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深圳,猛吸香港錢

十幾年前,內地客南下香港爆買奶粉。十幾年後,港人蜂擁北上深圳過購物周末。激烈的時代變遷,從深港兩地的人口流向開始。

過去一年,日均北上港人的數量達到赴港內地遊客數量的兩倍。出去的多,進來的少,香港從酒店、商超到街頭零售,直接感受到了生意越來越不好做。

撇開兩地匯率對在哪購物的短期影向,香港這一國際文旅消費大市,接下來要怎麼走,成為港府新的挑戰。

北上消費,已成為港人生活習慣

去年12月,住在元朗的港人陳小姐成了周末北上大軍的一員。

沿著港人之間口耳相傳的周末購物遷徙路線,陳小姐和男友的慣常安排是,過了深圳福田口岸的海關之後,只需坐兩站地鐵,就能到達福田區最大的商圈之一——A-avenue卓悅中心。這裡西餐廳、中餐廳,奶茶店鱗次櫛比,最近一年每到周末都會被北上港人塞爆。

相反,陳小姐如果從元朗要去港島市區,要一個小時,深圳明顯近水樓台先得月。

在卓悅中心隨意選擇一處食肆飽腹之後,陳小姐一行會來到商場對面辦公大樓——兆邦基金融大廈6樓的一處古法按摩店。這裡是他們北上放鬆的秘密花園。每間房間都配有一個投影機,客人可以一邊按摩,一邊挑一部大片觀賞。

小奢的服務體驗,對應的卻是頗具性價比的價格。

陳小姐和男友一般會做兩個小時的按摩和足療,每人消費298元人民幣。「如果是在香港做按摩,大概要花費400-500港幣一個人。在深圳不僅便宜,而且比在香港更舒服。」陳小姐對這家店很滿意。

在這間按摩店工作的技師戴姐向《真故研究室》表示,店裡大概百分之八十的客人都是香港過來的,周末最多。其中既有香港人,也有一些在香港讀書的內地學生。

「沒有香港人,我們就沒飯吃了。」戴姐開玩笑說。

與陳小姐不同,港人鄧小姐中意的是深圳的采耳。「在香港采耳大概要300多港幣,但是深圳只要100多人民幣。」

鄧小姐說,「我們來深圳以餐飲、美容方面的消費為主,主要看重這裡的服務態度和質量,已經取代了很多原本在香港的花銷。」

在港人日常消費的背後,有一個貨幣背景是,在過去一年裡,人民幣貶值,而港元強勁,使得港幣在內地的購買力上升。這意味著深圳本就更低的消費,對於港人來說更加划算。

對於消費者的喜好度流動,市場總是高度敏銳。只要稍微在鄧小姐常出沒的辦公大樓逛一逛,就知道它更像是生活服務總集成。

這樣風格的辦公大樓,在深圳的福田、羅湖還有不少。它們的一個共同特色是除了按摩店,還集齊了一眾美甲、美睫、采耳、理髮等服務類店鋪,很多都瞄準的是港人北上消費的風口。像陳小姐光顧的按摩店,就是去年9月開業。

港人也對這些地盤越來越熟悉,生客或許會被各種大廈名字迷惑,但熟悉的港人會告訴你,這裡面都「別有洞天」。

除了體驗型消費外,商品型消費店家也吹上了港人北上的東風。深業上城一家眼鏡店的銷售員向《真故研究室》說,在周末,港人的消費基本占到店裡一半。

深圳領展中心城有眼鏡店經理在2月接受《香港01》訪談時則表示,「店內有三分之一業績由港人貢獻,平均每副售價逾2000多元。」

距離近,只是港人願意北上的一個因素,即使遠一點,港人也願意來。

距離香港更遠的開市客,在近幾個月成為港人北上消費的一個「旅遊景點」。很多對香港零售業態還不太熟悉的內地朋友會驚訝:香港沒有山姆和開市客麼?是的,還沒有。

促成港人到店消費意願的,不僅有倉儲會員超市琳琅滿目的商品,還有決定人們行為糢式的一個核心關鍵——價格差。

香港本地的超市比內地貴很多,尤其是肉食和蔬菜。福田山姆9個裝的牛角包,平均一個只賣4元;而在香港的西餅店裡,一個至少都要賣10元左右。

為了便利港人消費,山姆和開市客都開通了從口岸直達的接駁線路。只需要最多100港幣,港人便可以從尖沙咀、沙田、旺角等地直達兩家超市。

而一些有商業敏銳度的香港巴士公司和旅行社還推出「北上超市掃貨一日游」。據說也是一天100塊不到的價格,可以去深圳東莞兩個城市轉一圈、還送山姆會員年卡。

千千萬萬的港人個體,構成了口岸人員移動龐大數據中的一顆微粒。

自2023年2月疫情和緩、內地與香港通關以來,港人北上越來越多。據香港入境處統計,去年香港居民約有5300萬人次北上,其中四分之三是經由港深口岸出境。其中,去年下半年,港人經港深口岸北上的人數逐月遞增,從6月的408萬增長至12月的668萬人次,增幅63.7%。

