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年輕人正逃離大城市 選擇二三線定居

  IT男轉行開水果店;月薪一萬卻近乎「月光」;奧美24歲員工猝死……最近的一系列熱門事件,對很多夢想拿著高薪、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們來說,無異於被當頭潑了一盆涼水。據美國《商業周刊》網站最近刊文,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在逃離大城市,轉而在偏遠地區或二線城市定居。

  在南京,也不乏類似的人群。他們或者是被迫無奈、或者是為了更高質的生活,但相同的是,都堅定地抱有著「逃離南京」的決心。他們中,有的正在密切打算,有的已經付諸實踐,有的是歷經坎坷的中年人,有的則是剛工作沒多久的年輕人。「身體健康、家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他們認為,「生活高於生存。」

  調查

  四成受訪者

  曾從一線城市「逃」到二三線城市

  這幾天,連續3則關於工作、壓力、健康的新聞,成了網友最熱議的焦點。重慶某IT男,工作5年後辭職,轉行開水果店,半年不到,完成大叔到小伙的奇妙轉變;北京網友曬出帳單,稱月薪一萬,只能剩下24塊3毛,近乎月光;前天,一名24歲的奧美員工,因為心臟病突發猝死,在此之前,他已經連續加班一個月,每晚11點後才能回家……這一系列熱門事件,讓人們對他們曾經的留在大城市、從事高薪工作的夢想,產生了懷疑,「這樣的付出,值得嗎?」而很多已經成為別人羨慕對象的「金領」,也忍不住坦言,「高壓、房貸、健康隱患,這些背後的辛酸,是所有人想像不到的。」正因為如此,近兩年,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開始選擇「逃離大城市」「逃離高薪工作」的生活方式。

  美國《商業周刊》網站5月2日刊文說,中國的一些高收入者,正在「逃離」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轉而在偏遠地區定居。

  而湖南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四成受訪者,有過從一線城市「逃」到二三線城市的經歷,而超過八成的受訪者稱,有離開大城市的想法。

  《數字商業時代》的一項調查顯示,在611位網友參與的調查中,55.3%受訪者表示在一線城市工作幾年之後,將會選擇離開;其中54.2%在一線城市工作已超過3年以上;至於二三線城市,41.1%的被訪者認為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36.7%的人認為宜居、買得起房;12.4%的人是因為離親友更近;9.2%的人是因為可以解決戶口和子女就學等問題,其他僅為0.7%。

  有人說,逃離的總是「外地人」。的確,在中國,戶籍問題形成了很大的障礙。在一線城市工作,如果你沒有當地戶籍,讀書、就業、購房、養老、醫療等等問題都很難解決。

  公司中層

  下鄉種菜養雞鴨

  財富不是你能賺多少錢,而是你賺的錢能讓你過得多好。生活比生存更廣闊。」

  姓名:林志坤年齡:36歲

  公司中層辭職下鄉種菜

  林志坤今年36歲,老家在齊齊哈爾。在南京讀完大學後,就留在了這座城市,並且把父母也接了過來。剛參加工作,他做了兩年多急診醫生,之後又在保險公司做了8年理賠,一直做到公司的中層位置。然而,當所有人羨慕他事業騰飛、家庭美滿時,林志坤卻做出了一個令人訝異的決定——辭職,下鄉種菜。

  「由於職業關係,我見多了生老病死,但一個經常縈繞在我腦海、揮之不去的問題是:什麼是生活?」林志坤覺得,無論是醫院,還是保險公司,每天的早出晚歸,以及來自於社會的壓力,令他每天都是滿面愁雲。「財富不是你能賺多少錢,而是你賺的錢能讓你過得多好。」在得出這樣的結論後,林志坤萌生了放棄城市生活、回歸田園的念頭。而城市的空氣污染、繁忙交通、食品安全,以及「鴿子籠」似的住宅,也讓他越發不能忍受。2009年起,林志坤開始四處看地。

  他的想法,遭到了周圍朋友、家人的阻攔。朋友們得知了都十分驚詫,「你瘋了吧,還是腦子壞了」。而家人態度更為堅決,林志坤的父母都是從農村出來的,深知務農的髒累,他們心疼兒子,「田裡賺不到錢的。」當時正在懷孕的妻子也不理解,「只要我們一家人健康、平安,就可以了,你還折騰什麼?」「生活比生存更廣闊。」林志坤這麼回答。看他心意已決,家人只得做了妥協。

