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上癮性」行為背後,藏著一個受傷的自己

我發現,生活中越來越多人有著輕度「上癮」的現象——

明知道一些食物不健康,就是控制不住吃吃吃;

原計劃省錢,卻忍不住買各種非必要的東西;

儘管眼前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可捨不得放不下手機;

本打算再看一集劇就睡覺,結果一不留神就看到了半夜......

這些事雖然不大,但出現的頻率多了,生活就會被打亂。

上癮行為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我們知道這樣不好,可卻控制不住自己。

這個過程讓人掙扎內耗,時間久了,人也會變得挫敗,甚至因此厭惡自己。

為什麼就控制不住呢?

難道是我意志薄弱嗎?

到底該如何改變呢?

其實在心理學看來,

當一個人內心狀態紊亂痛苦,則更容易沉迷於上癮行為中,因為其有著「逃離痛苦」的功能。

想要走出上癮,需要我們學會看見和面對內在的痛苦。

01 戒不掉的「癮」

我們通常會認為,一個人總是戒不掉癮,是為了追求快感,但事實卻未必如此。

最近,嵐嵐變得有些奇怪。

以往她都是晚上11點左右準時睡覺,可在近期,她晚上不但毫無睡意,而且總想吃東西。

儘管有時並不餓,她還是會點外賣,吃燒烤和零食,折騰到1點多才躺到床上。

但她還不睡覺,而開始刷購物軟體。

每次她都會買不少東西(儘管用不上),折騰到2點多,才放下手機睡覺。

沒過多久,她一下子長胖了不少,也買了很多用不上的東西。

嵐嵐很鬱悶,她覺得這樣不好,可又控制不住自己。

她既羞恥又自責,覺得自己真是個意志薄弱的人,只知道貪圖享樂。

我問她:「你回想一下,吃東西和買東西時,你真的始終感覺到很快樂嗎?」

她思考了一下,回答道:「一開始確實感覺不錯,但到了後面,似乎只是機械地吃和買,沒什麼感覺。」

「上癮性」行為背後,藏著一個受傷的自己

嵐嵐的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當人沉迷於上癮行為時,快感只是一部分體驗,背後還有一種容易被忽視的體驗:麻木。

一個人持續上癮,背後往往是他持續遭受到不願面對的痛苦,想要把它麻痹掉。

我告訴嵐嵐:「其實你真正的需要,或許不是追求快感,而是為了逃離痛苦。」

經過深入溝通後我得知,她最近工作繁忙,常常回到家也要寫報告,加班的煩躁和焦慮深深籠罩著她。

而吃宵夜和買東西,表面上是為了填飽肚子,補充生活所需品,但其還有深一層的目的:逃離難受的情緒。

而只有吃宵夜和買東西時,她才能短暫感受到安寧,因此才對「吃」和「買」上癮。

嵐嵐也試過強行不吃不買,雖然也能勉強做到,但自己又會忍不住看劇到深夜。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都具有麻痹痛苦,讓人上癮的特點,比如刷短視頻、喝酒、玩遊戲等。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直接戒掉癮,是因為背後的痛苦還沒辦法處理。

就像嵐嵐,如果不吃不買,她就會被焦慮淹沒,而她又沒有辦法面對,

所以還是會控制不住地吃和買,或者轉而沉迷於看劇和別的事情里。

因此,想要走出上癮,光是強制控制自己的行為,往往見效甚微。

關鍵在於,要去看見背後的痛苦。

02 三種讓人想逃離的痛苦

上癮行為背後的痛苦通常有3類:

