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短評 > 正文

陶傑:從香港文化產業的起落看中港互動

作者:

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媒體和娛樂業務「阿里大文娛」3月11日發布「港藝振興計劃」,將在未來5年內向香港電視劇、電影、演出和青年人才培養四大領域投資至少50億港元。這種來自中國大陸的投資以及「深度合作」能否帶來香港文化產業的復興?這或許需要從香港文化產業興起與衰落的根源談起。美國之音《縱深視角》與香港知名時評人,也是香港文化產業變遷的見證者陶傑先生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什麼造就了香港文化昔日繁榮?

香港文化產業從上世紀中葉開始蓬勃發展,並在8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20年裡,香港書寫了諸多文化史上的「東方傳奇」。

香港知名時評人陶傑先生在《縱深視角》的專訪中說,香港文化的崛起得益於英國殖民地管治帶來的創作自由,以及中西兩種文化的結合。他指出,香港戰後出生的一代從西方學習了電影電視的製作技術以及工業制度,同時期的香港音樂也受到西方流行搖滾樂的影響,再融合粵語民歌小調和台灣音樂,「形成了一個匯聚的現象」。

「香港殖民地時期中西混雜,而且也容許把人性的叛逆表達出來,那個是中國大陸到今天都追不上的,」陶傑說,「香港就代表了文化產業的某一種現代性。」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初期開始引入香港文化產品。香港的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迅速風靡大陸,颳起了近20年的「港風」。陶傑指出,80年代初,中國剛剛從文化大革命的陰影中走出來,「他們的生活在這個以前可以說是非常的貧乏,甚至受到扭曲」,而香港文化所代表的「人性」和中共一直以來所宣傳的「黨性」、「仇恨」以及「鬥爭」形成了鮮明對比。

「香港的意識形態完全是代表自由的,代表在大陸鐵幕之外的那個自由世界。所以對於那時候10億中國人來說,眼睛都發亮。他們第一次發現,原來正常的人類生活,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是這樣的,」陶傑說,「這就好像普羅米修斯把天上的火帶到人間傳播,那種非常巨大的驚喜跟大開眼界。」

什麼導致了香港文化產業的衰落?

香港文化在大陸的流行深刻影響了一代人的價值觀,同時也助力香港文化產業攀上了最輝煌的頂峰。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文化產業逐漸走向下坡。究其原因,外界眾說紛紜。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在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香港文化失去了「經濟繁榮」這個基礎;也有分析認為,這是因為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文娛業迅速發展,相關的技術、人才、資本、市場都向大陸轉移,讓香港失去了比較優勢。

香港文化產業變遷的親歷者陶傑先生則著重從產業自由的角度分析了這個問題。他指出,即便是在中國大陸相對開放的時期,香港文化產業的自由也已受到侵蝕。

他在《縱深視角》的專訪中說:「在整個20年,香港很多的歌星演員都跑到大陸去合拍,或者是去爭取大陸的市場,那麼你人在大陸的屋檐下,你就要受到共產黨意識形態教條的制約。比方講周星馳,他拍的最好的電影,是在香港製作的這些電影。他跑到大陸去中港合拍了,劇本要送審了,角色的意識形態要正面了,這個又不能拍,那個又不能拍了,那麼你香港文化的產業自由這一塊,早就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受到某種侵蝕了。」

近年來,北京對香港的管控日益收緊。從2003年「七一大遊行」,到2014年「雨傘運動」,再到2019年「反送中運動」,港人在政治反抗中也誕生了一些新的文化元素,但是香港文化作為一個產業的力量日漸衰微。2020年港版《國安法》的出台更是產生「寒蟬效應」。

「香港人都不敢講話了,香港的戲劇慢慢就沒有諷刺了。香港特區政府現在是個警察政府,警察當權就不許你在香港以前很有名的警匪片裡對警察有任何負面的描述,所以慢慢就形成了一個自我審查的制度,」陶傑說,「香港由於港版國安法,有一把刀在前面,沒有人會創作的。因為你創作涉及資金成本的,老闆不投資,而且創作人看中的市場——中產階級——紛紛移民離開香港。所以香港文化,可以說,至少是階段性地結束了。」

港府揣摩北京上意,層層加碼,自作多情?

2024年3月,香港立法會以快速審議、全票通過的方式完成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前港督彭定康說,這是「在香港人權與法治的棺材上又釘下了一顆大釘」。有分析認為,港府是在接收到北京的指令後加快立法進程的,而新頒布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比港版《國安法》在「國家安全」的定義上更為寬泛,刑罰也更重。

陶傑在《縱深視角》的專訪中談到香港形成了一種「新官僚制度」:政治精英一味揣摩北京上意,加大自我審查,對香港各方面的管控都「落手甚重」。

他舉例說,「最近有一個西方的現代話劇叫做《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死亡》。這個話劇明明在20年前在北京是可以上演的,但是同一個劇本變成廣東話,今天在香港就被香港特區政府禁演。這個就顯示香港特區政府,它自我的審查,對於北京上意的揣摩,它是自作多情,而且是過度解讀的。」

「有這種新官僚制度,香港是沒有文化產業的,」陶傑說。

不過,香港特首李家超3月25日在「2024首屆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上說,香港是世界上同時擁有中國和全球優勢的城市,是東西方文化的橋樑。李家超還表示,當局將向電影發展基金及創意智優計劃注資,支持電影、藝術、設計等不同範疇的項目。他說,「香港正在成為亞洲的藝術、文化和活動之都。」

中國在關門倒退,香港自己也在凋謝,負負得負?

在香港文化產業的帶動之下,中國內地的文化產業在上世紀80、90年代獲得空前發展。進入千禧年以來,香港文化在內地逐漸被邊緣化,留下的空白是否由更多本土佳作填補?事實上,在很多觀察人士看來,過去20年雖然中國大陸已在資本的催化下發展出萬億級文化市場,但在文化產品的質量進步上卻步履蹣跚。

「現在文化創業,也不准這個不准那個了,要用某某人或者共產黨的思想領導了,但是中國已經有整整一代人,門已經打開了,去過美國了,看過好萊塢電影了,甚至他們自己也有自己的很有才華的音樂家和導演了。忽然他們要把門重新關上,」陶傑在專訪中說,「他們現在要往回走,我們看最痛苦的,就是從事文化產業的,包括電影導演、電視劇的製作。因為這個平台已經搭起來了,市場有了,全國有幾千家戲院了,都已經走向市場了,都已經經過30年改革開放,形成了自己的非常強大的結構。現在你想把它整艘大船往回開,這個是很難的。所以今天弄得不三不四,變成有很多戲院平台,也有很多電視台的頻道,但是比起20年前千禧年前後,越來越沒有像樣的貨,放在這個架子上面。」

「今天中國在關門倒退,香港自己也在凋謝,就形成了一個負負並不得正,只得到更大的負,形成了一個蒼白的真空,甚至是黑洞,」陶傑說。

中國國家統計局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7.3萬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12.9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2%。據中國官媒報導,在3月召開的「兩會」上,中國文化產業屆代表表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

陶傑在專訪中說,中國大陸現在「上海是一個基地,北方又是一個極左的基地」,大多數中國人應該自己問自己,「你到底想要什麼?」

「但我相信總的趨勢,最終還是要回歸人性。」陶傑說。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07/2040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