問題也來了,北上的香港人多了,留在本港的消費就少了,畢竟口袋只有一個,精力也有限。

內地客少了,香港小老闆嘆生意不好做

深圳福田區的商場裡迴蕩著的是港式粵語,而在香港堅尼地城擺攤的本地商販,卻左等不到足夠多的內地遊客,右也等不到足夠多的本地市民。

港人羅老闆在香港經營一家服裝零售店,主要是從韓國批發成衣,然後在本地零售。

自去年下半年起,港府紛紛在堅尼地城、灣仔等地開展夜繽紛系列活動,希望通過夜市這樣的安排,刺激本地消費。

羅老闆在去年10月參加過三次夜繽紛活動,但是銷量並不好。本來很多業者以為,堅尼地城因一個拍照角度在小紅書一炮走紅,應該能賺到一波內地遊客的錢,但事實並不如此。

羅老闆記得,這三次活動大概賺了2000港幣。「這點利潤太少了。」她說。

她當時的分析是:「現在本地人都出去消費,又沒有足夠的遊客進來,所以通關之後,生意反而沒有之前好做了。」

而就在前不久的2月25日,羅老闆在接受《真故研究室》回訪時表示,消費流失的情況要甚至比去年還要更加嚴重,現在的生意更加難做。

消費鏈條末端的感受,也反映在了官方統計上。受本地消費流失的影向,自通關以來,香港零售業的恢復並不順利。據香港統計處數據,2023年香港零售業總銷售額約為4067億港幣,較2022年提升16%,但較2018年和2019年分別降低16%和9%。

反映家庭日常花銷的超市賣場也感受到了逆風。香港統計顯示,2023年超級市場的銷售額不升反降六個百分點,這被認為與北上採購的趨勢有直接的聯繫。

「香港生意靠旅遊,如果想要提振本地消費,最好的辦法還是吸引更多的遊客進來消費。」這是羅老闆的觀點,但也說到了一個問題點上——那就是來港的內地遊客減少了。

其實港人北上消費不是一夜之間才有的。在疫情之前,很多港人就已經習慣周末北上。但當時本地零售業者並沒有像如今這般愁錢賺的焦慮,原因是源源不斷的南下內地遊客,總能為本地消費帶來強勁的活力。

而現在最大的變化是,以前充當消費活力角色的內地遊客減少了。

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自2023年2月恢復通關,每日約有8萬人次內地遊客訪港。而在疫情前的2018年和2019年,這一數字約為14萬和12萬,也就是僅恢復至疫情前不足七成的水平。與之相對,港人每日北上約16萬人次。

人不但變少,還變摳了——表現在旅遊上,也就是消費降級。

香港旅遊聯業工會聯會理事長梁芳遠在接受國際媒體採訪時,把原因更多歸類為「旅遊方式的變化」。他表示,隨著內地 Citywalk、特種兵旅遊的興起,內地旅客到港旅遊的糢式從購物為主轉向深度游。

這一點,國際物業顧問仲量聯行在2023年10月發布的市場報告中也指出過,訪港內地遊客的消費習慣已經改變,購物比例減少,本地社區旅遊及飲食的比例增加。

很多常去香港旅遊的人可能體驗已比較深,10幾年前那種內地客來到港島土豪式大採買的購物遊方式,幾乎已經不再時興。

相反,現在最流行的到港旅遊方式,是去探索更本地化、更接近港島市民日常的美食和文化,尋找有趣的打卡點。

旅遊方式變化的背後,也有經濟環境對人們花錢欲望的影向。所謂特種兵,也就是少花錢,節約式旅遊。這種觀念,首當其衝的是在香港過夜的人變少了。

根據香港旅遊網的數據,去年內地過夜遊客約為1200萬人次,較2018年足足下降了超過700萬人次。若按照比較常見的一夜酒店700港幣計算,酒店行業消失的就是49億港幣過夜費,這還只是起步。

時下的小紅書上,仍有許多博主還在推陳出新 po出一日往返香港的窮游攻略,備受歡迎。為了省下住宿費,還有人甚至選擇去機場候機大廳,麥當勞,避暑中心等地過夜。

港府的舉措

香港零售業面臨的挑戰,已經引發本地的強烈關注。

港澳經濟發展研究人員荀動說:「北上消費對於香港零售業的衝擊,不僅是已經發生的,也是正在發生的,這是一次大考。」

在接受 TVB新聞採訪時,香港零售管理協會執行總監羅振邦指出,零售業的復甦仍不全面,高息環境、港元強勢、人民幣貶值等因素是香港零售業無法控制的。

在羅看來,兩地匯率變化,影向著香港市民的購買力,這對港人是北上還是留港消費有影向。

過去一年,人民幣貶值趨勢顯現。2023年9月,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跌至1比7.3415,為十六年以來最低點。全年的平均匯率為1比7.0747,人民幣比上年貶值4.5%。

2024年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8%,這代表內地物價持續下降。

與此同時,美元的強勢帶動港元受益。2023年,港元與人民幣的平均匯率為1比0.9040,比上年升值超過2.5%。

換言之,人民幣貶值、內地物價下跌,使得港元在內地的購買力變強,這被一些經濟觀察者們認為是過去一年香港本地消費流失的核心緣由。

羅振邦認為,因宏觀挑戰持續,今年上半年零售銷售額可能轉跌,有個位數甚至兩位數的跌幅。只有當港元強勢、人民幣貶值等相關因素轉變,香港零售業的營商環境才有改善。

那麼,轉變何時會來?

