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狂熱造芯這顆大雷 還是炸了!

作者:

轟轟烈烈的造芯熱終於進入了塌房加爛尾階段,被業內尊稱為「大基金」的國家積體電路基金出事了。

01

全民造芯的「一芯三吃」

7月17日官方正式通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國開發展基金管理部原副主任、大基金的唯一管理人——華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原副總裁路軍落馬。路軍開了個頭,大基金高管落馬的消息密集傳出。諸如大基金深圳子基金合伙人王文忠、華芯投資前副總裁高松濤等人,紛紛落馬。

7月30日,國家積體電路基金公司總經理丁文武接受審查調查。終於捅破了「芯騙」的窗戶紙。

「大基金」是由國開金融、中國菸草、亦莊國投、中國移動、上海國盛、中國電科、紫光通信、華芯投資等企業發起的,這麼多國資巨頭領銜發起的豪華名單,體現了「大基金」豪華的背景。

大基金的「國字頭」確實不是隨便叫叫的,妥妥的「國家隊」——我還是很難習慣這個稱謂,因為從小聽到「國家隊」第一反應就是中國男足。

儘管大眾印象中「造芯熱」也就是這幾年的事,但其實「大基金」成立更早。大基金一期成立於2014年9月,規模超過人民幣1300億元。投資期為5年,回收期也是5年。細心的朋友可以看出來,「大基金」的投資周期和造芯熱的時間線高度吻合。

「全民造芯」2018年預熱,2019年大火,如火如荼、如痴如醉一發不可收拾。造芯概念的神話不斷在資本市場湧現;江湖上有名有姓的大企業,或主動或被動,紛紛投身造芯;地方政府出錢出地,擁抱造芯。

不是「造芯熱」催生了大基金,而是大基金幸運地遇到了「全民造芯」。

不管是撞上了大運,還是人造的幸運,「全民造芯」驅動大量資金湧入行業,大基金的業績是毋庸置疑的。製造了一個又一個上市企業,財務回報盆子滿缽滿,贏得業內一片叫好。

可是,芯呢?芯還沒見到個影子,房地產倒是搞起來了。

7月中旬,和大基金高管幾乎同時「失聯」的紫光集團前董事長趙偉國,讓人頗生聯想。因為,紫光的造芯大業和大基金頗有淵源。大基金一期、二期都投資了紫光,總投資規模超過300億元。

趙偉國是清華電子工程出身,是根紅苗正的半導體專業人士。紫光集團是清華校企發展起來的,是根紅苗正的半導體企業。但是,趙偉國最出名的不是造出了什麼神奇晶片,而是房地產的奇蹟。他心心念念的是在新疆老家靠房地產賺了一票,「當時進入房地產就像搶錢一樣,我帶100萬元去新疆,回來的時候已經賺到45億元,獲利4500倍。」

在趙掌門的帶領下,紫光的房地產事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別人拿不到的學區地塊,紫光手到擒來。別人想都別想的價格,紫光籠中捉雞。沒有房企在房地產領域取得過紫光的成就,因為他們不會造芯。

至於造芯,趙掌門也是房地產思維的「買買買」,大舉併購,豪擲千金,有模有樣。可是,被冷眼旁觀的郭台銘暗諷「不過是個炒股票的投資者」。

以造芯為名,在房地產拳打腳踢的「股票投資者」並不是趙偉國一家,趙偉國也不是「資本紅利、土地紅利、產業政策紅利」一芯三吃的原創者。業內老字號的「國家隊」早有先例,此處省略一千字,但要說明的是,不是華為。這等好事,華為不配。

中國社會什麼事都要分三六九等,商業也是如此。造芯的科技企業無疑是最高等的,而房地產企業是最不受待見的。但是,趙偉國們並沒有這樣崇高的自覺。造芯行業的真相,讓人情何以堪?

趙偉國的「失聯」和大基金出事,是否有直接關係,目前還不清楚。但是,和房地產調控有關。如果不是房地產調控導致紫光的地產板塊崩塌,資金鍊斷裂,紫光集團「一芯三吃」的饕餮盛宴還會繼續。打房地產,造芯的塌房,算是大水沖了龍王廟嗎?

至於紫光集團和大基金之間的關係,是實錘的,幾百億資金的投資都是真金白銀。紫光集團和大基金都是資本市場「造芯泡沫」的大鐮刀,更是洗不白的。一芯三吃,杯盤狼藉。

02

他們造芯,和「卡脖子」無關

或許有人不解,紫光不是號稱「國內最大的積體電路企業」嗎?每年財報都是造芯多少多少,在市場上占有多少份額,白紙黑字能有假嗎?