1.痛苦的情緒

2.空虛和孤獨

3.覺得「我不好」的痛苦

其中,嵐嵐屬於第一類,這裡我們分別講下另外兩類。

第二類,空虛和孤獨。

這類痛苦通常表現並不直接,也不太強烈,但依然讓人難以忍受。

曾經我遇到的來訪者小梅就是如此。

她是一家教育機構的總負責人,平時很忙,工作中她從容、有魄力,總是隱藏自己真實且脆弱的一面。

小梅覺得老公的個性太軟弱,無法成為自己的依靠,自兒子出生以來,她把重心放在育兒之上,和老公就再沒有交心的溝通了。

這兩年兒子上了大學,小梅感覺心裡空空的,身邊似乎沒有一個可以講心裡話的人。

不知不覺間,她開始沉迷買衣服包包,一有空就就看購物直播。

很多東西買回來後,她甚至從未穿戴出過門,而是塵封在柜子里,房間幾乎被堆滿,連走路都艱難。

可她依然不捨得扔,也依然繼續買新的,小梅控制不住自己,也痛苦不已。

其實,人都是渴望關係的,如果身邊缺少有質量的人際關係,人就會轉向與別的事物建立關係。

就像小梅,她瘋狂買衣服包包,是在試圖填滿關係缺失帶來的空虛感。

這種上癮行為,只是一種低成本的建立關係的方法,難以給人真正的心靈撫慰。

但很多人沒能意識到這一點,誤以為上癮行為能給自己安慰,於是深陷其中。

像小梅常會以為:再買完這件衣服,我就滿足了。

而事實是,她真正核心的需要是與人建立關係,購物對空虛感僅能起到隔靴搔癢的作用。

如果無法覺察到這一點,人就會一直沉浸其中。

在生活中,有些孤獨、無所事事的人,會容易沉迷賭博、遊戲,也是同樣的道理。

第三類,覺得「我不好」的痛苦。

這類痛苦是一種持續的低價值、低自尊導致的。

當一個人深深地對自己不滿、對現實無力時,就會通過上癮行為,來追求低質量的價值感。

我的親戚小傑是個初中生,一直沉迷玩電腦遊戲。

一次我去他們家,特意觀察他玩遊戲。

只見他每次擊敗了對面玩家,都會特別興奮,然後發信息嘲諷對方——

「怎麼,就這點本事?」

「你這麼菜,趕緊投降吧!」

小傑很沉醉於遊戲中自己的強大。

沒一會,爸媽過來要求他寫作業,小傑百般無奈地關電腦,眼神似乎失去了光,整個人蔫了一般。

這時,爸媽在一旁數落著他身上的各種毛病,坐姿糟糕、寫字難看、成績差、學習不自覺......

接著又列舉各種「別人家的孩子」的事跡,然後感慨:為什么小傑就不能對學習上癮呢?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小傑為何這樣了。

一旦學習,感受到的都是「我不好」,唯有遊戲,才能讓他自我感覺稍好一些,自然便會對後者上癮了。

誠然,上癮行為不能讓人真正變得強大,但它往往能給人提供一種「輕鬆變強大」的錯覺。

再比如最近流行的短劇,背後大都是講普普通通的人,輕輕鬆鬆就走上人生巔峰,讓觀眾能夠代入其中,體驗一把逆風翻盤的爽快感,從而使人沉迷。

如果一味地逃離這幾種痛苦,那麼上癮行為便不會停止。

而只有學會辨別上癮行為背後真實的痛苦,我們才有戒掉上癮行為的可能。

03 少譴責,多理解

看到上癮背後的痛苦後,意味著我們需要先學會理解自己——

不必因為上癮行為過度自責;

而是去看見,自己正處於艱難無力的時刻,渴望尋求支持,只是暫時找錯了方式。

或許有人會疑惑:我上癮明明就不好啊,難道不是活該被譴責嗎?

現實中確實有很多人,一出現上癮,就開始攻擊自己:我怎麼這麼不好、這麼墮落!

