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環時》向大英博物館追討中國文物,觀察:貽笑大方,中共毀壞文物檢討了嗎?

中共官媒《環球時報》近日帶頭要求大英博物館「無償返還」中國文物,引發中國網民高聲唱和。但有文物收藏人士說,大英博物館內的中國文物多屬合法取得的收藏或捐贈品,就算真有戰亂時期的掠奪品,中共也不一定有權代表歷代朝廷來追討。他們批評,《環時》的訴求「貽笑大方」,並呼籲中共自省,檢討其毀壞文物、造成文化浩劫的劣跡。

資料照:位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外景

中共官媒《環球時報》近日帶頭要求大英博物館「無償返還」中國文物,引發中國網民高聲唱和。但有文物收藏人士說,大英博物館內的中國文物多屬合法取得的收藏或捐贈品,就算真有戰亂時期的掠奪品,中共也不一定有權代表歷代朝廷來追討。他們批評,《環時》的訴求「貽笑大方」,並呼籲中共自省,檢討其毀壞文物、造成文化浩劫的劣跡。

大英博物館傳出文物失竊之際,中共官媒《環球時報》竟趁勢借題發揮,要求大英博物「無償歸還中國文物」。

該報8月28日發表社評指控,大英博物館是全球最大的「贓物接收者」,展出「盜竊所得的文化財產。」

資料照:北京街頭一處宣傳愛國主義的花壇。

《環時》控大英博物館劫掠煽動民族情緒?

該文稱,約2.3萬件中國文物是如何流失至大英博物館的,「可能難以追溯」,但「只要英國不能證明哪一件贓品來自合法、乾淨的渠道,那麼這件贓品的母國就有權利去追索。」

《環時》的訴求獲得中國網民一面倒的支持聲浪,一度衝上微博熱搜榜,瀏覽量至少破百萬。

一位來自山東的微博網民留言回應說:「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就掠奪的中華瑰寶,如數歸還。」

另一位來自的微博網民也留言呼應稱:「沒有一個深愛祖國的中國人能從大英博物館笑著走出來,物歸原主。」

網上還流傳一則題為「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短劇,劇中將大英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擬人化為玉壺精,描述她「想家」的心情,並於逃出博物館時,遇到一名中國男記者,不斷央求他「帶她回家」的過程,引發中國觀眾「熱淚」熱議。

對《環時》發出的追討訴求,中共官方尚未做出任何回應,美國之音以電郵致函大英博物館,希望取得置評,但截至截稿前,也未收到任何回應。

位於台北的全球百大文物收藏家之一、同時也是半導體大廠聯電(UMC)的前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美國之音視訊採訪截圖)

文物收藏界:追討不合理,貽笑大方

然而,文物收藏界人士大多對此不表認同。他們說,《環時》指控無的放矢,也不符事實,且追討訴求「不合理」、更「貽笑大方」。位於台北、曾名列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的曹興誠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環時》的訴求不合理,因為多數散至海外的中國文物都是中國人自己轉手賣出去的,因此幸而逃過中共破壞文物的浩劫,並受到各大博物館的珍藏和研究。

曹興誠曾任全球半導體巨頭聯電的榮譽董事長,他從電子業累積財富後,投入收藏的喜好,台媒曾以「小故宮」形容他的收藏量。

他說,古代中國每改朝換代,就會以各種政治、文化或信仰的理由來破壞前朝文物。中共在文革時期發動的破四舊運動,也是另一場文化浩劫,至於近代中國則是大量仿製文物,雖幾可亂真,但把原作的優雅和含蓄美破壞殆盡,更讓無數膺品銷至海外,傷害中國古文物的價值。

曹興誠說:「中國以前古文物的價值一落千丈,這是非常嚴重的,可以說是文化的浩劫。所以我堅決反對,他們有這個民族主義的說法。做為一個中國文物的熱愛者、一個收藏者,我認為,中國並沒有資格收回這些文物,因為它對它(文物)的破壞歷史沒有檢討,它那些大量仿製、傷害中國文物價值的事情,也沒有檢討,完全是唯利是圖、講意識型態的(思維)。」

中國仿冒產業鏈傷害古文物價值

位於台北的全球百大文物收藏家之一、半導體大廠聯電(UMC)的前榮譽董事長曹興誠。

他說,以仿冒為例,中國雅昌藝術網站2012年公布了一份「中國文物造假版圖」,直指「中國億萬農民大軍是主要作假者,與做舊大師、古玩交易商、收藏家及拍賣行組成了產業鏈。中國8000萬到一億位普通收藏家是受害者。」

隨著膺品流入海外,真假難辨,也讓收藏家對古文物興趣大失,隨著競標者寡,部分海外機構乾脆收掉中國文物拍賣場,改處理現代文物。

曹興誠還說,中國博物館的管理也大有問題,時有監守自盜的醜聞,例如,廣州美術學院圖書館2018年爆發館長以自己臨摹贗品調包的方式,將館藏的張大千齊白石等名家的143幅作品竊為己有。另外,中國人的鑑賞能力也有限,中國遊客到台北故宮,搶破頭爭看翠玉白菜或肉形石,但真正的國寶玉器:十七節的良渚玉琮卻無人聞問。

