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妙世界 > 正文

「北斗」貫穿南京城另有玄機?

「北斗」貫穿南京城驚人巧合還是另有玄機

◎南京城裡的「北斗」為何特別多?
◎中山大道的北斗七星圖是怎樣形成的?  

◎明孝陵和明城牆的「北斗」又是怎麼回事?

20090701-News-China-Nanjing1
20090701-News-China-Nanjing2

 明孝陵北斗布局示意圖

2009年5月31日,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80周年的前一天,南京市民高松從浦口火車站5號站台開始,沿著當年孫中山先生靈柩經過的路線,一直走到中山陵。當晚,高松在一幅民國25年的南京地圖上,用筆描出了白天走過的路線。看著眼前這條曲折的軌跡,高松腦子裡突然靈光一閃——「北斗七星」!是的,從中山碼頭沿中山路到鼓樓、新街口,再出中山門,至中山陵,正是一個完整的北斗七星圖。  


一個巨大的「北斗」貫穿了南京城?是巧合,還是故意為之,這個費解之謎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高松在地圖上將白天經過的七個點標出來,再將各點連成一線,就有了他的這個發現。

南京城真有「北斗情結」嗎  

在南京民間文化研究愛好者中,高松頗有名氣。他和一群志同道合者一起,經常利用周末時間,在南京城內外尋找和記錄文化印記。5月31日的這次行走,正是其中的一次。

「我一直隱約感覺,這條路線上的幾個點不會那麼簡單。」對著一幅民國老地圖,高松若有所思。他用筆在一張白紙上比照著地圖,畫出中山碼頭、鹽倉橋廣場、山西路廣場、鼓樓廣場、新街口廣場、中山門和中山陵七個點的位置,再將各點連成一線。可以看出,除中山門外部分受地形、古蹟等影響而有曲折外,基本是北斗七星圖。而這七個點,恰巧分別在七星的位置上。

得出這一發現後,高松將其連同地圖,以《不可能的巧合》為題,發到了「都市圈圈網」的發現周刊論壇上,希望能得到網友的關注和建議。

「難道把中山路按北斗七星圖設計是另有玄機?是否是當今世界最獨特的城市規劃?是否是天賜我們南京歷史古城的資源?……」

這個帖子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並紛紛加入探討。雖然有網友認為是無稽之談,但更多人認為「別有玄機」。

「我認為不是偶然的。」高松說,同為古都,但南京跟北京、西安等城市的規劃截然不同,而且專家研究認為,明孝陵的平面布局就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狀設計的,南京城牆的布局也是由南斗和北斗聚合而成。
「南京是不是就有『北斗情結』?」一位網友也認為,「南京城看樣子特喜歡北斗。」

南京是否真的有「北斗情結」?為什麼「北斗」會集中出現在南京城?

明孝陵的北斗隱藏怎樣的玄機

最早提出明孝陵平面布局「北斗七星說」的,是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教授。

明孝陵布局為何要採取北斗七星圖式?

「其實,明孝陵的布局是遵照古代風水理論進行的。」賀教授說,他在看到一幅20世紀80年代測繪局繪製的明孝陵航拍地圖後,提出明孝陵是按北斗七星圖式規劃布局的觀點,並作了系統分析。

賀教授將明孝陵的7個主要建築拆出,發現下馬坊、大金門、望柱、欞星門、五龍橋、享殿、寶城分別構成了北斗七星的「勺頭」、「勺身」和「勺柄」。

那麼,明孝陵的風水田貌到底怎樣呢?

鐘山古稱「龍山」。鐘山又有東、中、西三峰,在風水上稱「華蓋三峰」,而以中峰為尊,孝陵恰好位於中峰之南玩聖母峰下。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虎山」,正處於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與孝陵之東的「龍砂」之象左右對列。前面直對孝陵陵宮的梅花山,過去都以為朱元璋為了讓孫權這位好漢給他的陵寢看門而留下的,但賀教授認為,梅花山符合「平底似揖,拜參之職」的要求,是一座案山。更遠處有江寧的東山,作遠朝。前湖水面開闊,又呈朱雀之象,「玄武低頭,朱雀翔舞」,在此得到體現。

「站在明孝陵明樓正中向南望,內紅門,文武方門,金水橋,梅花山,直到江寧東山,恰巧在一條直線上。 」賀教授說,這樣孝陵陵宮及寶城就具備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風水「四象」,以及「遠朝、近案,前有照、後有靠,左右有砂環抱」的吉祥格局。加之孝陵的三道「御河」都是由左向右流淌,這種水在風水上稱「冠帶水」,十分難得。

