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豪門二代搞藝術,精英二代學社科,中產二代當碼農。背後的真相難接受…

作者:

對不同家庭而言,教育要滿足的需求千差萬別——有的是要培養一項安身立命的技能,有的是當成階層躍遷的工具;對極少數頂尖家庭來說,可能僅僅只是裝飾。

不同認知和財富值的家庭,為小孩規劃教育路徑,考慮的問題截然不同,在專業選擇的傾向性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01

豪門二代學哲學藝術

豪門巨富:家庭年收入500W-1000W+

豪門的孩子似乎特別偏愛藝術、哲學。

王健林的兒子王思聰從小留學英國,在UCL讀哲學專業,李湘女兒去英國學藝術,劉德華的女兒也向藝術方向發展。包括歷史上很多思想大師,例如哲學家維根斯坦、叔本華其實都是出生於富裕家庭。

很多人的解釋是,巨富家庭的孩子沒有試錯成本。

他們選擇多,不需要為以後考慮,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學習一些看似沒什麼用的專業,比如藝術、哲學甚至神學。

也有人認為,巨富階層的孩子見多識廣,從小就受藝術哲學的薰陶,所以長大了自然就選擇了這些專業。

但是這只是一個比較淺顯的解釋,巨富階層的孩子熱衷學習藝術、哲學類專業更深層次的原因更加耐人尋味。

首先,藝術、哲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自我表達和思考複雜問題的方式。

他們擁有雄厚的家庭實力,不需要去學習一些技能型的專業,因為這些專業都是用來打工賺錢的。

對於豪門二代來說,無論是錢還是資源,家庭應有盡有,根本不需要自己去學、去賺、去積累。

所以他們可以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而且可以選擇培養自己更高層次的思維和認知的專業。

其次,學習藝術哲學本身就是一個高門檻的選擇。

一直以來藝術和哲學這類專業都被視為精英文化的象徵,所以天然地就區分出了不同的人群。這些精英專業可以幫助他們篩選同層次、同圈子的人,省掉了不少精力。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明星、豪門都喜歡出席各種藝術展或拍賣會,不是為了「裝」,而是因為這些場合才是他們的主要社交場所。

所以豪門二代通過學習藝術和哲學來幫助自己融入這些圈子,提高自己以及家族在整個圈子的地位和認同。

最後,他們學藝術哲學的目的在於掌握審美定義的鑰匙。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欣賞藝術作品時,我們要麼覺得漂亮要麼覺得很怪誕。甚至有人說,你看不懂的東西就是藝術。

這其實就是豪門給普通人設置的隱形門檻,通過小圈子壟斷各種審美的定義,實現高溢價。

正如王詩齡8歲的畫賣出12萬,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藝術就是這樣,超出常規成本的定價體系,不受社會價值體系影響,說值多少就是多少。

審美權力是一種更加隱秘而又難以限制的權力。

巨富階層的小圈子可以決定什麼是美、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價值,從而影響社會輿論,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引領社會思潮。

比如奢侈品,有人說值有人說不值,奢侈品價值的定義同樣源於巨富階層,他們讓奢侈品成為了身份的象徵。

所以很多曾經吃苦耐勞實現財富自由的人也會購買奢侈品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其潛意識早就已經被巨富階層的審美權力改變了。

02

精英二代學社科商科

中富:家庭年收入300W-500W

在國內人文社科類專業可能是最不被看好的專業,但在美國上流社會恰恰相反。

精英二代更傾向於學習社科、商科、法律等專業,因為這些領域可以通過家庭資源的支持而獲得更多機會。

自美國立國以來,共46位總統中,有26位都曾是律師,比例高達56%。前美國總統老布希畢業於耶魯大學經濟學專業,兒子小布希畢業於耶魯大學歷史學專業。

哈佛大學第一位女校長也曾說過:在國際上,超過50%的領導人持有人文社科學位。

這些專業對於缺少人脈背景資源的孩子來說是有門檻的。比如金融和法律圈子,普通人家的孩子即便進入這個行業,大部分也很難混出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有人在金融銀行法律界如魚得水,有人卷到被迫退出。

