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80多年來,美國加拿大大學生平均智商急劇下降

基於近1萬名本科生數據

根據多個公開刊物發表的數據,大學生的平均智商普遍比一般人群高:大致位於115-130之間。

但作者仔細調查發現,這基本都是基於1940s-1950s年代的數據得出來的,參考性已不大。因此,他們決定重新測試一把,將時間跨度從1939年擴展到2022年。並根據韋氏成人智力測驗(國際通用智力量表)去篩選大學生(主要為本科生)測試的樣本。

具體篩選方式就是去幾大資料庫一通搜索,一開始發現了1666篇符合大致條件的樣本,最終經過各種審查後還剩下106份。

這106份樣本中有102份都來自美國,其餘4份來自加拿大,整個樣本一共包含9902名學生。

然後就是一通分析,包括數據發表年份、測試年份、測試者來自的大學、韋氏成人智力測驗版本、測試者人數(包括男女性人數)、平均年齡以及指數得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等等。

△表非常長,這只是一小部分截圖

結果不測不知道,一測嚇一跳:

83年間,本科生們的平均智商下降了17個點,就剩102,只比人類平均水平高一點。

用更直觀的圖來看是這樣的:

用「急劇下降」(作者原話)來形容完全不為過。

據介紹,這一結果也違背了「弗林效應」——1982年Nature的一項研究發現,公眾智商測試的結果會逐年增加,且這一現象具有長期性、明顯性,在不已開發國家也有等特點。

最重要的是,該效應並非歸因於智商測試的重新校準,而是人的智商實實在在的在上升,有不少研究都復現了這一結果。

在此,作者也針對該效應對數據進行了一番調整,但結果仍然不變:

當然,好學校和壞學校之間的差異還是明顯的。

所以,為什麼?為什麼大學生真的像老師嘴裡說的「一屆比一屆差」了?

如作者所言,一點也不難理解:

這是過去80年來教育程度提高的必然結果。

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大學的人越來越多,但各智商區間的人群大體比例不變,肯定會有越來越普通智商的人成為了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大學已不再是特殊階層的「權利」。

有外界擔憂也佐證:如今的大學其實已經普遍、成熟得像公司,運作方式其實就是「出售學位」。

數據顯示,1980年,美國四年制全日制大學的學費為每年10231美元(經通貨膨脹調整),30年後的2010年則漲至28775美元。

最後,這項結果有何啟示?

在此,作者從各個角度出發提出了幾個點,僅供參考。

第一,大學和教師都必須意識到學生不再是傑出人才,大部分都很普通,所以需要調整課程和學術達標標準。

第二,公司僱主需要轉變觀念,不能盲目認為有大學學歷的候選人就比沒有的更聰明或有能力。

第三,學生也需要認識到,進入大學不再是加入精英群體的邀請。

第四,基於受教育程度估計智商的方法不再靠譜。

……

關於本研究的更多詳情可在《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上進一步查閱。

網友:ACT平均成績也在逐年下降

這項研究一經發布很快在網上引發熱議。

儘管研究給出的數據偏消極,但也恰好說明當下有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可以進入到大學學習。更多人接受教育,當然是好事。

不過這也意味著大學畢業標準在不斷下降,這使得學位有時不能成為智商、能力的代表,因為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學位了。同時也帶來學歷貶值的問題。

網友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接受教育。但是也要確保獲得學位的人,確實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

讓大學的標準一味適應學生水平是要出問題的。

所以有人說了,要考證啊。比如從醫學專業畢業,並不意味著是一名合格的醫生,必須要有行醫證。

另外還有人補充,有一些調查顯示,學生的SAT、ACT考試成績也逐年下降。

據了解,2023屆ACT考試平均綜合成績為19.5分,比22年下降0.3分。其中數學、閱讀和科學科目的平均分均低於大學入學基準線。

ACT CEO表示,這已經是連續第六年平均分下降,每個學科的平均分都是如此。

達到四項基準的學生人數比例也在下降,從2022年的22.1%下降到2023年的20.8%。

不過這些調查都局限於北美的數據。

亞洲也是如此嗎?尤其是東亞?有人提出質疑。

還有人給出新的理解角度:相比於「大學生變得更笨」這種結論,我更覺得這能說明集體的平均智商更高了。這聽起來是個好進展。

但不管咋說,「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有科學依據了。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量子位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03/201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