  養豬、翻土,不亦樂乎

  2011年底,在取得家人的理解後,林志坤放棄了一年十來萬的收入,暫別妻子、兒子,開始了自己的經營計劃。他賣掉了自己一處在水西門的老房子,花60多萬元,在溧水縣白馬鎮租下了兩個山頭35年的使用權,建起了農場。這個約200畝(約15萬平方米)的農場,分布著20多畝果樹園、15畝菜地、四五畝魚塘,還圈養著雞、鴨、鵝、豬等家禽。最近,還養起了梅花鹿。從在農場安家的那天起,林志坤便再也不是過去那個西裝筆挺的都市人。他穿上藏青色的工作服、大頭膠鞋,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開始餵雞、餵鴨、餵豬;然後來到菜園,翻土、收菜;下午,基本都耗在山上,給各類果樹剪枝。儘管經常被樹枝颳得手上一道道血痕,但想到果子成熟時的場景,林志坤便又有了動力。太陽一下山,他就回家吃飯,晚上8點左右,便早早睡了。第二天,繼續周而復始。

  一年半過去了,剛開始「務農」的抓狂、精疲力竭已經慢慢淡去,林志坤的農場逐漸走上了正軌。他還在西祠上開闢了「南京白領農夫樂園」版塊。今年養的50頭黑豬,3月底才發出預訂通知,5月初就被搶了一空。儘管如今的收入和過去「不能比」,但對於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出一身臭汗的生活,林志坤覺得很恣意;他同時也相信,到了明年,前幾年「落下」的工資,能夠一起「補回來」。

  林志坤很想讓妻子和兒子也享受這樣田間的生活,唯一遺憾是,由於市區的教育條件較好,兒子必須留在南京。因此,只有周末,他們才能享受一家團聚的時光。

  名校85後

  放棄高薪回老家

  你可以說我胸無大志,也可以說我不思進取。但我還是想做我自己,能夠完完全全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姓名:王璐(化名)年齡:25歲

  每年有幾個月「極度透支」

  王璐(化名)和林志坤的想法有些相近,「過去那不叫生活。」王璐是揚州人,2011年畢業於南京某著名高校的商學院,之後進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工作。上個月,她正式向單位提出了辭職。

  這份位於南京的高薪、光鮮的職業,曾是王璐上學時夢寐以求的。而如今辭職,也是她深思熟慮的結果。王璐的理由只有一個:對自己好一點。

  王璐說,對於在會計師事務所、尤其是「四大」工作的人來說,每年一月到三四月的「忙季」里,加班是「沒點兒」的。王璐曾連續兩個月,每天早上9點到公司,晚上12點以後,才往家走,到了家,洗完澡準備睡覺,至少已經一兩點,挨著枕頭就能睡著。到了白天,鬧鐘一響,她便不得不開始和身體「抗爭」,「渾身不舒服,頭疼,有時還會噁心,心裡堵得很。」此外,「無邊的絕望」,更是摧殘她意志的一把利器——「每天從一睜眼,就得一直干一直干,直到睡覺;第二天醒來,又是同樣的、黑暗的一天,似乎永遠不會有盡頭。」在這段時間裡,她也沒有雙休,也沒有任何娛樂活動,王璐形容自己當時的狀態,「身心俱疲。」儘管「淡季」時,可以把之前加班的工時「補回來」,然後外出度假,但她依舊認為,這幾個月的「極度透支」,是「補」不回來的。

  這兩年頻發的年輕人猝死的新聞,王璐每一篇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認真看過去的。每當這時,她就會有一種真切的感覺——死亡離自己很近。因此,每當自己身體出現不適時,王璐便不敢再拼,無論多忙,都會趕緊坐在椅子上,喝口水,閉目養神。

  回老家找了個輕鬆工作

  王璐有個很心疼她的男朋友,在揚州工作。由於自己的忙碌,王璐時常顧不上理他,兩人甚至一兩個月都見不上面。每天,只有到了晚上12點以後,他們才能稍微打會兒電話。對此,王璐始終心懷歉意。但她也清楚,自己還能晚上12點回家、還能「逮」到時間閉目養神,只是因為自己剛剛工作兩年不到。如果再過幾年,升到了「高級別」,「忙季」時加班到凌晨三四點、甚至通宵,便是很平常的事。王璐說,她認識的一個帶隊的負責人,為了在一周內完成一個項目,那周一共只睡了10個小時。

  「誰說年輕人就得拼命,」王璐瞪大了眼睛,「年輕人是得努力,但我也需要家庭,也需要健康。」為了避免過上這樣拼「命」的生活,王璐最終下定決心,辭職回老家。這個決定,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因此,上個月,她便打了辭職申請,回到了老家揚州,並憑自己的經驗、學歷,輕鬆地找到了個普通公司的財務工作。

  「後悔?怎麼可能!」王璐說,今年年底,她就要舉行婚禮。儘管工資不能和在南京的相提並論,但有父母、男友在身邊,加上每天6點準時下班,王璐感到很滿意。而令這個外向開朗的女孩最高興的是,她又有時間,把自己的旅行計劃,一個個提上「議事日程」。「你可以說我胸無大志,也可以說我不思進取。但我還是想做我自己,能夠完完全全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讀完博士