孩子手握家族資源進入這些行業,就相當於「帶資進組」,在往後的職業生涯自然就可以平步青雲。

卓越的精英可能反哺家族,幫助家族繼續扶搖直上。

儘管不能青出於藍勝於藍,但是在家族托舉下成為一個平庸的上流人也能夠幫助家族在圈子的常青發展。

在這個社會中,政法商圈子裡的孩子,從小就跟著父母接觸人,人情來往狀況頻發。

父輩要處理的各種麻煩事都讓他們打小就知道,找到關鍵人物,運用政治和關係的重要性。

家裡人在政治圈,他們的孩子大概率就是選擇政治類相關專業,家裡人在法律界,那麼選擇法律專業是常見的事。

如果家裡有家族企業,他們的孩子大概率會選擇商科專業。

無論是哪個圈子,下一代學習的專業基本上都是順應家族的發展路線,用中國的老話來說,就是「繼承衣缽」。

但現在很多中國家長為了爬藤,讓小孩選擇小眾的人文社科當捷徑,這些都屬於家庭資產雄厚底氣足,能給小孩托底的。

03

中產二代學STEM

中高產:家庭年收入50W-100W

根據今年opendoors公布的關於美國留學國際生專業選擇的數據來看,超半數中國留學生更偏愛STEM專業。

STEM作為熱度最高的專業,一方面是受到OPT的影響,另一方面的原因蘊含了中產家庭留學專業選擇的深思熟慮。

近年來我們頻繁看到教育焦慮的新聞,無一不是和中產有關。家長將教育視為工具,可以穩固現有地位,並且有機會向上一層突破的工具。

教育對中產來說是一項投資,支出很大但只要覺得有價值就可以不惜成本,但追求投資報酬率。

因此,中產二代不大會選擇藝術、哲學專業,因為這些專業沒有辦法直接變現,既不好留在國外,回國還要爹媽動用資源幫忙找工作,看起來沒啥用途。

很多中產家庭,尤其是小鎮做題家出身的新中產,所以儘管學習了社科、商科專業,也因為沒有祖輩資源很難進一步拓寬人脈。

他們的崛起大多和兩個因素有關:一是房地產,二是網際網路。

在過去的十年裡,網際網路助力了一部分寫代碼的人躍升成為中產,他們渴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夠複製自己的經歷。所以在專業選擇上更傾向於技能型專業,回國進入大廠、國企或考公務員。

可惜時代已經變了,尤其是ChatGPT的來臨,中產爹媽想讓小孩通過掌握某一技能帶動家庭向上流動,基本很難實現。

技能型人才有職業天花板的,儘管你做到高級研發工程師,CTO、CEO、CFO實現財富自由,依舊是不壟斷生產資料、沒有資產的高級打工人,靠勞動力賺錢。

按部就班的路徑想再複製父輩的榮耀,卻發現向躍升的大門早已經關閉了。

卡耐基早說了,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依靠專業技術,而剩下85%都要依靠人際關係。

有錢人很少讓孩子學習技能,除非娃天賦異稟。他們讀哈耶普斯主要是社交、建立人脈,而這些恰恰是中產家庭缺乏的認知,還在以分數論高低。

雖然大家同樣讀藤校,但其實讀得根本不是一個藤校。

04

一個孩子未來的專業,其實很大程度在出生時就已經決定好。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從下至上依次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人身、家庭、財產、工作)、社交需要(愛情、友誼等)尊重和自我實現。

只有當下一級的需求被滿足的時候,人才會去追求更高的東西。這反應在教育上,就變成了不同家庭選不同專業。

不過,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還是那句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均值回歸和智商突變,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有人因為一次機遇逆襲人生,也有人枉顧祖上陰德,敗光爹媽留下的七八套學區房…

作者: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魯稚的陽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10/2002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