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趙紫陽女兒王雁南專訪

 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的女兒、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雁南這幾天攜帶百件嘉德2006秋季拍賣會上的精品,在新加坡舉行預展。

自1993年進入拍賣行業至今,王雁南已有13年經營藝術品買賣的經驗。

這次她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暢談過去10年中國拍賣市場的轉變、新加坡收藏家收藏藝術品的情況,在記者詢問她孩子的近況時,她也談到了對現代年輕人的憂慮。

  (鄺啟聰攝)

1993年5月18日,一群30多歲中國文物界的年輕外行人,在北京長城飯店後的花園草坪上,成立了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當時身任長城飯店副總經理職務的王雁南,也是其中一人。她挑起了這家國際拍賣公司副總經理的職務,大家一切從零開始。

吳冠中《吉力馬札羅雪山》拍賣起價人民幣1000萬至1500萬元。

去年總成交額3億餘元

籌備了半年,他們在1994年舉辦了春秋兩場拍賣會,很成功,總成交額是人民幣1400萬元(新幣279萬元)。結果超乎他們的意料。更想不到的是,在11年成功舉辦300多場國際性文物藝術品拍賣會,拍品總數多達16萬3000餘件後,去年的總成交額高達人民幣17億元(新幣3億4000萬元),比第一年超出120倍。

王雁南受訪時對記者說:「這10多年,中國的藝術品的拍賣價有了很大變化。10多年前,一幅人民幣兩三萬元的名家畫作,還不容易賣出去。10多年後,加10倍的價錢也買不到。中國的水墨畫和油畫在過去10年,都不只上漲了10倍。

「我們在2002年,以人民幣2530萬元(新幣504萬元)成交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當時刷新中國書畫拍賣世界紀錄,但是轉眼就覺得太便宜了,才不過美金320萬元。今後10年,並不是每種藝術品都會漲10倍,但是因為交易量大,買的人多,拍品的價格還是容易被推高。」

藝術品拍賣價飆升,和中國經濟持續大好,買主越來越成熟有關。

王雁南說:「每一次,我們都看到新面孔在拍賣場出現。他們的行業也有從房地產業、股票業,轉移到製造業、資訊通信業的趨勢。他們的年紀越來越輕,作風也越來越成熟。他們明白買藝術品是長線投資,需要知識、了解和研究,不能盲目跟風,不是像買股票那樣,今天買,明天價格就大漲。」

她說,近幾年從買家的出價,已經能注意到他們學得很快,也很認真學習。她總結了幾個買家「成熟」的現象。

她說:「首先,他們已能挑少見的東西、素質上好的東西買。對於稀缺的文物,能『敢敢』付出高昂的拍價,因為他們有信心這樣的好東西,日後不容易碰得上,很清楚付出這樣的價格是物有所值的。

「其次,對於普通東西,他們不會再付更多錢去搶,他們對藝術品市場,已經因為曾經付出學費,受過教訓,累積很多經驗了。」

這個「成熟度」,也可從去年中國書畫價格,出現調整,有了下滑現象可見。

靳尚誼《塔吉克姑娘》。

二流畫作價格調整

王雁南說:「前兩年中國書畫的價格,出現了不可理喻的高漲。很多並非一流,也不是稀缺的畫作,價格都高漲得不明不白。大家逐漸意識到情況不對,去年底開始,價格曲線有了滑落,其中以二流畫作的畫價滑落最大,我們認為這樣的調整是成熟的,也是正確的。」

談到貨源,2006年找貨會不會比1993年困難?中國藝術品在經過10多年在拍賣場被搶購,是不是出現了「被掏空」的現象?

王雁南說:「我本來也以為如此,但其實不是。因為好價,有越來越多手上有好東西的收藏家,願意拿出來拍賣。市場的高價,讓很多人看到很多從前看不到的好東西。這是古玩界行話『價高照遠貨』的意思。從前貨源可能來自傳家之寶,收了幾十年、上百年,現在的貨源很多來自新的賣家。收藏家的收藏品就是買了又賣,好藝術品的價格短期雖有少許上落,但是長期還是看漲的。」

從兒子看年輕人:高薪優差今後還奮鬥什麼?

