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北極熊吃東西不吐骨頭!周大代表老婆鑄大錯!蘇聯全境震動【阿波羅網首發】

—《喀秋莎》竟是一首辱華歌曲

作者:
王芳竟然在被俄羅斯炸毀的馬里烏波爾劇院廢墟上,高歌《喀秋莎》。那麼《喀秋莎》又是什麼來頭的歌?1938年7月末8月初,蘇軍與日軍在圖們江下游張鼓峰地區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史稱「張鼓峰事件」。「張鼓峰事件」在蘇聯全境引起了極大震動,喀秋莎的事跡在蘇聯各大報紙都有刊登...《喀秋莎》是不是辱華歌曲,大家自己去判斷吧。

王芳高歌《喀秋莎》

2023年9月7日,馬里烏波爾,這座遭俄羅斯狂轟亂炸的城市,僅馬里烏波爾大劇院,就有600多人慘死在這裡,其中包括很多名兒童。一個包括中國記者,博客等組成的代表團竟然抵達俄占區,其中王芳是中國歌手,曾在2014年登上中國中央電視台春晚,也曾在多檔電視節目中演唱紅色歌曲。她的丈夫是被中共當局宣傳為「正能量」網絡作家、全國政協委員的周小平

王芳竟然在被俄羅斯炸毀的馬里烏波爾劇院廢墟上,高歌《喀秋莎》。

9月8日,周小平稱「堅決支持我夫人英勇無畏的行為」,同時將其夫人譽為「戰地玫瑰」。

那麼《喀秋莎》又是什麼來頭的歌?

喀秋莎簡介

《喀秋莎》(俄語:Катюша),又譯為《卡秋莎》,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就流傳於蘇聯的歌曲,也是蘇聯軍樂之一。

本曲講述一個叫「喀秋莎」的女孩盼望在邊防軍服役的愛人早日歸來的故事。為鼓勵蘇軍計程車氣,通過傳唱《卡秋莎》,有許多蘇聯紅軍士兵把歌曲中的喀秋莎當作栩栩如生的女孩,一個深愛著前線戰士的女孩,通過報社給女孩寫信,傾訴衷腸。

《喀秋莎》起源探究

關於《喀秋莎》一歌的來源,說法很多。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有兩種:一是誕生於蘇聯西部的「烏格拉河說」,一是誕生於亞洲東部的「圖們江說」

「烏格拉河說」認為《喀秋莎》是以伊薩科夫斯基家鄉和蘇聯西部邊境軍事形勢為創作背景。

「圖們江說」的證據更加充分,主要理由是歌詞中的蘋果花和梨花(《喀秋莎》漢語版歌詞「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一句,在俄語原版歌詞中是「正當蘋果花和梨花盛開的時候」,即不光提到了梨樹,也提到了蘋果樹),還有草原雄鷹,這兩個是圖們江地區當時特有的,在伊薩科夫斯基的家鄉當時並沒有這些東西。

1938年7月末8月初,蘇軍與日軍在圖們江下游張鼓峰地區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史稱「張鼓峰事件」。

「張鼓峰事件」中有一位姑娘名叫葉卡婕琳娜·阿列克謝耶娃。在俄語中,葉卡婕琳娜的小名即為喀秋莎。喀秋莎出生於1911年,從小喜愛音樂,從12歲起就擔任家鄉劇院的手風琴演奏者。喀秋莎長大後,嫁給了從軍事院校畢業後分配至哈桑地區波西耶特邊防隊的亞歷山大·阿列克謝耶夫,並隨軍前往了丈夫的駐地。喀秋莎在波西耶特開始學習醫療知識。1938年夏天,張鼓峰事件發生後,喀秋莎自告奮勇前往軍醫院工作。在那裡,她對戰士進行急救、包紮傷口、代寫信件、照料重傷員。而她的丈夫阿列克謝耶夫就在哈桑湖前線進行戰鬥。1938年秋,喀秋莎和她的丈夫被蘇聯最高蘇維埃授予勳章。

「張鼓峰事件」在蘇聯全境引起了極大震動,喀秋莎的事跡在蘇聯各大報紙都有刊登。因此,在「張鼓峰事件」中表現突出的喀秋莎,可能就成為伊薩科夫斯基所創作歌詞的原型。蘇聯著名作曲家勃蘭切爾看到這首詩歌后,馬上便把它譜成了歌曲,迅速紅遍蘇聯,掀起一次「愛國主義」的熱潮。

歌詞中「蘋果樹和梨樹都開花了」,伊薩科夫斯基的家鄉斯摩棱斯克並不盛產蘋果和梨,蘋果樹和梨樹雖有分布但不成規模,大多散落在私家院落或別墅周圍。更為重要的是,梨花和蘋果花花期並不一致。蘋果樹和梨樹要到五月份才開花,伊薩科夫斯基1938年年初回家鄉時,兩種樹木還沒有到開花的季節。

