系。

比如,當你竭力想要重新構建過往的真相時,由於這些真相會讓父母的顏面受損,他們就很有可能不會承認,或者用「哪有那麼糟糕」「根本沒有這回事」類似這樣的話來搪塞你。

這些說法會阻撓你重構真相,還會削弱你感知現實的信心,讓你的自尊心重建變得難上加難。

所以,在心理諮詢中,許多「孩子」都會將其合理化——「他們只不過是想幫我」,來消除自己的不安,以避開那些不願面對的「傷疤」:

比如:

母親脾氣大只是因為她太孤獨了,要是我當時能多陪陪她就好了。

父親雖然打我,但他不是真的想傷害我,只是想給我一點教訓。

這些合理化的解釋都有一個共同點:將不可接受的事情變為可接受的。

這看起來,就好像這樣就結束了,但內心深處卻埋了一顆「定時炸彈」——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事情的真相。

03

如何消除這些「毒」?

在心理諮詢中,我們之所以要回溯來訪者的原生家庭,並非為了去追究誰對誰錯,而是為了:

第一、讓命運的輪迴就此畫上句號,不讓悲劇和痛苦延續到下一代身上。

第二、看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接受它,努力擺脫不良影響,最終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以,不要神化你的父母,也不要用「父母沒有做錯」為他們的錯誤行為進行開脫。

只有當你將「有毒」的父母拉下神壇,讓他們回歸凡人姿態時,你才能在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中實現力量的平衡。

我們要改變、要成長,就要完成一個「阻斷」,把這些曾經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不幸,在今天的清醒和自覺中截斷。

消除父母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經歷這段過程之後,你的內心力量將得以釋放,隱藏多年的自我也會獲得解放,找回那個充滿愛心、獨一無二的自己,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開心語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04/197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