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把孩子送進全西人學校 華人媽媽感嘆:後悔死了

對於很多新移民媽媽來說,子女們的文化教育,成為了前幾年的頭等大事。

移民到澳洲,是完完全全把孩子往Aussie風格培養,還是繼續保留中國的文化,是把孩子扔進澳洲本土文化中「放養」?

還是讓孩子在華人圈子裡「抱團成長」?

因為,沒有現成的「教材」可供參考,也鮮有學者對此進行研究,究竟哪種方式更能讓孩子幸福一生?

這些問題,一下成了許多澳洲新移民家庭最大的煩惱。

很多華人家庭,還因此走了不少彎路...華人媽媽Fiona有三個孩子,他們一家移民澳洲的時候,大兒子Lucas4歲多一點,還有另外兩個不滿3歲的孩子。

Fiona為了大兒子Lucas的教育,在當地眾多幼兒園中精挑細選,她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語言融合和思維的開放性,於是她選擇了一家西人為主的幼兒園。

班級里20多個孩子中,幾乎都是西人,只有Lucas和一個中韓混血的小正太是華裔,然而小正太的中文說的不太利索,所以Lucas在學校里全都是用英文聊天的,連個說中文的伴也沒有...

Lucas由於年紀小很容易適應國外環境,再加上出眾的語言天賦,他與幼兒園裡的小夥伴關係相處得很融洽,也有幾個關係很好的「死黨」,還經常收到幼兒園老師的誇獎,這一切看起來非常完美。

然而有一天,媽媽Fiona還是察覺了,Lucas作為少數人種,還是不可避免地「被孤立」了...

把兒子送到全是西人的學校,我後悔死了...

有一次學校舉行音樂晚會趴,就是在澳洲的幼兒園和小學十分流行的那種班級活動,學生可以帶著家長一起參加。

這是一個家長認識老師,以及其他孩子的父母非常好的社交機會。

那是Fiona和Lucas第一次受邀參加澳洲學校的活動趴,她們非常重視,精心打扮一番,盛裝出席。

一開始Fiona和Lucas非常有自信地參與進來,與其他家長和孩子們熱情的打著招呼..慢慢地,他們母子二人越來越"慫"了……這些西人小朋友的奔放程度著實把Fiona嚇了一跳,像小豆丁一樣的西人小朋友,活蹦亂跳地往台上躥,又吵又跳毫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每一個人都那麼活潑開朗,陶醉其中。

「我家兒子平時在家裡非常活潑外向,與陌生人打招呼從不打怵,但是跟這群西人小孩子一對比,我家兒子瞬間就『自閉』了」,可能我家兒子骨子裡還是有一些內向的本性,面對一群不認識的人,我兒子多少還是會有些害羞,無法做到像那群西人孩子一樣,很快融入進去,盡情地手舞足蹈。」

Lucas的害羞在這種環境下,最終被放大成「膽怯」

「在那個時候,如果有一個孩子能過來跟台下的Lucas說一句,『其實我也不敢上台跳舞』,我兒子緊張無助的心情都能得到安慰,可是並沒有…」因為整個學校里,一個「拘謹」的人都沒有,除了Lucas。

Lucas們的死黨朋友們都在舞台上盡情的唱跳,他們絲毫沒有注意到在台下不知所措的Lucas,甚至連個邀請寒暄都沒有...看到Lucas怯怯的樣子,有個西人小孩子還刻意走過來,扮了一個不友好的鬼臉...當時,Fiona注意到了Lucas的失落,甚至還鼓勵兒子也上台,可是Lucas說什麼也不肯...「那一刻我才驚覺,原來平時的融洽,都是一種表象,就像油滴進水裡,...」

那次活動里兒子Lucas玩了半個小時,就硬要拽著我回家了。

雖然只有四歲,但是小小的人兒也有自尊心,從那以後學校再舉行類似的活動,Lucas總是表現地非常消極,不願意參加,這場活動趴,也讓我開始後悔給孩子選擇了這所學校...「

給孩子轉園後,事情出現了神奇的逆轉...由於這種被邊緣化的狀況得不到改善,看著孩子整天的無精打采,甚至開始對上幼兒園開始排斥時,華人媽媽Fiona在跟老公商量後做出一個決定,轉園...由於有了老大的「前車之鑑「,這一次,再給另兩個孩子選擇幼兒時,也不再考慮那些全是西人孩子的學校...而就在轉到新幼兒園後的前兩星期,Fiona發現,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一家新換的幼兒園,華裔孩子占了30%的比例,而且其中一位老師還是一個上海人,Fiona一家正好是上海人...有一次,在課堂上,那位老師居然說了幾名上海話,這一下,讓Lucas初到新園時的緊張情緒,瞬間得到了大大的緩解...而且,Fiona發現這個班上有好幾個從上海移民過來的小朋友,Lucas一下與他們打得「火熱」...

慢慢的,Lucas在上幼兒園這件事上,從被動變成了主動,回到家有時還在念叨,我最好的朋友明天也去幼兒園...才去幾天啊,居然有了「最好的朋友」...不過,看著孩子性格逐漸變得開郎起來,Fiona全家真是感到打心眼裡高興...但此時,「另一個問題又在我的腦海里浮現了出來..."