這些當然不假,但是此造芯不是彼造芯。中低端晶片的製造在技術上不存在「卡脖子」的障礙,本來就能造。只不過和所有國際產業分工一樣,別人製造技術更完善、成本更低,所以用進口的。

紫光從來沒有造出過可以解決所謂卡脖子問題的高端晶片,一顆都沒有。其實,紫光大規模併購的造芯路徑就可以想到這一結果,你能買的海外企業都和「卡脖子」無關。要是不差錢的買買買能解決問題,乾脆把阿斯麥爾、台積電買回來就是了。

晶片行業是高度細分的複雜行業,金字塔塔尖的「卡脖子」被拿來製造熱點,紫光們真正造的,都是那些不存在技術替代必要的中低端晶片。紫光之流所謂「最大」,是套著科技神話的產能堆砌,對「卡脖子」焦慮症候群就是個安慰劑。

最近一波熱炒的電動車「晶片荒」,就和技術「卡脖子」沒有一毛錢關係。2020年電動車晶片還處於積壓狀態,只是主力生產廠商對全球市場的復甦預期不充分,沒有充分釋放產能,造成了供應缺口。國內「造車新勢力」比海外同行更倒霉的地方是,晶片堆在上海的倉庫里拿不到,咫尺天涯,是誰卡脖子的?

所以,紫光的「國內最大」、格力的「年產一千萬顆晶片」都是真的——是真的和卡脖子無關。

而晶片產業「國內最強」企業,就更撲朔迷離了。曾經高光的「7奈米希望之光」武漢弘芯,開局滿手王炸,結局一片淒涼。

2017年11月,武漢弘芯在武漢東西湖區成立,鎖定14奈米以及7奈米以下先進邏輯晶片和系統集成,當時宣稱總投資人民幣1280億元。2019年底盛大舉行了「國內唯一能生產7奈米晶片」的核心設備阿斯麥爾(ASML)光刻機的進廠儀式。為一台進口設備搞那麼大陣仗,場子是拉足了。

可是,後面的進程讓人大跌破眼鏡。先是因拖欠工程款,300多畝的土地使用權被查封——統共600畝的廠子被封了一半。也不知道這千億投資連個建築工程費都得拖欠呢?

2020年初「開箱」一看,號稱3560台套設備裝機上線,實際上只裝了300多套。幾百號員工無事可干,讀文件、寫PPT混日子。疫情衝擊是完美理由,可是復工後,武漢弘芯也沒啥動靜,說得過去嗎?病毒可背不了那麼大的鍋。

武漢弘芯後來的曲曲折折、撲朔迷離,就更是霧裡看花了。

連那台隆重儀式開過光的7奈米神機也不知怎麼個著落,據說是被債權方查封了,匪夷所思。總之,「國內最強」、「7奈米之王」的爛尾,有太多謎團有待解釋,涉及的資金損失有官方數據,2000億。這是「全民造芯」的一朵小浪花。

大基金牽頭,從銀行到地方政府再到各大企業,「全民造芯」運動數千億、上萬億的錢燒進去了,小小晶片竟然成了個天大的漏勺。

這的確需要反思,而且是從根子上反思。

[page]03

造芯的終極規則是合作,不是對抗

很多人強調「只有少數科技強國可以獨立自主造芯」,這話雞血效果很足。但是,這是一碗毒雞血。因為說到底,晶片產業是國際技術合作、產業體系分工的成果。

按照「全國產」的標準,實際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立自主造芯,美國不行,阿斯麥爾的老家荷蘭也不行。

姑且不說整個晶片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龐大布局,單說核心設備的光刻機,就不是哪個國家所能壟斷的。

荷蘭ASML的7nmEUV光刻機,光源技術是美國的,光學部件是美國的,原材料來自日本等國,10萬個零部件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主要工業國家,最後荷蘭以高端組裝技術造出整機。

10萬個零部件的生產,是各國企業都拿出了絕活才有了最後成品的「神機」。你看到的是最後的整機,你看不到的是各國幾十年積累的科技力量、資金投入。這樣的技術積累,靠燒錢就能燒出來?

技術積累的背後還有人才積累,更不是燒錢的問題。高端技術人員培養則是科研、教育體系的長期建設。

在這個全球化高科技時代,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立完成時代最前沿的科技研發,更不用說短短數年、十幾年就實現「追趕」。

「全民」VS「全球」,是一場贏不了的比賽,因為這場「比賽」本來就不是造芯狂熱愛好者想像的那樣,規則是合作,而不是對抗。

造芯確實涉及中美科技競爭。但是,這並不能改變晶片產業的本質——全球技術合作和產業分工的深度融合。

對中美兩國而言,產業邏輯都不會因為一廂情願的狂熱競爭意識而改變。實際上,美國在高端晶片出口上的「卡脖子」能力,也是有限的。荷蘭阿斯麥爾、日本尼康等晶片產業巨頭,都拒絕過美國政府過分的要求。她們需要中國市場,也需要中國的產業支持。

歸根結底,繁榮的中國市場吸引力才是中國經濟安全的根本保證。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穩固地位,是中國全球地位的立腳點。如果失去了市場繁榮、脫離了全球經濟體系,便意味著戰略上的落後。

陷入了自閉孤立,造芯成功又如何?全球科技高速發展,疊代速度肉眼可見。這邊用盡洪荒之力造出了芯,外邊可能已經完成了新一輪技術升級。科技差距不會因此縮小,反而持續放大了。蘇聯閉門造車的科技發展模式,就是前車之鑑。

是發展自身的優勢產業積極參與全球經濟體系,爭取在優勢領域尋求突破;還是定位於「追趕者」,亦步亦趨地追逐人家的影子。哪個才是明智的選擇?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關胖侃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