今年2月,在路透社面向百餘位經濟學家的一項調查中顯示,經濟學家普遍預測美聯儲將於今年6月降息。

如果美聯儲降息,會促使投資者將資金從美國轉移至其他市場,從而導致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這可能會導致港幣在內地的購買力下降,會降低一點北上消費欲望。

普華永道則在2月8日發布《2024年香港零售業展望》,預計今年第二季度人民幣將升值,導致香港與內地的物價差異減小。因此普華永道認為,今年下半年香港零售業的復甦將會更為順利。

不過,研究人員荀動也指出,香港零售業不能只是空等人民幣升值。他說:「如果消費流失的趨勢不能得到有效的緩解,零售業持續受創,會有公司裁員,甚至倒閉。零售業不一定能承受住這種持續的衝擊。」

針對目前局面,港府從去年起加快推出相關舉措,提振本地消費。

去年11月,香港特首李家超接受港媒採訪時表示,雖然每周末有二十多萬港人北上消費,但是仍有七百多萬市民留港,關鍵是要思考如何吸引留港市民的消費。

像前文提到的港府推出的「香港夜繽紛」一系列夜間活動,就是其中一項,意在吸引市民外出消費。小吃攤、雜貨攤、音樂藝術表演,內地城市重視的「夜間經濟」,也在香港找到了對標。

此外,「盛事經濟」也是港府推出的提振零售的另一重頭。其內核是,港府希望爭取更多大型賽事和演出設籍香港,從而給本地經濟提供活力。

據港府披露,2024年,香港單在上半年就安排了超過80項盛事,包括前不久鬧得沸沸揚揚的邁阿密國際訪港,大年初一初二的煙花匯演,還有高爾夫巡迴賽,香港國際七人橄欖球等。

在港府公布的2024-25財政預算中,還增撥10.95億港元以開展維港煙花、無人機表演等相關活動。

此外,香港的旅遊業也在謀求向深度文化游的方向轉型。特首2023年施政報告指出,為了提振旅遊業,香港將資助深度和特色主題旅遊項目,發展郵輪旅遊,建設新的文化旅遊區等。

當然,這些措施的願景都面臨著種種挑戰。比如萬眾期待的邁阿密國際訪港,就因為梅西事件潑了一盆冷水。政策的效果如何,還待實際和市民的共同檢驗。

摩拳擦掌,籌備「錢進特區」的深圳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以前是內地客大包小包買爆香港,現在換港人大包小包、穿洞洞鞋走遍深圳。

對於港人北上,深圳擺出的架勢,似乎更願意把這個化作城市機遇,來吸引更多的港人「錢進特區」。

在居民收入總盤子中,一河之隔的深港兩地,當一地的錢減少100億,另一地的錢就可能增多100億。這筆帳聰明人都會算。

比如在剛剛過去的過年,據香港出入境數據顯示,自除夕至初八,有超過260萬人次港人北上,其中很多港人是衝著深圳的年夜飯而北上。

而據港媒《星島日報》2月4日報導,深圳的餐廳在除夕夜一桌難求,其中福田口岸附近的一家海鮮餐廳,預訂年夜飯的香港遊客較去年多了幾乎一倍。與之相反,多間香港本地餐廳向該報表示,客人數量和消費力都大不如前。

現在,究竟有多少香港錢,被深圳賺走了呢?

據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統計,2023年港人在深圳的非現金消費總額超過8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約70%;總消費筆數超過3500萬筆,同比增長約220%。

面對香港這樣一個現金奶牛,在如今的深圳,靠近福田、羅湖口岸的主要商圈周邊,通過點評軟體不難發現,這些地方正湧現出一批強烈面向港人口袋的服務業態。

深圳市政府也順水推舟。自去年下半年起,陸續出台了各種便利港人來深消費的政策。

2023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分行推動「外卡內綁」服務,允許境外人員通過微信支付直接綁定 Visa、Master等境外銀行卡,直接使用港元在深圳消費。

同年9月,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針對港人消費發布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不僅包括提升羅湖、福田兩大口岸區域的商圈經濟,還涉及為港澳遊客發放消費券,推動港澳遊客在深消費向醫療美容等多業態延伸,開通口岸接駁線路等。

對內地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年輕人來說,父母去港搶奶粉,似乎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港人來深,於他們已經變得稀鬆平常,理所當然。

換一個立場,越來越多的深圳小夥伴去香港,都有一個疑問,香港還有啥是深圳買不到的呢?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真故研究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07/202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