整天和小夥伴說中文,老師在與小朋友們交流時,有時也是中文...那孩子的英語怎麼辦?

千里沼沼來到澳洲,不就是想著,也能給孩子一個英語的環境...現在英語沒打好基礎,以後kindy時可怎麼辦?

帶著這樣的疑慮,Fiona還是找了老師反饋了這樣的擔憂。

誰知,老師聽罷後帶著不屑說到,」你家娃都已經在澳洲了,怎麼擔心起孩子的英語來了,還是多多擔心,以後孩子的中文水平吧..."

後來,在一次幼兒園的測試中,5歲的Lucas的英語水平居然達到了同齡孩子的水平,這讓Fiona感到很詫異。

短短10個月的時間,孩子的英文水平居然如此了得..."老師說的對,我的擔憂變成了一種多餘..."

當初單純想著英語環境,而把孩子置身於全是文化背景不同的幼兒園,致使孩子性格上出現了較大的波動,可真是多此一舉!

華人媽媽Fiona想通過這件事,告訴那些新移民媽媽,要想讓孩子儘快適應澳洲環境,過得開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要讓周邊的環境給他帶來安全感,最好有一種文化的熟悉感,而不是一下扔到一個對孩子內心世界,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去...如果那樣,家長稍有不慎,就會給孩子的成長性格造成影響...

現在Fiona最開心的是,在與華人小朋友多的幼兒園裡,小傢伙不僅可以英文溝通,也可以使用中文交談...

最後Fiona表示:我希望我的孩子,不僅是能讀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澳洲人,也是一個可以誦讀李白杜甫詩歌的中國人...

是把孩子扔進澳洲本土文化中「放養」?

還是讓孩子在華人圈子裡「抱成一團,打成一片」?

華人媽媽Fiona似乎給了我們答案,但相信仍然有不少華人媽媽,選擇了完全西化的路線,甚至是以後孩子不說中文也沒關係...

總之,哪種方式更適合未來孩子的成長,本身也沒有定論,但最終的目的,讓孩子生活過得開心、幸福,而不是某種邊緣化的狀態,才是最重要的吧...

三,「與華人相處,更讓我感到舒服」

小陳今年18歲,她在澳大利亞出生,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因為小時候的一次經歷,讓她如今在學校中,作為一名華裔後代有時還是會感到無名的缺乏自信。

「有一次家裡做了餃子為我當做上學的午餐,也帶了醋,然後可能醋撒了,漏了一書包,整個食堂瀰漫著醋的酸味。同學們紛紛尋找味道的來源,有些人故作乾嘔,說這個味道很臭,同學們哈哈大笑。可能有時候都是我自己的感覺,不一定是別人,就是我自己一點尷尬、害羞,或者覺得因為我有華人面孔,我自己覺得我不如大家。後來我去上學再也沒有帶過餃子。」

如今18歲的陳思敏說,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如今成年的她並沒有刻意排斥與西人交往,但是平時還是跟華裔的朋友們,相處起來更舒服,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舒適的圈子。

四,華人移民孩子,不可避免的文化「魔咒」

研究學者Berry將移民對於移居國的文化適應程度,劃分為四種象限:

第一種:文化整合(Culture Integration)

在這個象限里,父母本身懂得怎樣分辨東西文化的精華,並把兩種文化的精髓溶於家庭教育裡面,培養出來的孩子是東西文化兼容並蓄的,這樣成長的孩子心態最健康,生活品質也最好。

我是中國人留在海外,在這個Separation的狀況下,我還是很快樂,為什麼?

我去我的唐人街,找我的中國朋友,吃我的中國餐,參與我的中國人活動。

我的活動圈雖然不那麼大,基本上還是有我自己足夠的空間,精神上還是蠻愉快的。

這種現象在澳洲華人區也比較常見,移民本身的文化屬性得到了拓展,但和local文化幾乎不搭邊,等同於換了個地方生活罷了...

第二種:文化同化(Culture Assimilation)

中國人來了海外後,反而比較少想和中國人接觸,交往的朋友都是西方人,講的也是英文,參加的也是西方人的活動,在西方社會中發展自己的圈子,有些老移民的孩子甚至連中文也不會說,更難提認識中國字和中國文化了。

第三種:文化邊緣化 marginalization

這種就是空架子,對自己的文化沒有興趣,對西方的文化也無法融入,結果高不成低不就,

結果被徹底邊緣化marginalization。

這也是所有的適應過程中是最糟的狀況,也是最可怕一種...

我們都不知道多年後,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最後的適應情況能歸類在哪個象限里。

但是毋庸置疑,孩子在海外長大的話,他在學校的教育,他的同學,他的朋友,電視媒體和外面的環境等等,是清一色的西方文化。

如果父母不花足夠的心思,只把孩子扔到西人學校或者亞裔學校里,就覺得萬事大吉了,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做父母的,不但要給孩子薰陶中國文化,還必須要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學習和理解西方文化,爭取和孩子共同進入,「整合(Integration)」象限。

否則父母如果留在「隔離Separation」象限里,那他們和孩子之間的代溝將不只是在年齡上的,還在巨大的文化背景差異上...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墨爾本媽媽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12/2017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