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萬億華融將正式更名,前總裁曾被傳有100個情人

11月28日,中國華融發布公告:將於12月15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表決變更公司名稱議案。據此前公布的方案,中國華融(ChinaHuarong)基於「整體戰略規劃及定位」,「提升品牌影響力」等因素,擬更名為中信金融資產(CITIC FinancialAMC)。

中國華融試圖與過去的自己完全劃清界線。原有司徽亦摒棄不用,更名後將掛上現任大股東中信集團的標誌。

畢竟,「中國華融」四個字背負的,是前總裁賴小民的深深烙印。

家中搜出3噸現金,累計收受17.88億元財物,為「建國以來腐敗案件之最」,這是賴小民案的幾個標籤。

財經雜誌還曾引述關於賴小民「三個100」的說法:100多套房,100多個關係人,100多個情人。

2018年4月17日,賴小民被通知前往與中國華融總部一街之隔的(原)銀保監會「開會」,被有關部門當場帶走。該月底發布的,也是賴小民親自審議通過的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華融資產規模達到1.87萬億,位列AMC行業首位。

這成為2018年3月國家監委成立之後正式辦理的第一個金融大案。10月15日,賴小民被雙開,他當場說:「怎麼處分(我)都不為過。」

2021年1月5日,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受賄、貪污、重婚罪判處賴小民死刑。賴小民不服。後續節奏加快,21日二審駁回上訴,29日時年59歲的賴小民被執行死刑,成為十八大之後首個因貪腐被執行死刑的國家高級工作人員。

第二天,2021年1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措辭嚴肅:「通過一次明刑正法的死刑執行,賴小民案彰顯正風反腐決心。」

高達528米的「中國尊」,正式名稱為中信大廈,是北京最高建築,也是中信集團總部所在地。來源:視覺中國

在此前,中國華融乃至整個AMC行業,其實並沒有太多被行業之外所熟悉。賴小民案之後,中國華融開啟了大刀闊斧的牌照出清,隨著這次更名,在中國AMC「江湖」縱橫20多年的中國華融最終成為歷史。

當然在奔騰的時代汪洋面前,這只是一朵小浪花。

誰是AMC?從萬億級「國家槓槓」起步

中國華融到中信金融資產的更名,有一點值得關注——新的英文名稱CITIC Financial AMC,相較於之前的ChinaHuarong,特別強調了「AMC」的身份。

AMC是英文Asset ManagementCompany(資產管理公司)的簡稱。但要知道什麼是AMC,不能僅看名字,必須了解中國金融業、銀行業的歷史。

從1978年到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分立開始,中國銀行業在逐步走出原有的行政體制、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無法回收或者難以回收的不良貸款。

到1998年、1999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已經高達33%和41%。同時,在世紀之交這幾年,新的風險因素開始迭加:

國際上,東南亞金融風暴的警示,讓當時國內相對脆弱的金融體系的風險進一步暴露,中國申請加入WTO談判正在艱難進行之中,各項特別是金融開放的承諾也在議程之中;國內,98洪災、國企改制、下崗潮、住房改革、通貨緊縮……都讓解決高額不良貸款,構建更加「健康」、真正「商業化」的銀行體系迫在眉睫。

一場「國家級的債務重組」拉開帷幕。

邏輯非常簡單:如果貸款無法收回,那麼把這些「不良資產」從銀行手裡買下來,銀行不就能甩掉歷史包袱,輕裝上陣,邁向21世紀了嗎?。

誰來買?

1999年3月「兩會」,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建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負責處理銀行原有的不良信貸資產,對銀行新增貸款質量實行嚴格的責任制」。

AMC(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由此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1999年,信達、華融、長城、東方四家AMC相繼成立。四大AMC分別一對一、原價捕手建行3730億、工行4077億、農行3458億、中行2674億不良貸款。此舉一次性降低了四大行近1.4萬億的不良貸款,不良率整體降低了近10%。

錢從哪來?

