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她花7年研究北京精英家庭:有錢人如何複製階層?

頂尖大學的學生為什麼很多來自於有錢家庭?

谷愛凌為代表的新生代中國精英為何集體嶄露頭角?

2012年到2019年,台灣的青年社會學家姜以琳用7年時間追蹤了北京頂尖中學的28位學生,涵蓋他們的中學、大學、職場三個階段。

他們全部來自高收入、高學歷的精英家庭,28人里,有近一半考進了清華北大復旦,其他人則被美國常春藤、牛津劍橋等世界頂尖大學錄取,畢業後,他們的年薪高達同齡人平均薪資的10倍以上。

「階層複製就像打牌一樣,精英學生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天生拿了多麼好的一副牌,他們同時也不讓那些拿到差牌的人意識到,自己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可以打好這一局。」

大學畢業前收到哈佛、沃頓商學院offer;

就業後起薪十萬美元;

正在講課的姜以琳

當國內的大學應屆生還在為找到一份工作苦苦掙扎,畢業於頂尖大學、出身精英家庭的學生們已經順利地躋身西方社會的中上層。

他們自由地輾轉於世界各地,熟知各國的稅收制度,從紐約、倫敦,到東京、新加坡,「世界金融中心」蘇黎世不過是他們眼中的「歐洲小鎮」。

精英階層的學生,用文化資本維護自己的圈子和優勢©《緋聞女孩第二季》

這些故事出自姜以琳在《學神》中的研究案例。2011年,還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讀博的姜以琳,讀到了美國社會學家Shamus Khan的著作《特權:理解美國精英》,書里精英高中的學生用文化資本鞏固自己的圈子、區分非我族群,讓她產生強烈共鳴。

姜以琳同時想要知道,在東亞,精英的培養過程是怎樣的?但她發現當時學術界幾乎沒有東亞的案例,於是決定自己來做一手的田野調查。

精英圈壁壘森嚴,打入內部需要智慧、策略以及受訪者充分的信任。姜以琳曾經找到自己在台灣的母校,卻慘遭拒絕,幾經周折,她找到了北京市排名前5名的兩座中學,利用自己藤校生的「學霸身份」獲得了准入許可,甚至一度在學生家裡同吃同住。

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母親坐擁多套學區房

追蹤的28位學生都來自於富裕階層。他們的家庭收入是全中國城鎮的前10%,中位數是前10%的至少兩倍以上。父母們不乏清華北大的校友,還有留學生、博士。對於大學文憑比例僅為2%的60後來說,絕對算得上千里挑一。

姜以琳的調查中,家庭給予的全方位支持,才讓這些孩子有了「追求卓越」的可能。

如今,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國的頂尖行業,華爾街、矽谷、頂尖製造業。「他們在一個國家出生,到另一個國家接受教育,去第三個國家工作,最後在第四個國家養老」,他們坐擁各國頂級資源,並從跨國流動中持續地汲取紅利。

以下是姜以琳的自述:

在姜以琳調研的兩所學校里,「學弱」也能考進985、211水平的重點大學

越是金字塔頂端的人,越容易對人群進行細分。

在我所調研的兩所中學裡,可能有1/4的學生都能上清華北大,在這群人數很narrow(窄化)又非常優秀的學生中,學霸和學渣已經不足以區分他們之間的差異。所以他們有更細分的四級地位體系——學神、學霸、學渣和學弱。

學校里的四級地位體系

最高高在上的就是學神,看起來沒在念書但就是成績很優秀;

學霸成績和學神差不多,但每天都在努力,臨考前要開夜車;

學渣就是成績不怎麼好,也看起來沒在讀書的;

學弱在食物鏈的最底層,雖然很努力地學習,但成績還是不太好。

這裡引入了一個「可感知的努力程度」(perceived diligence),俗稱鬆弛感。

總之,「學神們」熱衷表現自己的鬆弛,來穩固自己金字塔尖的地位。尤其是上了大學以後,他們自然而然就和那些出身小鎮、整天學習的「做題家」們劃清界限,把後者排出自己的圈子。

美國頂尖中學的馬術課紀錄片《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國讀高中》

身體上的鬆弛感也是精英區分你我的一種方式。因為它是從小培養出來的,是一種經驗的堆壘,比較難後天學到。

你需要見過很多的世面、去過很多的地方、見過很多不同的人,才能鬆弛。舉個例子,有誰見到國家元首或者校長是不緊張的?當然就是常常見到他們的人,對吧?

有趣的是,我在田野中沒怎麼發現偷著學習的學神,倒是很多學渣會偷著做題、不想讓別人發現。我形容這是一種天鵝策略,表面上優雅滑行,實際上在拼命划水。

為什麼要假裝自己不努力?至少有兩個原因,大家都不想要淪落到金字塔底端,成為別人眼裡的弱咖;再進一步說,我們怕的是「努力沒有回報」。

電影《墊底辣妹》中,「學渣」在課上偷讀小說

如果你很用功卻成績不好,其他人只會覺得「你很笨」、「腦子不好」,歸結於基因,但他/她可能只是暫時沒有得到結果,或者不適合這條路徑。

不僅在學生中如此,如果一個創業的人很努力但失敗了,我們也只會人身攻擊「你能力不夠」,我們的社會裡沒有一套解釋失敗的話語,從來沒有人告訴你「失敗是常態」,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我調研的父母里,他們習慣性說自己「什麼都沒有做」——

自己沒法替孩子考試、再有錢也買不到清華、北大的錄取通知書。

但其實,他們付出的可太多了,從心理諮詢到課業輔導,再到孩子的生活起居,規劃孩子每天的時間安排,精細到每5分鐘、每10分鐘。

精英父母往往是很擅於謀略的。

他們看得到10步以外的距離,知道怎麼做可以一步到位,怎麼做最有效率;