圖們江地區則相反,不僅有蘋果樹和梨樹,不僅在這裡蘋果樹和梨樹開花期很接近,還盛產一種獨特的水果——「蘋果梨」。

歌詞中「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一句,也是《喀秋莎》誕生於圖們江地區的一個重要證據。漢語版歌詞中「草原的雄鷹」,在俄語原詞中特指一種大型猛禽——「草原雕」。「草原雕」繁殖於阿勒泰山、蒙古及西伯利亞東南部,主要在亞洲中部,非洲北部及東南歐的草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的荒漠地帶棲息和遷徙。從草原雕的分布區域可以看出,在蘇聯主要分布於西伯利亞地區的東部和南部中亞一帶。1938年,蘇聯發生戰爭或軍事緊張的地區中,只有圖們江地區有這種鳥類棲息。

因此,「圖們江說」認為美麗的喀秋莎、柔曼輕紗籠罩的圖們江、漫山遍野的蘋果,梨花、翱翔的草原雕以及遙遠的邊疆戰事等元素,構成了當時圖們江地區獨特的景象。

張鼓峰之戰

當時日本在東北扶植偽滿洲國,所以中俄邊境的爭議就導致日本和蘇聯之間的張鼓峰之戰。

張鼓峰是中俄邊境間的小山峰,位於吉林省琿春市東南,圖們江左岸,中朝俄三國分界附近,由於夾在圖們江和哈桑湖之間。張鼓峰東側是南北長條形狀的哈桑湖(「長池」),西側是圖們江邊小平原,南距防川村1.5千米。

張鼓峰之戰,是一場僅持續約10日的短暫軍事衝突事件,事件的起迄時間為1938年7月30日-1938年8月11日,蘇日雙方激烈爭奪的是哈桑湖與張鼓峰之間的南北狹長的爭議地區,以及對張鼓峰這個制高點的控制權。蘇軍進攻時是繞行哈桑湖的南端、北端,分別向北、向南突擊會攻張鼓峰制高點。

也就是說雖然發生的是日軍和蘇軍之間的戰鬥,如果從土地主權上來講,本質上中國(偽滿洲國)和蘇聯對這塊領土的爭奪戰。

《喀秋莎》歌曲起源於蘇聯對中國領土之戰,那麼是不是一個特殊的辱華歌曲。

果然是俄子俄孫,在2015年俄羅斯的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中,參加閱兵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於5月5日彩排中頌唱了《喀秋莎》的俄雙語版本,其中第一段為俄語,第二段為中文。

圖們江劃界問題

1712年(康熙五十三年),淸朝兩國首次確定以圖們江水為界。1860年(咸豐十年),清政府在《中俄北京條約》中把圖們江最後15公里的北岸劃歸俄羅斯帝國,俄羅斯至此與朝鮮成為陸上鄰國,中國也失去了日本海的出海口。1886年,清政府御史吳大澂與俄簽訂《中俄琿春東界約》,成功爭取到中國船隻圖們江出海權。1909年9月4日(宣統元年),清朝和日本帝國簽訂《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確認圖們江是中、韓兩國國界。1938年,日蘇張鼓峰事件後,中國圖們江出海口被日本和蘇聯封鎖。

1962年中共國將長白山天池一部分送給朝鮮。1990年,蘇聯與朝鮮簽訂邊界協議將圖們江出海口附近的鹿屯島劃歸蘇聯,韓國抗議,並要求蘇聯歸還領土。1991年5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關於中蘇國界東段的協定》中的第九條,蘇方不准中國商業運行的船隻出海。

當時清朝跟俄簽訂《中俄琿春東界約》是有出海權的,張鼓峰事件後,中國圖們江出海口被蘇聯封鎖,1991年中共把這齣海權送給蘇聯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經設想的圖們江開發就黃了。

也就是說,張鼓峰那塊地區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由於不平等條約被俄羅斯占領,張鼓峰也是成了一個爭議的地區。當時偽滿洲國是日本控制的,雖然打仗是蘇聯紅軍和日軍之間打仗,也可以認為是蘇聯和偽滿洲國之間的打仗,如果日本打勝了,那麼這塊土地在二戰後就回歸中國了,如果蘇聯勝了,大家知道北極熊吃東西連骨頭都不吐的,從此吉林省的出海口圖們江就徹底被封死,本來東三省每一個省都有出海口,黑龍江有海參崴,吉林有圖們江,遼寧有大連,現在僅剩下遼寧大連了,從這種意義上講,《喀秋莎》是不是辱華歌曲,大家自己去判斷吧。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阿波羅網首發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06/2026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