可你會發現,這樣做依然難以減少上癮,甚至會使其加劇。

《小王子》中有一段言簡意賅的故事,講述了上癮循環的原因。

一天,小王子見到一個酗酒的酒鬼,問他為何喝酒——

酒鬼:「因為我要忘卻。」

小王子:「你要忘卻什麼?」

酒鬼:「我要忘卻羞愧。」

小王子:「你因為什麼羞愧?」

酒鬼:「因為我喝酒......」

對於很多上癮者而言,眼前的上癮行為,可能是他當下唯一逃離痛苦的方法。

而如果他以此為恥,則又會產生新的痛苦,然後繼續用上癮行為逃離,導致循環不止。

其實我們應當明白,上癮行為雖然不好,但這也是每個人會經歷的時刻。

畢竟,誰的人生都可能遭遇痛苦,也沒有誰能保證,自己時刻有那麼合適的方式擺脫痛苦。

回到前面嵐嵐的例子,我告訴她——

「遇到加班、工作受挫,會感到煩躁其實很正常。」

「在難受的時候,想要發泄,會對一些事情上癮,其實也是人之常情。」

「在短期內,上癮行為改不掉,也是很正常的。」

嵐嵐聽完,變得不那麼糾結了。

一方面她去尋找更好的減壓方式,另一方面,也接受自己一時半會還會上癮。

糾結少了,她對「吃」和「買」的依賴也稍稍減輕了些。

04 重建生活,走出上癮

當我們理解了自己,減輕那些痛苦情緒後,下一步,我們就可以通過一些其它小技巧,來緩解上癮。

1. 識別背後的情緒

當你發現自己正對某些事情上癮時,可以先強行讓自己停下,然後坐下來,用紙筆進行「自由書寫」。

把當下腦海浮現的感受,無論牢騷、煩躁、孤獨或是自我厭惡......把它們呈現出來。

這可以幫助你看見自己壓抑下來的感受。

2. 做有正向反饋的事

比起「如何停止上癮行為」,我們更該思考的是「如果不做上癮行為,我要做什麼」。

上癮行為之所以讓人變得頹廢,是因為我們儘管花大量時間去做,也並不會有現實的正向反饋。

像遊戲玩得再好,現實也依然糟糕。

因此,可以安排自己做一些簡單的、同時能切實改善狀態的事。

比如一天10-20分鐘的運動,寫日記、拍照片、練字、冥想等等,門檻不宜太高,人才更容易行動。

這些事情都能夠讓人有輕微且切實的變好,從而實現正向的循環。

3. 與人聯結

去交友、去表達自己、去參加活動,去與你感興趣的人聯結。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我們減少孤獨,另一方面,正向的聯結會為人注入力量,減少上癮。

在小梅的故事裡,她後來一方面通過諮詢去與我聯結,同時也試著去參加一個樂器興趣班,以更真實的自己,去與人聯結。

待她內心的力量恢復後,便開始重新面對與老公的關係,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化解過往的隔閡,與老公重新建立聯結。

她慢慢地發現,自己的購物慾減少了。

因為,她與人的聯結增多,空虛感減少,便不再需要通過瘋狂購物來逃離孤獨了。

4. 重塑評價標準

像小傑的例子裡,後來我提醒他爸媽,過度的高標準,會讓孩子難以走出上癮,要學著看到孩子學習中的小進步,那樣,他才不必老是因為挫敗而逃到遊戲世界裡。

作為成年人也是如此,當我們剛試圖走出上癮,去做新的事、接觸新的人時,一定不會一帆風順的,不必因此覺得自己不好。

相反,我們更應該去看到自己的難能可貴。

因為,任何一個人,在遭遇痛苦時,依然願意反思、去想辦法改變自己,這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寫在最後

我想告訴你,

當發現自己有上癮行為後,不必過分著急自責。

這是一個信號,提醒你去關照自己的內心——

去看見痛苦的情緒、空虛與孤獨、以及低價值感。

這也是一個成長的機會,希望你能真誠地看見痛苦,跨越低谷,找回生活的掌控權。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武志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10/2041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