他們知道怎麼做能讓小孩容易接受,也最皆大歡喜;

他們懂得在社交關係里應對進退,能夠榨取到別人不想告訴你的獨家信息。

28位學生里,參加高考的有17人,其中11位都通過自主招生以及其他政策獲得了加分。其中包含一些非常隱秘的加分方法,比如奧數冬令營。

高考加分圖表(b為「三好學生」,於2015年被廢除)

當時,有一位名叫浴朗的女生意外在奧賽中發揮失常,失去清華的保送資格。

她的媽媽很快跟學校的奧數老師建立了密切的聯繫,最後打探得知,如果送女兒參加北大舉辦的一個奧數冬令營,就有機會獲得60分的高考加分。

後來,浴朗成功考入了清華大學。

這位母親有很強的危機管理意識,她知道老師身上有隱藏版的信息,懂得如何靠關係網去獲取這些內部消息。

再比如詩盈的母親劉女士,她畢業於清華大學,是高校的中文系教授。

詩盈在自主招生中遇到了冷僻的難題,母親第一時間為女兒做了題目解析,怎麼回答可以拿到更高的分數;

高考前,她會未雨綢繆諮詢清華大學的招生官,指導女兒接下來的高考志願填報。

上海街頭,等待孩子放學的家長

受到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學生很早就知道怎麼和「掌權者」培養關係。

他們會搞清楚老師可以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知道怎麼跟老師聊天,逢年過節要怎麼做,怎麼送禮能夠表達心意但又不像是刻意的「巴結」,這種拿捏上下級關係的能力,之後到職場上不也是一樣嗎?

高三一年,為了能讓孩子更專注地學習,這些父母做出的犧牲真的是不可估量的。

他們基本都是企業高管、政府工作人員,但還是有母親專門辭掉工作,為了全身心照顧孩子,早起給孩子烤新鮮麵包。

父親可能會放棄所有的加班,就為了跟孩子一起吃頓晚飯。

精英父母給孩子的經濟支持也是讓他們成功的關鍵。有一個學生因為SAT考試成績不夠理想,一年之內往返新加坡5次,其中包括機票、酒店、報名費,就是為了能讓孩子能在分數上更高一點。

有些人失敗了是沒有辦法再站起來的,但資源多一點的人,失敗了是可以重新站起來的。

書里我用到了一個比喻,階層複製的過程就像打牌,少數玩家拿到一手好牌,大部人拿到的則是普通的牌。拿到好牌的人擅長使用各種策略,拿到爛牌的人卻常常無計可施。

精英群體中,常常會看到一種「我配得」的心態,就是「我夠好」、「我值得」,這和東亞語境下,人們普遍的「不配得感」形成了反差。

他們在成長過程之中遇到什麼需求,只要表達了,就會有人來幫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理所應當」的心態。

有一個叫Tracy的學生,為了申請美國頂尖的大學,她和諮詢師把申請論文、自我介紹改了五六輪才終於敲定。

結果最後離申請截止時間一個小時,Tracy又想修改一遍,當時已經半夜,但她還是立刻打電話給諮詢師,讓對方從床上爬起來幫她再過一遍,半小時內給她反饋。

還有一個叫Tony的男生,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在紐約的一家金融機構工作。

畢業後,他邀請了20多位同事和同學參加他的生日派對,但就在生日前一天,他和同事們才剛剛結束了為期兩周的異地培訓,大家都非常疲倦。

Tony從沒考慮過這樣的時間安排並不合理,作為一個從小就萬眾矚目的明星學生,他覺得所有人都應該按時赴約,哪怕有人還要專程坐火車趕來,他甚至無法想像有人會拒絕他的生日邀約。

這種「配得感」也讓精英們覺得自己不受國界線的限制,去哪國都能有很好的發展。其實,精英作為各國的繳稅大戶,他們每去一個地方就代表刺激消費,所以各個國家都蠻歡迎他們的。

精英們相信自己靠「天分」和「實力」贏得了一切。揭示精英教育如何複製階層的©韓劇《天空之城》

精英們覺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是靠實力得來的,而且喜歡把自己的成績歸功於「天分」。天分這兩個字非常地模糊,它把家庭背景、學習習慣等後天的因素,也全都濃縮其中。

這種天賦說,合理化了他們從家庭傳承來的優勢、抹平了不同人之間的資源差異,讓一切的分化看上去合情合理。

精英「天經地義」的態度也是全社會默許的結果。

這些年,媒體上經常會渲染一些超級精英的成功故事,比如谷愛凌,近期大火的「天才少女」郭文景,媒體報導他們的「努力」與「天資」,但翻看他們的出身和履歷,其實對大眾來說並沒什麼借鑑意義。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我們也在思考,面對階層的固化,有什麼樣的作為可以給它鬆綁一點?從社會底層進階到社會中下層的人其實不少,所以階級是有流動的。

我們不要一直只看金字塔尖端的前10%,如果成為前30%、前40%好不好?我們也許就可以快樂一些。

北京街頭的都市白領

我做精英研究,經常會與失望為伍,但我仍舊覺得研究精英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在書里說他們其實是現在社會不平等的一個蠻重要的推力之一,這群學生他們本身的存在,以及他們被教育出來合理化自己優勢的這個過程,已經是在造成不平等了。

所以停止「天賦能力說」,意識到精英複製背後的機制、方法,才有可能讓我們的社會朝更平等的方向前進一步。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一條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01/202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