  就會去二線城市

  現在有錢人太多了,物價太高了,真有種想逃的感覺,姐不陪你玩了。」

  姓名:趙倩(化名)年齡:30歲

  月薪過萬,卻過得「苦哈哈」

  家住苜蓿園附近的趙倩(化名)今年30歲,老公32歲,兩人都來自農村,上完大學後定居在南京。「我們父母都在農村,做點小生意,幫不了我們,也不要我們的錢,算是幸運的。」兩人的月薪雖然都在6000元左右,但趙倩仍然覺得日子過得「苦哈哈」。

  去年,孩子降臨後,兩人在市區買了57平方米的房子,房款80萬,首付34萬,公積金貸款46萬,「剩下來的錢就全部給老公讀博士交學費了。」

  「真是身無分文,還欠我老公他姨3萬,今年過年還了他姨兩萬,又借給我弟一萬,小姑子結婚給了3000元,這個月我們又提前還了四萬塊錢的房貸,目前家裡僅有的存款加現金,不到一萬。」趙倩說,所幸家裡有點卡,去超市買菜什麼的都可以不用現金,加上一歲的寶寶吃母乳,奶粉吃得少,一個月一罐,勉強還能維持生活。

  「我的衣服、生活用品,包括餐桌都是網上買的,這個月連網上看到的一條99元的褲子,我都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沒有下手。」趙倩說,這樣「崩潰」的感覺,她已經存在兩三年了。

  老公讀博士後,為了「掙錢養家」,邊工作邊學習,「現在他每周都會有三天在學校住,方便寫東西。」說起來,趙倩也是一把辛酸淚,「老公說他一想到是犧牲陪寶寶的時間在學習,一點時間都不敢浪費。小區裡的一個寶寶爸爸抱我們家寶寶,他竟然一個勁喊人家爸爸,把我搞得哭笑不得。」

  等老公畢業就去二線城市

  夫妻雙方合起來月薪能達到一萬三四,為什麼還生活得如此艱辛?趙倩的帖子引來眾多網友的圍觀。

  很多人好心替她分析,一來都是外地人,無房無車,二來提前還貸導致經濟精神壓力都很大,三就是老公還在讀書。

  「正是因為怕我一個人工作經濟壓力大,我老公才邊工作邊上學,當然,最初選擇讀博就是希望以後能改變現在的狀況。」另外,關於提前還貸,趙倩也有自己的苦衷,「提前還貸也是我和老公考慮了好久,考慮過理財,也考慮過存成定期5年,一是理財方面我們真的沒啥經驗,也沒有啥好的理財產品,再說4萬也有點少,二是存成定期5年,我怕這錢沒到5年就會被我們拿出來做他用,比如買車,因為房子在市區,出行真的相當方便,出門就是公共汽車,走幾步就是大超市,回老家有高鐵動車,我的理性告訴我沒必要買車,但是看到同事,朋友個個有車,又有點把持不住想買。現在還貸款了,暫時也就死了這個心了。」

  這兩年,趙倩和老公一直就想「逃離」南京,她甚至和老公已經規劃好目的地,「我們初步定了兩個城市,徐州和揚州,等他博士畢業,我們儘量去那邊工作生活,南京只作為我們後備地。」

  「現在有錢人太多了,物價太高了,真有種想逃的感覺,姐不陪你玩了。」在網上,趙倩三番五次發帖「傾訴」,「生活得太苦了,實在不想在南京呆下去了。」

  專家觀點

  一些「逃離者」最終可能會回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邱建新認為,逃離大城市,是不少現代人的一種理性選擇,「大城市已經對他們形成了某種推力。」

  想逃離大城市的,很多都是白領,他們收入不菲,但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過高,尤其是房價的高昂,讓他們喘不過氣來。另外,在精神層面,大城市是人才平台高地,聚集了眾多優秀的人才、精英,這又加劇了心理壓力,這種過大的心理精神壓力,則讓他們抵消了高收入帶來的幸福感。大城市的諸多缺憾,包括人際關係冷漠等,都導致現代人迫切想逃離大城市。

  然而,邱建新認為,不少逃離大城市的人最終還是會回到大城市。「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是一把雙刃劍,二三線城市和一線城市相比,也有很多『缺陷』。而逃離大城市者,把二三線城市想像得過於美好,真正生活了之後出現的落差,會讓他們完全不能適應。」

  小城市因為規模不大,在方方面面都不一定有完善的制度,因此在公平公正這些方面,很難與大城市媲美。除此之外,大城市的資源積聚,是小城市無可比擬的,尤其在精神文化的享受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對於在大城市生活過的人,小城市單調的文化娛樂生活,可能完全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另外,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也是過不去的一道坎。「這些問題,很多人在『逃離』前,從沒有想到過;而當真正感覺到這些問題時,很多人又會考慮重新返回大城市。」

  因此,邱建新建議有這樣想法的都市人,在沒有做好充分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最好不要輕易做出選擇,「如果反覆逃來逃去,那最終就是在逃避生活。」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現代快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