財政部作為唯一股東,向四大AMC分別注資100億元,同時中央財政擔保四大AMC在央行獲得6041億元貸款;四大AMC同步向四大行和國開行發債8110億元,以此「湊足」購買不良貸款的資金。

這是個萬億級的「國家槓槓」:四大行的不良資產從帳面上消失,轉化為四大AMC的債務。2002年3月,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到2001年底為止,中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降到25.37%。

每日經濟新聞曾經採訪東方資產原總裁梅興保,他回憶:由於最早四大AMC的員工都來自對應的銀行,「快接收、快處置、處置完後回銀行」成為當時普遍的想法。

2004年1月29日,華融資產鄭州辦事處與工商銀行同用一棟辦公樓,從此也可見二者的淵源。來源:視覺中國

但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四大AMC要處理這些銀行也束手無策的陳年舊帳並非易事,何況這些不良資產很多來自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時期,不僅有大量政企不分時代的歷史貸款,而且部分國有企業早已負債纍纍,甚至在改革中消失。

以中國華融為例,從成立到2005年9月,累計處置不良資產2238.0億元,回收現金455.2億元,回收率僅20.34%——這還沒有計算回收成本。實際上,到這個階段,四大AMC普遍處於嚴重虧損的狀態,而且還要償還央行、四大行的貸款授信。

東方資產原總裁梅興保在前述採訪中也談及了當時一些情況:由於四大行在股份制改造後人事制度發生變化,四大AMC的員工「回」到銀行變得困難。同時,四大行最後一次福利分房在即,人心浮動。

2005年梅興保出任東方資產總裁,談到當時的管理思路:「公司的經營要搞上去,效益要上去。沒有效益,其他無從談起。」

更何況,按照最初的規劃,四大AMC只存續十年——用十年時間,消化萬億債務。十年之後,怎麼辦?

AMC何來巨大能量?手握眾多金融牌照的「金主」

十年之後,賴小民出場了。

賴小民此前一直在金融監管部門工作,一路順風順水。他17歲考入江西財經學院,21歲大學畢業進入中國人民銀行。在「幹部年輕化」的大潮下,24歲成為副處長,32歲成為處長,35歲就成為中國人民銀行信貸管理司副司長,步入「高級幹部」行列。

2003年4月,(原)銀監會組建,賴小民也參與其中,隨後出任第一任北京銀監局局長、黨委書記。

在走馬上任華融資產總裁之前,他是(原)銀監會辦公廳主任、首席新聞發言人——賴小民口才非常好,經常公開脫稿演講。即便是被宣布雙規的當天,他在認罰的同時,還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腳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來的」。

2009年1月19日,賴小民出任華融資產總裁。

這一年,他已經47歲,長期從事監管工作的他,非常清楚AMC當時的困境——不良資產處置的任務已經完結,下一步該怎麼走?

2011年,賴小民曾經接受鳳凰網專訪,他說得很直白:「第一,不良資產處置政策性業務沒了,斷奶了,何去何從,往哪兒走?陷入迷茫之中,困難之中。第二,經營壓力非常大,盈利能力非常弱。」

賴小民說:要「以利潤論英雄」。他還說:「我過去都在銀監會、人民銀行,幾萬塊錢,十來萬(工資)我都要拿的,現在到這裡(華融資產),企業呢,收入方面比過去好多了,高多了,所以我說我很滿足了。」

但他並沒有真的滿足,華融資產和賴小民自己,也由此走上了不歸路。

位於北京金融街核心位置的中國華融總部,這裡距離(原)銀監會一街之隔。來源:視覺中國

四大AMC在金融市場上的巨大能量,來自央企的信用背書,來自其能夠跨越經濟周期的巨大體量(很多民營企業就倒在經濟周期上),來自「便宜」的資金成本(無論是銀行授信還是自行發債),來自上一輪金融行業整體的「狂飆突進」。

但最基礎的能量,來自牌照。

2005年前後,財政部開始逐步允許四大AMC進行商業化探索——但商業化業務要自負盈虧。無論是考慮到「為國化債」的需要,還是公司生存,迭加當時的金融監管環境和處置不良金融機構的「便利」,四大AMC開始掌握不良資產處置之外的金融牌照。

例如2023年剛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信達證券,成立於2007年。牌照和起步團隊,就來自2004年信達資產託管出險券商漢唐證券和遼寧證券。華融證券同樣成立於2007年,前身是華融資產託管的「德隆系」問題券商德恆證券、恆信證券。

掌握更多的金融牌照,就能參與更多的金融業務。賴小民接任總裁時,華融資產已經擁有華融證券、華融信託、華融金融租賃牌照。

賴小民上任後,無疑又加速了這一進程:

2009年,重組珠海市橫琴信東房產實業開發公司,設立地產公司華融置業。2010年,重組湖南株洲、湘潭、衡陽、岳陽市商業銀行和邵陽市信用社,成立華融湘江銀行;同年,完成對海南星海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的重組,並設立華融期貨;與重慶地方融資平台合資設立私募基金公司華融渝富。

