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也不知有多少人後悔「走上革命道路」

作者:

當自己讀到這些,就在想,「早知今日」,也不知有多少人不會背叛自己的家庭,更不會加入中共不會「奔赴延安」,而沒有這眾多熱血青年的加入,中共是否還能取得最後勝利獲取政權,可就是未知數了。特別是從書中記述來看,那些年早就把人心搞亂搞壞了,而且1949年後非但沒有真正「收拾人心」,反而一直把人心往邪路上引,這才是這個國家至今還在這個邪惡的社會裡打轉轉的緣故。

作者之所以將書取名為《思痛錄》,想來,正說明作者的痛,鑽心的痛。而通讀增訂版,也可以一次又一次看到作者的痛里包含著後悔,深深地後悔。

在說韋君宜的「後悔」之前,不能不提到韋君宜的丈夫,可以說韋君宜的丈夫楊述事實上到死都不能算是一個覺悟者。《思痛錄》增訂版中《思痛補錄》收有韋君宜兩篇悼念丈夫的文章,一篇《蠟炬成灰——痛悼楊述》,另一篇題目叫《當代人的悲劇》。在前一篇悼念丈夫的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楊述不僅自己愚忠,還把整個家庭都獻給了中共,然而受到的卻是無情的侮辱和冤屈。儘管如此,在組織給他做結論之前,他的腦血栓也已發作過四次之多,可「他不能忍受的是他心目中最要緊的黨不承認他是黨員」。從文革開始到結束後,楊述寫了五十多份申訴書,苦苦熬了十二年,把身體也拖垮了,卻仍「總覺得黨是個最神聖的徽號,代表著人類的希望和理想。」對楊述而言,能否在黨內,這決不能不認真,「他這種無效的認真努力常使人覺得可憐」。好容易熬到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問題得到解決,恢復了組織生活,他高興得寫了一首詩:「十一月里風光好,歲月蹉跎人未老。回首夜來風雨聲,名花淪落知多少?」其實這時離他去世只有一年多的時間,他卻連「老」都不承認。「在死前一年半,人已經走不動之後,還由孩子扶著去聽報告」。難怪就連深愛著他的妻子在深情悼念文章要結尾處也忍不住寫道:「我一直覺得他的案子太冤枉,他這個人又實在太迂。」

當然,在韋君宜看來,他的丈夫楊述最終還是「對於自己這宗教式的信仰發生疑問」,只「可惜他並沒有來得及完成這個自我解剖的過程,是懷著這些疑問死去的。我相信,如果他再活幾年,他會對自己看得更清楚些。」(《當代人的悲劇》)

現在想想,這個組織不就是在一大群像楊述這種所謂「有堅定信仰」的人維繫著一直走到今天的嗎?如果反右派運動或是文革之後,跟著中共「鬧革命」的人都覺悟了,至少都像韋君宜這樣覺悟了,這個組織還能支撐到現在嗎?

作者怎麼也沒想到,熬到有自己參加的中共革命最終取得勝利獲得政權後,這些革命者包括對中共作出巨大貢獻的傅作義的女兒以及陣布雷的女兒仍不得安生,仍然讓她們感到痛苦不堪,甚至痛不欲生。大約也像那個叫丁汾的女孩子一樣,當這種痛苦不堪到極點時,是難免要流露甚至要發泄的。

反右派運動讓韋君宜再一次感到困惑,後悔之情溢於言表。在反右派運動中,韋君宜曾對黃秋耘說:「如果在『一二·九』的時候我知道是這樣,我是不會來的。」特別是當她看到反右派運動中一些極其醜陋的人和事,她「心裡的痛苦達到最深度」:「我從少年起立志參加革命,立志變革舊世界,難道是為了這個?為了出賣人格以求取自己的『過關』?如果這樣,我何必在這個地方掙這點嗟來食?我不會聽從父母之命遠遊美國,去當美籍華人學者?參加革命之後,竟使我時時面臨是否還要做一個正直的人的選擇。這使我對於『革命』的傷心遠過於為個人命運的傷心。」

這幾句話足以表明韋君宜對參加中共革命的後悔,對中共政權的失望。韋君宜不就是又一個吳英又一個丁汾嗎?她所說的這些話,與當年吳英和丁汾所講的那些話難道不是一個意思嗎?如果真要說有差別,也只是前面兩位說那些話是在中共取得政權前,而韋君宜是在中共獲得政權後。想一想,在中共內部,連是否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也需要選擇,這讓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很難理解。

還有本文開頭提到的楊憲益,是著名翻譯家,他「其實是一個上層富家子弟,卻充滿了叛逆的性格,真心嚮往革命。……他從事秘密的反蔣活動,向中共提供情報,還曾經要求去延安,但是未能成行。1949年以後,他熱情地擁護新政權」(引自《他們不可能摧毀所有的高貴——翻譯家楊憲益禮讚》)。楊憲益娶了一位同樣有學識的英國姑娘戴乃迭(戴乃迭是她中文名字,她的英文名字:Gladys Margaret Tayler)。中共剛獲得政權時讓其在南京一所大學教書。夫婦倆都是那麼相信中共所宣傳的東西,尤其是楊憲益的妻子,無論英國的父母親戚怎麼勸她不要過分相信中共那一套,她非但不聽,還總是表達自己「對人民政府的信任和尊敬」,並為「外國人民不明了中國的真實情況」「頗為遺憾」,拒絕英國父母親戚給她寄路費或生活用品。她「當時覺得總沒有什麼任何組織比國民黨更壞;因此當我家裡人寫信來問我是否需要路費以便回國的時候,我謝絕了」。她在英國的父親來信認為她不過是在「替共產黨宣傳」,甚至告誡她「也許有一天」會因此「感覺懊悔」;而她在英國的「有些親戚」也寫信問她「是否吃得飽,並表示可以給她郵寄食品等」(參見2011年第3期《新文學史料·戴乃迭短文兩則》)。戴乃迭去世後,楊的妹妹還在上海《文匯讀書周報》發表文章,要替祖國對她的嫂子說一聲:謝謝!因為她的嫂子即使在文革中被關進牢裡,每餐接過窩頭菜湯,都不忘說一聲:謝謝!而楊憲益,也是一再相信中共,直到發生八九六四,憤然退黨。有人採訪周有光時,他說了下面幾句話,現在就容本人以這幾句話結束這篇用史實串成的文章,證明即使像楊憲益這種「堅定的信仰者」,最終也還是不能不對自己加入中共,走上革命道路打心眼裡後悔,並且是那麼決絕:「……他青年就傾向共產主義運動,所以他後來早期就參加共產黨,到後來他的意見也不對了,變成反革命,開除出黨。後來又改變了,四人幫打倒之後,後來又入黨,到最後他又脫黨。他也是『兩頭真』,他的波浪比我們更大。」

需要補一句的是,這裡周有光說的是「脫黨」,而我在彭小明《中國共產黨的叛徒情結》這篇長文中看到說的是:「楊憲益在六四後憤然退黨」。我想,「脫黨」和「憤然退黨」,在詞意上應該有很大的不同吧。

2017年12月10日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民主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21/2020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