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餖飣醫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作者: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來源於《漢書.藝文志》,大意就是,醫道精微,如果用不好藥還不如不用藥。另外,人有病了不治療,病可以慢慢的自己就好了,比起庸醫們來說,相當於請一個水平中等的醫生。俞樾就說過:「其藥之而愈者,乃其不藥而愈者也。其不藥不愈者,則藥之亦不愈。」《漢書.藝文志》解釋說:「對病人進行治療,就是利用了草藥、石藥的寒和溫的性質,根據疾病的深淺,通過藥物的搭配和它們的性味的差異,分辨出五苦六辛,調和水火之齊,來達到通閉解結的目的,使有病的身體得到恢復。但是如果掌握不好的話,以熱益熱,以寒增寒,就會導致人的精氣內傷,但是從外面卻看不出來。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醫道精妙不易精通

◇顏之推告誡他的子女們說:「治病開藥方這樣的事情,要真正做到精妙極其困難,所以我不建議你們往這方面用心。你們只要能夠稍微了解一些常用藥物的性質,知道一些藥物的用法,以便在平時備急用,也是件好事,象皇甫謐、殷仲堪就是這樣的人。」

「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

曾國藩說:「治心以廣大二字為藥,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又說:「凡醫生危言深語,切弗輕信,尤不可輕於服藥。調養工夫,全在眠食二字上。」又說:「余閱歷已久,覺有病時,斷不可吃藥,無病時,可偶服補劑調理,亦不可多。」「吾在外日久,閱事日多,每勸人以不服藥為上策。吳彤雲近病極重,水米不進,已十四日矣。十六夜四更,已將後事料理,手函托我。餘一概應允,而始終勸其不服藥。自初十日起,至今不服藥十一天,昨日競大有轉機,虐疾減去十之四,嘔逆各症,減去十之七八,大約保無他變。」曾國藩的眼睛不太好,但是他知道沒有治療眼科的高手,所以他說:「近世亦無精於眼科者,不如不治為上策。

知得病從何來,當從何去,便是藥術

《壽世新編》:「有人素不服藥者,不為無見,但須知得病從何來,當從何去,便是藥術。如飢則食,食即藥也;不飢則不食,不食即藥也;渴則飲,飲即為藥;不渴則不飲,不飲即藥也;惡風知傷風,避風便是藥;惡酒知傷酒,戒酒便是藥。逸可治勞,靜可制噪,處陰以卻暑,就火奧以勝寒,衰於精者寡於欲,耗於氣者守以默,怯於神者絕以思,無非對病藥也,為人不自知耳。」

藥物的力量有限

梁漱溟說:「生病時安多靠自己,不要過信醫生,藥物的力量原是有限的。簡言之,恢復身體健康,須完全靠生命自己的力量,別無外物可靠。外力僅可多少有一點幫助,藥物如果有靈,是因其恰好用得合適,把生命力開出來。如用之不當,不惟不能開出生命力,反要妨礙生命的。用藥不是好就是壞,不好不壞者甚少,不好不壞不算藥,僅等於喝水而已。」

服藥不如飲食

◇名中醫岳美中反對無故服藥,認為服藥不如飲食:「就藥物而論,金石草木,無不具有一種偏性,燮理陰陽,調整寒熱,是藥物的本能。若無陽亢陰虛的現象,何須抑制與滋養,無寒何須燠熱,無熱何須冱寒。倘強加之,那會增加腑藏的負擔,給肌體造成一種偏性,產生疾病,即使是性質比較平和的藥方,又怎能勝過平和養人的飲食力量呢?」「再就延壽來說,人壽達到八九十歲者,在社會上並不少見,但多非服食強壯藥物所至。而鄉村之人,更無服食珍貴滋養藥物之機會和力量,他們壽命之長者尤多。因此,老人假若沒有明顯的腑藏虛衰徵候,我是不主張服食補益藥餌的。」

凡藥三分火

◇傅振倫說:「天賦人以自衛、抗毒、恢復之本能,貴在鍛鍊養生以延年,不得已而用藥。藥物有毒(俗說凡藥三分火),西藥尤甚。且吃了有癮,少服無效。國藥雖有君臣佐使之用,但仍以慎服而以自療為宜。」

冒寒吐蕊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說:「我看到種花人栽花的時候,如果用硫黃來培育,那麼大冬天裡也會冒寒吐蕊,但是盛開之後,花枝一定會死亡。這是因為硫黃的熱力在地下鬱蒸,使花枝的精華上枝頭。精華用盡了,花枝也就枯死了。」一些猛藥的作用與硫磺相似,可以暫時的使病人的身體得以好轉,等病人的精氣耗盡,無不立亡。

誤用藥物的例子

◇清俞樾舉了兩個例子:有一個病人請來醫生診治,醫生說應該用麻黃少許來發汗,拿著方子到藥鋪,正趕上藥鋪中缺麻黃,藥鋪用假藥給了他,服用了,沒有效果。第二天,醫生來了,驚異的說:「難道是因為麻黃太少,不足以發汗嗎?」於是加倍了用量。而藥鋪中已經購得真麻黃,如方服之,大汗不止而死。這是用藥失誤。咸豐庚申、辛酉年間,有兄弟二人,在上海避亂,同時生病。醫者給他們二人開了不同的藥方,並且告誡說:「你們生得病不一樣異,切勿誤投。」而他家裡只有一個燒火的丫頭煎藥,竟誤投了,兄弟二人次日皆愈。要是沒有誤用藥,哪不是兩人都活不了了嗎?看來,治病不能依靠醫生。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阿波羅網首發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