2011年,華融資產開始啟動股份制改革。

第二年「中國華融」正式掛牌成立,這代表著角色的轉變——從政策性金融機構,正式成為市場化金融主體。2013年,華融國際在香港成立,成為中國華融境外發債募資、投資的主體。華融國際先後在2015年、2016年買下兩隻港股殼股,更名為華融金控、華融投資,前者持有香港金融1、4、6、9號牌照,後者主要從事股權投資。

到2015年在港交所上市時,中國華融也不再只依靠「辛苦」的不良資產處置,成長為手握眾多金融牌照的巨大「影子銀行」。

本質上,中國華融這時候已經成為金融市場上最有分量的角色:「金主」——這也是眾人磨破賴小民門檻的原因所在,當然,他們不能空手而來。

正如賴小民後來懺悔:「金融行業天天跟錢打交道,而且接觸的老闆都是動不動幾個億、幾十個億、上百億的,給你點錢對他來說小菜一碟,自己來說,覺得我支持他這麼大,都是幫他發展起來了,我自己也是覺得很正常的了。」

拿人錢財,與人資金,用華融國際原董事長汪平華(亦被查)的話說,都是「老賴一支筆」說了算。這時候風控就不那麼重要了。

沒有了華融,但逆周期的不良資產生意還在

2021年4月1日,中國華融在港交所發布公告,因不能按時提交2020年報而停牌。當年8月18日,中國華融發布「盈利警告」。8月29日,2020年報姍姍來遲,中國華融在2020年確認資產減值損失1077.55億元,集團淨虧損1062.74億元,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虧損1029.03億元。

如果做個簡單計算,中國華融2020年每天虧掉2.8億。

更讓外界震驚的是:前一年,也就是2019年財報,中國華融的淨利潤還是14.24億人民幣。就在這份驚天巨虧的2020年財報發布後幾天,2021年8月31日,中國華融按時發布2021年半年報,利潤竟有16.24億人民幣。

財務上,中國華融把巨虧全部放在了2020年。

這也意味著,隨著2021年初賴小民的伏法,中國華融在2020年財報中一次性「計提」了賴小民留下的「窟窿」——對於賴小民的接任者而言,這樣的「快刀斬亂麻」是無奈之舉,也是「最優」選擇。

對此,中國華融在財報中直言:「2020年因大量確認減值形成嚴重虧損,這是賴小民時期累積存量風險的集中體現,也是公司發展史上永遠要汲取的慘痛教訓。」

實際上,賴小民被查以來,對中國華融,乃至四大AMC「回歸本源,聚焦主業」已經是核心的監管思路。

只是對於中國華融而言,由於千億巨虧,改造得要更徹底一些:

一方面是引入中信集團這個大股東。

2022年1月4日,中國華融復牌,同時公告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增資420億元人民幣。雖然金額不及之前一次性計提的虧損一半,但新股東名單卻非常亮眼:中信集團、中保融信私募基金有限公司(國壽、平安人壽為一、二大股東)、中國信達、工銀投資。此時,中國華融的大股東依然是財政部。

同年3月,財政部啟動用其持有的中國華融3%的股份,向中信集團增資。當月,中信系人馬入主華融,中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劉正均出任中國華融黨委書記,董事長;中信集團財務部副總經理朱文輝出任黨委委員、副總裁、財務總監。

而賴小民被查後出任中國華融「看守內閣」一把手的王占峰,調任中國東方黨委書記、董事長。

2023年初,財政部3%的股權轉讓過戶登記完成,中信集團對中國華融持股比例升至26.46%,正式成為第一大股東。

今天,打開中國華融官網,在領導團隊十人名單中,來自中信集團的就有五人,而真正經歷過賴小民時代的華融系高管,只有總裁助理高敢一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華融更名中信金融資產順理成章。

另一方面是出清牌照。

2023年11月15日,中國華融在港交所公告了階段性的「成果」:中國華融掛牌轉讓旗下實控的8張牌照。截至公告日,已售出華融中關村不良資產交易中心、華融消費金融、華融證券、華融湘江銀行、華融信託5家牌照公司。

中國華融出售牌照公司情況。來源:公司公告,作者繪製

回歸主業是硬性要求,回籠資金也確實能緩解一時之需。而且對於改頭換面的「中信金融資產」,背靠中信集團這個全牌照的金融航母,這些牌照也確實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了。或者說,中信集團自此補足了一張全國AMC牌照。

不良資產業務本就是一門逆周期的生意,擺在未來中信金融資產面前的是本輪房產下行周期帶來一輪新「機遇」:

11月21日,融創中國發布公告,中國華融將向融創的上海亞龍項目提供34.8億元借款。「保交樓」也有錢可賺。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稜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30/1984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