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短評 > 正文

海外媒體都笑了:提振中國經濟靠的是輿論?

作者:

年關將近,中共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過去兩天在北京召開,分析當前的經濟形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

今年是中共二十大後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正式走出疫情後的第一年。回想年初,中國雖然經歷倉促鬆綁防疫政策後的洶湧疫情,很多人心裡還是鬆了口氣,盼著熬過那波疫情,經濟會好起來。

不過,一年過去,中國經濟並未像外界預期那樣出現強力反彈。尤其是下半年以來,各種宏觀數據不盡如人意,企業信心不足,市場活力減弱,消費者也捂住錢包,外界對中國經濟前景並不樂觀。

這個背景下,中國高層上周召開中共政治局會議,其中一項重要議題是分析研究明年的經濟工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隨後在本周登場,為明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做部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當前中國經濟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做出了客觀的總結,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等。

 

會議也提出,明年經濟政策「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的總基調。

雖然「先立後破」不是第一次出現在高層會議中,但在這個年關強調這一點,顯示高層希望在當前的經濟大環境下,更加穩定有序地進行結構性調整,力求避免急速轉型的陣痛。

上周的政治局會議以及這兩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都提到了一個方向性的新要求,即「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海外媒體都笑了:提振中國經濟靠的是輿論?

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各種宏觀數據不盡如人意,並未像外界預期那樣出現強力反彈。圖為12月3日,江蘇省淮安市一家鋼鐵廠的工人正在搭建設施。(法新社)

新華社的報導看,這個要求可以分解開來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是要加強各類政策的統籌協調,包括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政策,確保政策同向發力,這相信是要防止政出多門,不同政策相互「打架」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

新華社的報導顯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對輿論如何配合經濟工作提出了具體化的部署,要求「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這相信是近年來官媒報導中,首次披露高層在討論經濟工作的會議中,對宣傳輿論提出如此明確的要求。

說起來,「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傳統經濟工具擺在一起,出現在年度經濟工作會議上,是有一些違和感的。這顯示官方如今已把引導輿論對中國經濟進行正面造勢,視為振興經濟的必要手段之一,背後透出的則是北京清楚看到市場信心不足的問題並深刻擔憂,力求通過輿論引導,扭轉當前預期低落的狀況。

中共官方其實向來都在引導中國媒體正面報導中國,但相較於政治、外交等課題,圍繞經濟問題的討論環境之前是相對較寬鬆的。但官方在輿論場上加大對中國經濟不利言論的干預力度,這幾個月來已有跡可循。繼洪灝、吳曉波之後,經常就中國股市發表評論的知名財經學者劉紀鵬最近也被曝在社交媒體遭禁言。據報導,這名財經「大V」最近才抨擊了中國股市。

官方擔憂當前輿論不利於穩定信心有一定道理。今年下半年以來,不斷有「中國經濟日本化」「中國崛起封頂論」等看空中國的觀點。這些觀點折射出外界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悲觀,在北京看來,「唱衰」的聲音越唱越響,會進一步加重悲觀情緒,最後導致預言成為現實,因此更需要把握輿論主導權,「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也就自然被視為經濟政策中的一個手段。

客觀地說,「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並不客觀,中國龐大的市場其實仍有巨大潛力,中國當下的經濟也並非沒有亮點。眼下預期低迷的一個原因是,很多時候政策都走在市場預期的後面,形成了「輿論倒逼」的局面,甚至輿論逼了,政策面還沒有動靜,這讓官方顯得更加被動,反過來又影響市場情緒,導致中國民間和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不足。

那要如何提振信心?僅靠官方輿論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恐怕也是不夠的。工作好不好找,收入有沒有增加,店裡的生意旺不旺,工廠的訂單多不多,中國國內每個微觀的市場主體,以及和中國做生意的人都會有切身的體會,「中國經濟光明論」唱得再響,也不能改變每個普通人、每家企業的切身感受。

事實上,官方的政策工具箱裡還是有很多選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若都能從高層的宣示和官方的文件中落到實處,中國經濟相信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為信心奠定堅實基礎;而這對提振經濟帶來的實際助力,相信也會遠大於對「中國經濟光明論」的造勢。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聯合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17/199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