今年51歲的王雁南,有一個26歲的兒子王鬥鬥。

問起這個從小喜歡音樂的年輕人近況,做媽媽的王雁南說:「鬥鬥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畢業後,這兩年在香港一家投資銀行工作,平日非常忙碌,連交女朋友也沒有機會。他對這份工作的投訴是『沒有時間生活』,從前喜歡音樂,現在好像也不喜歡了。」

1997年王雁南到新加坡來做嘉德拍賣會預展,接受記者專訪時,還透露當年17歲喜歡音樂的兒子,熟知國內外音樂動向,是學校電視台音樂主持人,每天中午時分,引導同學欣賞音樂。

當時她還很高興告訴記者,鬥鬥也開始對文物的欣賞產生興趣。她說:「嘉德開拍賣會,或開文物演講會,鬥鬥也常來看來聽,藉此增加自己的文化修養,我覺得這樣很好。」

可是現在,王鬥鬥卻「沒有時間生活了」。

王雁南說,兒子從前在美國讀書,每年還有放假回家的時候能夠見面,現在到了香港,距離雖然近了,卻反而見不到面。

她不無感慨地說:「鬥鬥常到中國出差,不過很少到北京。即便到北京,也很少回家。我們現在只能寫寫email、通電話而已。」

除了見不到面,她更擔心的是兒子的將來。

她說:「我蠻擔心這樣的年輕人,第一份工作拿的是高薪優差,今後還奮鬥什麼呢?是拿更多的薪水嗎?即便他不一定喜歡這份工作,可是很難放下。我只看他將來是不是有決心抵擋物質的誘惑,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們也許是另一代人,在計劃經濟的年代長大;鬥鬥面臨的問題,也許真的跟我們不一樣。」

講英語新加坡人會欣賞中國前衛藝術

如果不是對新加坡的社會有相當的了解,王雁南不可能對新加坡藝術收藏品的市場有這樣的判斷:「講英語的新加坡人很了解世界藝術潮流,相信也會欣賞中國當代前衛藝術,這次我們一定要到新加坡來預展,就為了吸引他們。」

中國嘉德2006秋季拍賣會有380件中國當代前衛畫作,針對的就是這個市場。

王雁南注意到近年不少新加坡收藏家在《文物復出境》條例推出後,紛紛把手上許多珍貴文物帶回中國去拍賣,為的是怕小輩不識寶,自己死後被糟蹋,寧願趁早脫手,讓自己的所愛能落在懂得欣賞的人的手裡。

她說:「新加坡年輕人因為讀英文的關係,對中國書畫上寫什麼字,不甚了了,也沒有興趣,但是他們不是不愛藝術,所以我們希望他們能喜歡沒有中文字的中國當代前衛藝術。」

《文物復出境》吸引海外文物回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於2002年12月3日頒布後,其中第63條,被稱為讓「文物回流」的《文物復出境》條例推出後,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場的拍品中,已有30%到40%是海外回流的。

《文物保護法》第63條條文說:「文物臨時進境,應當向海關申報,並報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審核、登記。臨時進境的文物復出境,必須經原審核、登記的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審核查驗;經審核查驗無誤,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發給文物出境許可證,海關憑文物出境許可證放行。」

王雁南說:「文物回流是好事,但是拿不出去,卻又不好了。海外收藏家拿回來的文物能拍賣出去,當然高興,但如果流標,卻拿不回去,是很麻煩的事。這樣也影響很多人不想把好東西拿回來。

「所以在我們和同業爭取下,政府的《文物復出境》條文出台,吸引了很多海外優質文物回流。日本、新加坡很多收藏家知道中國人不斷購買自己流失在海外的寶貝,價格也很好,他們就把好東西拿回來,我們才能越拍越有東西。事實上,這些回流的文物,最終都被中國買家買去,留在中國。《文物復出境》條例只為讓拿東西回來的海外收藏家放心。」

另外,上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有「定向拍賣」條例,規定頂級珍品僅允許國家博物館、圖書館購買,可實際上博物館、圖書館卻不一定有財力購買,結果很多頂級珍品就在缺乏競買的熱心和出價上的授權,因為拍賣達不到底價而流拍,浪費很多資源。

這個「定向拍賣」規定,也在上述《文物保護法》的第58條,獲得修改為「優先購買權」。第58條條文說:「文物行政部門在審核擬拍賣的文物時,可以指定國有文物收藏單位,優先購買珍貴文物。購買價格由文物收藏單位的代表與文物的委託人協商確定。」

王雁南說:「『定向拍賣』出現的問題讓我們和同業不斷跟政府商談,最終獲得取消,以『優先購買權』取代。這樣能在博物館、圖書館放棄優先購買權後,其他有心的收藏家或機構,還能購買到稀世頂級珍品。」

孫中山三封信札、魯迅兩件文稿、米芾的《研山銘》、懷素的《食書帖》、宋高宗的書法、朱熹的手札等在拍賣時都曾被規定是「定向拍賣」。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聯合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6/1023/1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