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太陽花運動十周年: 消散的抗爭風潮,持續的青年不滿與恆久的政治遺產

作者:

從2013年夏天開始,民間的反彈開始擴大。7月「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成立,其參與團體包括了勞工、婦女、人權等非政府組織團體,而由學生主導的「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在9月成立。最後一場公聽會是在2014年年3月10日完成,在17號日下午,國民黨召集人在立法院開聯席會議,混亂中在三十秒內宣布了開會、審查完成與散會。於是反服貿人士決定在第二天晚上闖入議會表達抗議,只是他們沒有料想到自己能成功堅守議場,並且號召出來自全國的支持。在初期,運動人士要求「退回服貿、重啟談判」,後來改為「先立法(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再審查」之主張,這樣的修正較能尊重民選代議機構的職權,也因此,獲得立法院長王金平的響應,出面提出了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承諾。太陽花運動主事者宣稱已經取得了部分成果,以「光榮出關、轉守為攻」名義,在4月10日和平地結束了占領行動。

太陽花運動是台灣在民主化之後,動員規模最大與最持久的抗爭事件。3月30日的凱達格蘭大道集會號稱吸引了五十萬人參與,林飛帆在當晚演講提到,「台灣的未來屬於全台灣2300萬台灣人民,台灣的未來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更是為了整場運動定調。儘管太陽花運動以「公民不服從」的非暴力抗爭為基調,3月23日晚間意外的包圍行政院事件,引發警察武力驅離,許多參與者承受國家暴力的衝擊,仍有司法訴訟延續至今。

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林飛帆(Facebook/台灣師範大學)

放眼全球來看,太陽花運動與二十一世紀出現的各種大規模占領運動有若干相似性。與2011年年的阿拉伯之春、南歐反撙節抗爭一樣,太陽花運動的主力是不滿現狀的青年,他們不是依靠組織動員,而是透過新興的社群媒體聯結,其運動訴求的表達也充滿了豐富的創意,容許參與者多元而自發的表達空間。不過,與曾席捲全球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不同,太陽花運動具有明確的領導中心,而不是扁平的無領導者運動。此外,也與同一年烏克蘭的「歐盟廣場」抗議一樣具有深厚的地緣政治因素,同樣處於夾縫地帶,台灣面臨選擇親近獨裁陣營,亦或是西方的民主陣營之抉擇。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歪腦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20/203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