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他的右派言論把郭沫若都氣壞了 卻因跟毛的關係逃過一劫

—他敢公然頂撞院長

作者:
這樣的發言已經讓身為院長的郭沫若很不高興了。但陶孟和仍然不管不顧,在這一年9月中科院召開的批判大會上,大家都一起憤怒聲討右派時,陶孟和又站出來大聲疾呼說:「反右鬥爭對知識分子是一場浩劫!」此言一出,舉座皆驚。中科院院長郭沫若氣急敗壞,當即決定給陶孟和戴上一頂右派帽子,按敵我矛盾處理。原本,這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情,但因為有兩個大人物出面擔保,使陶孟和逃脫一劫。

中研院時的陶孟和(後排右二)與傅斯年(後排右三)

1948年,國民黨敗局已定,國民政府決定把科學教育界能搬遷的人、財、物儘量搬遷到台灣。第一批最重要的古物、標本、儀器、歷史檔案、外交文書等772箱,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組主任李濟擔任押運官,全程負責運輸、裝卸事宜。

中共方面聽說了這個消息,為阻止搬遷,特地找到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所長陶孟和,請他出面勸說李濟不要擔任押運官。李濟問陶孟和:「如果你陶孟老能保證這批古物不在戰爭中被毀,並有科學證據說服眾人,同時能擔當起這個責任,那我就放棄。」

陶孟和既拿不出科學證據,也擔負不起這份責任,只好作罷。

但陶孟和領導的社會研究所全套人馬卻完整地留了下來,無一人去台灣,全部轉入了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他的這份功勞被有關方面認可,待新政權建立後,改換門庭,成立中國科學院,陶孟和便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同時兼任社會研究所所長。

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尋求改良社會的方法,是陶孟和幾十年來一直堅持不懈的宏願。最初,因為在學校教書,不能分出更多的精力從事社會調查,直到1926年,事情才出現轉機。

此前的1924年5月,美國決定將庚子賠款多收的部分及其利息總共1200萬美元退還中國。為確保這筆資金不被挪用,美方要求成立一個董事會,由中美兩國民間知名人士來管理這筆資金。董事會的名稱叫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簡稱中基會。中基會的最高決策權歸屬於董事會。

根據協議,美國退還的這筆錢只有中基會才有權力支配,將其用於「促進中國教育及文化之事業」。由於教育文化這個概念比較寬泛,所以,中基會把教育文化的範圍規定為自然科學及其應用。

1926年2月,美國的一個社會宗教團體聯繫中基會,願意捐贈專款三年,委託中基會辦理社會調查事業。中基會經討論後決定接受此項贈款,增設一個社會調查部,專門從事社會調查,聘請陶孟和負責管理調查研究事務。陶孟和到任後,提出了三項研究課題:一是關於社會調查方法的研究,二是對北平生活費的調查研究,三是對北平郊區農民生活費的調查研究。

因為此前中基會的研究範圍為自然科學及其應用,所以社會調查部的位置就顯得有點尷尬。陶孟和認為,要開展社會調查研究,社會調查部就必須獨立。

於是陶孟和給時任中國公學校長的胡適寫信,希望獲得胡適的支持。胡適是中基會的董事之一,和陶孟和曾經都是北大教授。最終,在胡適的幫助下,陶孟和的社會調查部順利升級為獨立的研究機構——社會調查所,並得到了四萬元經費的預算。

陶孟和對此很是感激。

社會調查所成立後,陶孟和帶領他的團隊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貿易、金融、勞動問題、人口問題等多方面展開了廣泛調查,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931年底,吳晗給胡適寫信,請老師幫助自己的北大同學千家駒找份工作。胡適約見千家駒後,認為千是可造之材,於是給陶孟和寫信請他幫助安排工作。

陶孟和想也沒想就同意了。可等他回頭一打聽,才知道千家駒是北大學生會會長,是有名的搗亂分子,懷疑他和地下黨有關係,不免擔心不好管理。

胡適聽說後回覆說:「搗亂分子和研究工作並不矛盾,會搗亂不一定做不好研究工作,而且進研究機關,你怕他搗什麼亂呢?至於共產黨,我看不會吧!這樣的人才你不用,還用什麼人呢?」經胡適如此一說,陶孟和只好同意了。

其實,還在1926年,17歲的千家駒剛考入北大,就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黨,開始參與組織學潮、驅趕教授等地下活動。對此,胡適心知肚明。只是出於包容的心態,胡適能尊重年輕人的選擇。