他還說,中國人看文物,不談其價值和作用,只重所有權。因此,對20世紀初浙江籍古董商盧芹齋的評價仍停留在漢奸惡名,但他認為,若不是盧芹齋在歐美辦沙龍、寫書研究、推介中國古文物,根本無法讓當時對中國人印象極差的西方人慢慢學會尊重和鑑賞中國文物。

曹興誠說,古文物代表的是一個文明曾有過的真善美,但中共現為了保萬年執政,還在製造排外的仇恨感,也不檢討其破壞文物的歷史或立法禁絕仿冒,根本沒資格索討中國文物。

《環時》大內宣製造排外仇恨心態?

位於加拿大的YouTube節目《公子時評》主持人公子沈(美國之音視訊採訪截圖)

位於加拿大的油管節目《公子時評》主持人公子沈也批評,《環時》的訴求「貽笑大方」,是帶有政治意圖的大內宣,目的為激起中國人民的仇恨心理,以展現中共的戰狼姿態或「厲害了我的國」的形象,因《環時》提不出任何一件贓品證據,就妄言追討。

公子沈告訴美國之音:「你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大英博物館的中國藏品、甚至一件,它都無法證明是搶來的或者是從圓明園中搶來了,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可能要求別人是合法渠道取得的這些文物,已經是屬於私人藏品,同時又捐給一個博物館,在這樣情況下,你要求歸還,這個是不合理的。」

公子沈說,大英博物館內的多數中國文物都有溯源記錄,有向古董商採購者,也有收藏家、探險家捐贈的。但多數中國人一味相信官方內宣,也不反思大清滅亡後的歷史環境。他說,當時這些文物若不流出中國,下場堪慮,現在受到世界級博物館的保存和陳列,是對世界文明很大的貢獻,中國人應該心存感激,而非充滿仇恨情緒。

據《英國金融時報》2018年的報導,大英博物館內的中國文物館藏,始自18世紀英皇隨行醫師漢斯.斯隆(Hans Sloane)長達50年的百件個人收藏,還有英籍收藏家福蘭克斯(Augustus W. Franks)的私人捐贈。另外,也曾向英國軍醫安德森(William Anderson)和德籍人士維格納夫人(Frau Olga-Julia Wegener)等人採購。

資料照:中國元代畫家謝楚芳《乾坤生意圖》工筆絹畫軸為大英博物館的藏品,曾在1998年底至1999年4月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展出。

清朝滅亡後,大量中國宮廷文物流向國際市場,背後的推手包括古董商張靜江、盧芹齋和山中定次郎等人,在西方掀起新一波的中國藝術考古熱。此外,大英博物館也曾資助過幾次的世界考古探險,例如英籍匈牙利人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一生完成過三次的中亞考古探險,81歲逝於第四次的阿富汗考察途中。他和其他幾位考古學家、甚至數位熱愛亞洲藝術的慈善家都對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館藏有所貢獻。

公子沈說,他父親在北京家中的祖上也曾傳下國寶級的文物,但文革時,這些文物多被中共抄走,至今下落不明,可能淪為政府首長的私產或遭賤賣。他說,中共這樣明目張胆的搶劫,屬國家暴力行為,至今也未曾道歉或賠償,竟還向他國追討文物,非常虛偽。

中共有權代表歷代朝廷追討文物嗎?

位於台北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曾肅良

位於台北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曾肅良則說,各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館藏來源不外乎捐贈、合法採購或資助探險等途徑,但確也不排除有部分是掠奪而來文物。

但他說,藝術品原本就容易集中在有錢和有權階級手中,19世紀戰亂期間,各國的互相掠奪已經是「一筆爛帳」,到底是買、是騙、還是搶,都沒有留下歷史證據,因此,不管怎麼處理都惹議,這也是為什麼各國博物館都沒有歸還文物的慣例,因為此例一開,後患無窮,除非是政治交換。

曾肅良還說,任何聲索國要指控大英博物館掠奪,得先提出明確的溯源證據,且後續執行難度很高,因為以中國為例,不一定具有代表清、明等歷代朝廷來追討這些文物的權力。

曾肅良告訴美國之音:「要還是有難度,因為中國政府現在能夠代表清朝政府嗎?那清朝政府可以代表過往的明朝政府?也不行。因為政治事實上是在改變,連版圖都可以改變,政權都在改變,這有難度的。」

曾肅良擁有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的博士學位,也曾有20多年考察中國博物館的經驗。他說,文物保存很花錢,又需要全面的設備和能力。就他的觀察,中國2000年後技術、經濟起飛,幾座大型博物館已有能力保護古文物,但很多中小型博物館的能力還未臻成熟,而且文物保護不能只靠硬體,還得有文化內涵。

他說,中國文物展覽和管理常受政治力介入,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較強,視野也相對狹隘,不像歐美博物館,管理客觀且具有世界的視野和高度。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