於是乎,明孝陵就有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格局——從大金門到寶頂,設計上「取象於天」,布局呈北斗七星圖式,東、西、南、北四方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相繞,以求得「天人合一」「天下獨尊」的效果。

明城牆也暗含一個「北斗」

作為明王朝留給南京最大的地面遺址,長達33.676公里的明城牆一直飽含各種未解之謎。其中,最令人費解的謎題之一,就是它的城垣形制。

明城牆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參與設計,其城垣形制獨特,民間有人說是「寶葫蘆形」,也有專家稱是「非方、非圓的不規則的多角不等邊的粽子形」,或是「宮扇形」。甚至還有人提出,明城牆的布局像朱元璋的臉。

明城牆的城垣形制究竟是什麼樣的?幾乎與賀雲翱教授提出明孝陵平面布局「北斗七星說」同時,南京明城牆研究專家楊國慶先生提出了一個觀點,使明城牆布局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這個觀點也與北斗七星有關——南京明城牆呈「南斗北斗」聚合形布局,也就是說,南京明城牆是由「南斗」和「北斗」拼起來的。

對照地圖,楊國慶解釋說,在南京城牆東南角的通濟門至西北角鍾阜門與儀鳳門之間作一划分,南為「南斗六星」,北為「北斗七星」。「南斗星」的六顆星座以聚寶門、三山門、清涼門、石城門、定淮門、儀鳳門六座城門隱喻;「北斗星」的七顆星座以通濟門、正陽門、朝陽門、太平門、神策門、金川門和鍾阜門七座城門隱喻。

的確,從形狀上比較,兩者確實吻合。但僅憑此就能證明二者之間的關係嗎?

朱元璋填湖建皇宮的真正目的

「當然還有別的證據。」楊國慶說,1365年,朱元璋在南京設太史監,專門觀天象。而古時的觀天象,與國家政治緊密關聯,地位非常高。明太史監首任太史令,就是朱元璋身邊著名的謀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劉基,他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堪輿家。次年,南京城牆開始建造。據史書記載,「上命基補新宮於鐘山之陽……故築新城五十餘里。」楊國慶認為,劉基正是城建規劃的總設計師。眾所周知,明故宮是填湖建造的,但楊國慶翻遍資料,也沒找到第二例填湖建宮的例子。堂堂大明皇家宮殿,為什麼放著好好的平地不用,偏偏要耗時費力,去填平燕雀湖的大半來當地基?

「對此稍有研究的人都會說,這跟朱元璋相信風水有關,但憑什麼認為這裡風水好?」楊國慶反問。

「如果結合城牆的布局來看,答案一目了然。」楊國慶指著地圖,明故宮恰巧位於城牆「北斗」的鬥勺中央。

古人認為,北斗七星是「天帝」乘坐的車子。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說:「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意思是:北斗星是天帝坐著的馬車,天帝以中央為樞紐,坐在馬車上一刻不停地巡行四方。朱元璋是人間天子,當然要乘坐這一「天帝之車」。明城牆「北斗」的鬥勺位於通濟門和太平門之間,而這裡恰巧是燕雀湖。因此,劉基不惜填湖,也要把明故宮放在這個位置。

這是第二個主要證據。楊國慶還有第三個。

老城南一帶城牆石砌而非磚壘大有深意

「南斗的文化寓意,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明城牆的「南斗」正好位於通濟門和水西門之間,正是今天所謂的「老城南」。在明朝,這裡是百姓的居住區。而這一段的城牆材質,不同於「北斗」鬥勺段的城磚,而是條石。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一段城牆是用以沈萬三為代表的江南富戶的錢財建造的。」楊國慶說,當時建明城牆的城磚屬於官磚,禁止買賣。江南富戶雖有錢,卻無法買到城磚,只好用條石砌成。並且也只允許他們建造這一段「低賤」地帶的城牆,不能染指「尊貴」的「北斗」段城牆。

南京城牆呈「南斗」與「北斗」聚合形布局,明孝陵地面建築呈北斗星布局,這兩個是巧合嗎?

一些考古學家認為,這不是單純的巧合,而是朱元璋建都南京時,受當時社會及思想影響的結果。

「北斗印記」為何基本上只出現在南京

「天地合一」「皇權神授」,這是中國整個帝王社會的傳統思想,可為什麼在其他古都,在其他帝王陵墓,難尋如此明顯的「北斗」印記?


