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腸道里長了息肉,上廁所時會有4個提示,別等到腸癌了才反應過來

老馮腸胃一直不太好,以前還能通過吃藥緩解一下,但是今年開始,不止腹瀉頻率上升,還隱隱能夠看到便血的跡象,這才從村里來鎮上醫院看看。

然而醫生醫生聽完他的描述,直覺不好,在看到他拿出的8年前腸鏡檢查報告,上面顯示有一個小息肉,還問一句「這個息肉當時處理掉了嗎?」

「沒有,當時檢查也沒症狀,可以先觀察,後來忙起來就給忘了,醫生,不會是這息肉的問題吧」

醫生讓他重新做了一個腸鏡檢查,結果顯示當初的那個小息肉現在已經長大了10倍,最終確診為直腸癌晚期

醫生也嘆息道:小病不治,大病難料!

一、長了息肉,離癌症還有多遠?

息肉一般是生理性病變,主要出現在黏膜表面,呈突起狀,沒有確定為病理性質之前都不用過度恐慌。

息肉癌變誘因有很多,比如遺傳、炎症、飲食、菸酒、熬夜、久坐等有關,此外一些胃腸道基礎疾病也可能刺激癌變。臨床上判斷息肉是否癌變,還要觀察息肉的大小、類型、形態、數目、部位等信息綜合分析。

常見的病理性息肉主要有炎性、腺瘤性、錯構瘤性和其他類四種。其中,腸息肉以炎症性和腺瘤性為主,前者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後者不會。

雖然腸息肉是95%的大腸癌早期症狀,但也不用焦慮,從息肉惡變為腸癌的時間很長,一般需要5-10年,只要這個過程中及時檢查,並積極干預,阻斷成功率很高。

二、腸道有息肉,身體可能會有4種症狀

腸息肉初期不會產生任何不適感,除了藉助專業檢查手段,日常也可以觀察上廁所有沒有這4種情況,很可能是息肉信號。

1、排便習慣改變

頻繁的便秘、腹瀉、腹脹,這些不規律排便情況往往是都可能是息肉信號。如果長期出現類似變化,需引起重視。

2、大便帶血

便血也是腸道息肉的一個典型表現,一般會伴隨輕微的肛門刺痛,尤其是那些較大的或位置正好在直腸部位的息肉。

3、大便性狀改變

便便經過腸道息肉時,因空間原因會受擠壓,導致排出的大便不成形,或者有條條溝溝,有時還會變得很細並附有黏液。如果該現象長期出現,也要重視起來。

4、腹痛腹脹

息肉堵塞腸道後,人在排便或者對擠壓腹部時,會出現明顯的腹痛、腹脹。

目前關於腸息肉的病因及發病機制雖然沒有得到官方明確認定,但從以下幾類高發人群中可瞥見端倪:

不良的飲食習慣:現在很多人日常飲食不規律,加上不節制高脂、高蛋白等肉蛋攝入,這些不均衡的飲食結構很容易導致腸息肉發生,另外菸酒也是誘髮結直腸腺瘤的高危因素。

存在炎症或者感染:腸息肉基礎上受炎症或者病毒感染,可能會刺激新的病變,進一步加重惡化進程。

有家族遺傳史:直系親屬有腸息肉病史的人,也會受遺傳影響,出現結腸息肉。

其他:比如有三高或者體型超重的人,也是腸息肉高發患者。

除了以上判斷方式外,其實最理想的方法還是腸鏡檢查,特別是50歲後,建議進行定期的腸鏡檢查,及時發現也可以儘早處理。

三、不只腸息肉,4個部位的息肉建議儘早切除

雖然大部分的息肉初期都是良性的,但是很難保證以後不會受刺激惡變,特別是這三種息肉類型癌變率很高,一定要及時切除。

1、胃息肉

胃息肉是常見的良性息肉類型,但一旦大量增殖或變大,除了會給患者到來噁心、腹部不適等不良反應外,還可能誘發胃癌,特別是大小超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患者。研究顯示有3%~6%的胃息肉最終會惡化成胃癌,建議積極干預。

2、結腸息肉

結腸息肉特別是腸黏膜上的腺瘤性息肉,一旦直徑增大超過1cm,癌變率會直線上升,達到2厘米時,癌變率可以上升至50%。因此,有結腸息肉患者也要積極干預並切除。

3、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增大、寬蒂或者單髮型息肉要高度警惕,有一定的癌變可能。如果伴隨膽囊結石等症狀,可能有癌變風險,應及時檢查,或儘早切除治療。

4、子宮內膜息肉

婦科炎症絕經的女性要特別注意,必要時子宮內膜息肉需要手術治療,而且這種息肉還會影響月經不調,甚至導致不規則陰道出血、不孕症,所以發現後最好在醫生評估下進行干預。

所以別看息肉事小不處理,一旦癌變兩行淚,因為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最好定期進行專項檢查預防,一旦發現有息肉或者小腫瘤,立即干預以防癌變可能。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39健康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25/200897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