1934年社會調查所併入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1945年改稱社會研究所),由陶孟和擔任所長。1935年,陶孟和被聘任為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的評議員。1948年順利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也就在這一年,在內戰中節節敗退的國民政府,指示中研院準備南遷,尚未成行,又要求遷往台灣。對此,陶孟和在《大公報》發表署名文章,公開表示反對。

中央研究院當時在南京有地質所、氣象所、數學所、物理所、天文所、歷史語言所、社會研究所等。在這些所長中,出現了兩派,一派以傅斯年為首,主張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一派以陶孟和為首,反對搬遷,主張留守南京。那段時間,陶孟和一直住在研究所辦公室主持工作,他對大家說:「院長朱家驊是我的學生,我可以頂他,他不會把我怎麼樣。」陶孟和的這番話,對中央研究院其他各所也產生了影響。到1949年4月下旬解放軍進入南京時,中央研究院的多數研究所都留在了南京或上海。社會所更是個個堅守崗位,沒有一個人去台灣,所中財產,包括圖書資料都全部保留了下來。

陶孟和的表現受到了新生政權的肯定,中國科學院建院之初,陶孟和就被任命為副院長兼聯絡局長,分管社會、歷史、考古、語言4個研究所,併兼任社會研究所所長。職務不可謂不高,責任不可謂不重。但隨著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所有大學的社會學系都被撤銷,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法學等人文學科不再被重視,社會研究所也因此被更名為經濟研究所,而陶孟和則不再擔任所長一職。

社會學是陶孟和的專業,他為此奮鬥了一生。但年近古稀,他所從事的社會學不僅消亡了,還被當作偽科學受到批判,這使陶孟和目瞪口呆,他內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1950年代中期,大陸掀起了批判胡適的運動,陶孟和年長胡適四歲,兩人同在北大任教,是共事多年的朋友,又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深知對胡適思想的批判,並無道理。面對洶湧澎湃的批判浪潮,他閉口不言,絕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當57年又一輪運動降臨,陶孟和到底還是忍不住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他發言說:「舊知識分子之未得其用,以中國幹部之缺乏,有材者不用,而無材者充數,以致釀成了許多混亂。」他在批判費孝通等人的大會上直言不諱地講:「在社會主義社會裡,人們相互之間的關係和社會的進步,依靠的是友愛,而不是仇恨。知識分子應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而不應受到敵視。」

這樣的發言已經讓身為院長的郭沫若很不高興了。但陶孟和仍然不管不顧,在這一年9月中科院召開的批判大會上,大家都一起憤怒聲討右派時,陶孟和又站出來大聲疾呼說:「反右鬥爭對知識分子是一場浩劫!」

此言一出,舉座皆驚。中科院院長郭沫若氣急敗壞,當即決定給陶孟和戴上一頂右派帽子,按敵我矛盾處理。

原本,這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情,但因為有兩個大人物出面擔保,使陶孟和逃脫一劫。

陶孟和出生於1887年,父親陶仲明是嚴氏私塾的老師。陶孟和從小就跟隨父親在嚴氏私塾讀書。1901年,陶仲明去世,張伯苓接任塾師。1907年,嚴氏私塾改為南開學校,張伯苓任校長,陶孟和從南開學校畢業後做了該校的老師。後來南開學校發展成為南開大學,陶孟和也算是南開大學的元老之一。那些從南開畢業的學子梅貽琦、周恩來,都是陶孟和的晚輩。

陶孟和在南開學校任教不久,就去了日本和英國留學,在1913年獲得倫敦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陶孟和回國後,出任北大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長、教務長等職務,成為北大的早期教授之一。

1919年1月,陶孟和邀請楊昌濟等教授發起成立北大哲學研究會。當時,毛澤東正在和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談戀愛,楊昌濟不但替毛澤東找到了一份北大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還介紹他與陶孟和有過交往。

1920年,楊昌濟病故,楊家陷於困窘。是北大校長蔡元培和馬寅初、胡適、陶孟和四人出面,向北大師生徵集善款,才替楊昌濟料理了後事。喪事辦完後,還有一些積余,就留在了楊夫人手裡,以備生活之需。當時,毛澤東想回湖南創辦文化書社,因為手裡沒錢,無法成行,是楊開慧說服母親給了毛澤東一筆錢,作為創辦文化書社的資金。

毛澤東後來一直記得四位教授的情誼。所以在陶孟和直言反右鬥爭是浩劫的時候,也能手下留情,放陶孟和一馬;僅只通過郭沫若傳話,要陶孟和不要再妄議國事,否則彼此不好見面。陶孟和從此閉嘴,不再隨便開口說話。

1960年4月中旬,陶孟和前往上海參加中國科學院第三次學部會議。會議進行到第三天,陶孟和突發心梗離世,享年73歲。

2024-01-14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16/200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