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顏寶剛:香港離「金融中心遺址」還遠嗎? 官員理應心知肚明

作者:
儘管「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岌岌可危,但官員顯然沒有危機意識,甚至不改「事事國安」的處理手法。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就表明,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將使全球企業更放心在港投資,形容全球投資者都尋求穩定及可預計的投資環境,相信特區政府將於明年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並把方案與《港區國安法》連繫起來,將使全球的企業和人才對香港更有信心,可以更放心在港投資、營商、工作及生活。

上星期台灣加權指數一度超越香港恒生指數,是台灣逾30年來首次超越港股,這在社交媒體引來大量關注。還記得在5年前,恆指創新高達3.3萬點,而加權指數當時還低於1.1萬點,前者拋離兩倍有多,沒料到短短几年便逆轉,當然關鍵時間正是2020年後,恐怕「死因」正如官員自己不斷向反對派強調,自己理應「心知肚明」。

平心而論,港台兩地股票指數高低基本上不能直接比較,指數組合調整亦會影響加權比例,較公道的比較仍然是股市總市值:港股目前總市值約32萬億港元,仍比台股總市值約13萬億港元高出一倍多以上。但不容忽視的是,港股總市值在2021年底高達58萬億後,現在較高位回落了四成半,更重要是加權指數在2017年初仍僅9000多點,當時恒生指數已達2.5萬點。及至2018年,恆指升穿3.3萬點,同期的加權指數仍不足1.1萬點,不過由2018年高位至今,恆指累瀉48%。作為比較,反映全球股市走勢的MSCI世界指數同期累升50%,可見恆指嚴重跑輸整體股市表現,相反台灣加權指數2018年至今累漲58%,更是跑贏全球股市。

一個地區的「標的指數」最大功能,是容許全球投資者可以追蹤比較當地市場投資表現,甚至轉化為「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在低交易成本的投資基礎上投入到當地市場。這在2020年前,香港的金融市場高效率及對接內地市場,令香港成為全球冒險投資者的樂園。

但在《國安法》生效之後,全球投資者對香港金融市場的獨立性有了根本性的轉變,特別是過去行使普通法的司法獨立,現在卻完全順從及為政治服務,甚至犧牲了一般市民的法律權利。新聞、資訊及言論自由完全被壓制,甚至有建制派中人,都開始質疑香港近年過分偏重國安,令國際城市在從商、國際交易有壓力,惹起不必要制裁和非議。

現實是眾多投資及退休基金,已經因為政治上的不確定,近年持續從中港市場中撤離。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領航(Vanguard),已經先後退出香港及內地市場,而英國《金融時報》亦報導,美國聯邦政府的主要養老基金將根據其顧問的建議,把在中國和香港上市的股票排除在外,即意味著將不再使用包含香港上市股票的指數,以其規模達7700億美元,影響亦非同少可。

近日內地網民戲稱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即成為中環族甚至一般市民的熱門話題,甚至有立法會議員看不過眼,要求當局要處理中國網民對香港「不公平抹黑」,建議香港駐內地辦事處與中國網絡平台公司溝通,刪帖或屏蔽有關言論。

但我們離「國際金融中心遺址」還遠嗎?今年不單港股表現跑輸全球,新股市場更趨淡靜,安永預計香港新股集資額僅413億元,按年減59%,為近20年來同期最低,全球排名料由去年第四位,跌至第六位,以宗數計今年港股IPO更只有61宗,按年跌近19%,全球排名比去年下跌一名,跌至第九位。而預計明年香港新股市場維持低迷,集資額料約500億元,與今年相若。

另一個過去香港經常引以自豪的資產管理業務,今年更是歷史性跑輸新加坡,由證監會發布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的年度報告,去年香港的管理資產規模為30.5萬億元(3.9萬億美元),按年下跌14%,為2017年有相關紀錄以來,錄得最大跌幅,金額回落至2019年以來最低,更是首次低於新加坡的4萬億美元水平。

金融業顯著萎縮,已經影響到不少從業員。《彭博》近日就以「香港的銀行家過於空閒,交易下滑引發焦慮」為題,分析香港IPO不振對金融業界的影響。有逾20年投資銀行家經驗的科大副教授Veronique Lafon-Vinais形容,成功的投資銀行家和顧問的黃金時代基本上已經結束了。現實是隨著交易規模和頻率的縮小,銀行家由昔日加班工作變成有很多空閒時間,紛紛旅行度日。有高級銀行家放了一個月長假陪同子女,亦有銀行家今年放了四星期長假,在加拿大的山區徒步旅行。

銀行家放長假其實已經暗示職位好可能不保,現實是裁員潮已經殺到金融界。曾被譽為本港銀行界「少林寺」的花旗銀行,早前就傳出本港的各個業務出現職位重置及刪減安排,據聞本港涉及的職位收縮程度,屬低雙位數目。

另外早前合併瑞信的瑞銀,亦在亞洲裁減了大約24位投資銀行家,主要涉及專注中國業務的駐港員工,其中包括一些董事總經理職位。今年6月,摩根大通在亞太區裁減了約30個職位,其中香港和中國的員工受到了最大的打擊。《彭博》指,亞洲投資銀行家的薪酬也受到打擊,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差水平。

在過去三年間,包括歐洲和印度在內的外資銀行亦紛紛撤離香港,導致持牌銀行的數量顯著減少。截至2023年10月,香港的持牌銀行數目從2019年的164家下降至151家,減少了13家。

交易下滑亦拖累相關行業,例如律師事務所和諮詢公司。有國際律師事務所在北京上海和香港辦事處裁減了30名律師。部分律師事務所正在撤離並剝離其在中國的業務。

儘管「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岌岌可危,但官員顯然沒有危機意識,甚至不改「事事國安」的處理手法。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就表明,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將使全球企業更放心在港投資,形容全球投資者都尋求穩定及可預計的投資環境,相信特區政府將於明年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並把方案與《港區國安法》連繫起來,將使全球的企業和人才對香港更有信心,可以更放心在港投資、營商、工作及生活。

要當國際世界級城市,不是特區政府或中聯辦說了便算。到底官員是無視眼前的客觀指標下滑,甚至內地網民的「刻薄」評語,還是說出的官話根本不是給香港人聽,只是一心取悅自己的「主子」?套用特區官員經常批評一些反對派的「語言偽術」:香港今天變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你們自己肯定是「心知肚明」。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05/1986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