北斗這個神秘的符號,究竟代表什麼含義呢?

為什麼在明代,「北斗」的「表現」會如此突出?

中國風水文化申遺籌備委員會主任、南京師範大學張棟傑教授解釋了北斗這一文化符號的含義。

從天文學上說,按照目前國際通用的星座劃分法,北斗七星屬大熊座,七顆星都是大熊座中較亮的星。但我國古代科學家並不使用星座,而是把星空劃分成三垣和二十八宿,北斗七星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分別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搖光。其中前面的四顆組成了鬥勺,稱斗魁,而後面的三顆星像是鬥勺的柄,又稱斗柄。

「北斗七星為道教所推崇,是道教文化中的核心內容。」楊國慶說,北斗在上古時代被認為是宇宙化生的中心,具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北斗藏布元氣、生殺萬物的觀念,對道教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道教形成後,以北斗為天神加以崇拜。道家認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 」,凡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斗過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壽夭皆由北斗主事。人們相信,崇拜北斗可以作為消災解難、增福添壽的方法。

「元末明初,道教非常興盛。」楊國慶說,洪武初年,南京城內占卜算卦的人「十之五六」,以至於朱元璋曾下令禁止從事此行業,至洪武二十四年才解禁。當時還出了一批著名的道教名人,如張三丰、劉基的老師鐵冠道人,尤其是周顛仙,朱元璋曾親自為其寫傳。洪武元年,按禮部所設,皇太子朱標上奉天殿時,前面的引導旗幡就是,兩側有十二面「龍旗」護衛,正中赫然一面「北斗星」旗。由此可見,朱元璋等人對「北斗星」文化內涵的認同與推崇。

北斗崇拜500多年後又在南京重現?
因為朱元璋定都南京,「北斗崇拜」也隨之在南京城「開花結果」。500多年後,民國首都南京開始實施 「首都計劃」,中山路和陵園路在這個時候修建起來。那麼,本文開頭高松所提的「北斗說」,會不會完成一次數百年時空的穿越,再一次在南京「靈魂附體」呢?中山大道又是怎麼修建起來的?

民國建築研究專家盧海鳴對「首都計劃」了如指掌,「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將城市道路的建設作為建設城市的第一工作。中山大道是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南京城裡的第一大工程』,也是民國時期首都道路建設的標誌性工程。」

中山大道最初的名稱,叫迎櫬大道。它是專為迎接孫中山靈櫬奉安中山陵而建的。它北起下關江邊,東出中山門與陵園大道銜接,全長12001.94米,設計寬度為40米。全線工程各路段及配套工程,大多冠以孫中山先生的名字或號。

首都建設委員會特聘美國人墨菲、古力負責制定首都建設計劃。南京特別市政府在首都建設委員會之下成立「首都道路工程處」,專門負責修建中山大道,由市長劉紀文兼任處長。第一期工程在1929年5月底完工。

「中山大道北斗」應純屬巧合

中山大道呈北斗形狀,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專家的意見幾乎是一邊倒。

「我認為,中山大道整體呈一個『之』字形,其北段走向與明城牆平行。」盧海鳴說。

「我認為中山大道是根據地形修建的。」張棟傑認為,「北斗說」顯然有些「附會」。

「我尊重各種說法,這個說法可以探討。不過,提出觀點要有充分證據,不能說形狀像北斗,就認為是有意為之。」賀雲翱教授說。

「墨菲和古力是外國人,難道他們也精通道教文化?」楊國慶也同樣提出質疑。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中山大道也呈現北斗形狀呢?

「應該是巧合。」張棟傑說,「秦淮河從入江口到漢中門、集慶門、雨花門,再到夫子廟,也是一個北斗形狀。城西幹道從下關到賽虹橋,再到雨花台,這半圈快速內環,也是北斗形狀,難道說這些都是有意為之?」

楊國慶認為,朱元璋建應天,城東為政治區,城南為商住區,城北為軍屯區,區域功能劃分明顯,中心點是鼓樓。「首都計劃的城建布局延續了明初南京城建的格局,這一規劃保證了南京城建的可持續發展,但重點開發城北原軍屯區和城東區域。」楊國慶說,原鼓樓向北就有小路,從當時的鼓樓門洞下通過,但城北地區非常荒涼,首都計劃修路時則充分利用了原有小路和周邊空地,於是讓人誤解的「巧合」就這樣產生了。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現代快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703/13557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