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中共解放軍「兵不血刃」解放長春真相

1948年遼瀋戰役的時侯,長春被共產黨軍隊包圍,裡面的國民黨軍隊主要是新1軍和新6軍為主,其中新1軍主要是四川籍的軍人多.他們都是在緬甸戰場回來後,被拉到東北戰場的,由於機場已經被共產黨軍隊封鎖和占領,所以繳獲很多國民黨軍隊戰士和軍官的家書和照片.一直被長春博物館收藏,這幾年專門出了這本書,裡面公布了國民黨新1軍和新6軍部隊的很多個人照片,但是照片上的主人公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出現過,所以長春的博物館方面也是借著發布其中一些照片,希望照片上的主人能活到現在並且能聯繫上他們。

可能許多人還不知道當年共產黨打長春是兵困兩個月,生生餓死國民近二十萬人!而共產黨完全沒有一絲愧疚,說什麼「解放長春兵不血刃」,而且,對於揭露這段國民悲慘史實的中共軍事專著,只知一味列為「禁書」(《雪白血紅》),直至逮捕該書作者。

1948年,林彪率領的中國共產黨東北野戰軍對國民黨政府軍控制的長春城實行圍困,6月5日,林彪、羅榮桓下達《圍困長春辦法》,決定對長春實行「久困長圍」方針。要求採取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手段,圍困長春。長春圍城歷時五個月。造成大批城內平民因飢餓而死亡。全城700餘萬平方米建築,230萬平方米被破壞。一切木質結構,乃至瀝青路面,或用於修築工事,或充作燃料,而一切可以當做食物的東西,如樹皮、樹葉之類,都被吃光。

在圍城的初始階段,國軍曾限制居民外出,但後因城中發生饑荒,隨對居民放行,並限制其返回。其間也發生國軍士兵搶奪居民糧食的現象。對企圖逃出長春求生的平民,共軍開始曾進行搜查審問後放行,但僅限於帶槍投靠的國民黨人。「他們成群跪在我哨兵面前央求放行,有的將嬰兒小孩丟了就跑,有的持繩在我崗哨前上吊。戰士見此慘狀心腸頓軟,有陪同饑民跪下一道哭的,說是『上級命令我也無法』。」後來採取了圍阻「捆綁」以及射殺的行動。大批饑民被迫滯留在兩軍控制的環城中間地帶,其間遍布腐爛的餓死民眾的屍體。據一些當事人的回憶證實,圍城期間包圍圈中曾發生食人悲劇。圍城最後以國民黨軍投降而告終。「當年參加圍城的一些老人說:在外邊就聽說城裡餓死多少人,還不覺怎麼的。從死人堆里爬出多少回了,見多了,心腸硬了,不在乎了。」「可進城一看那樣子就震驚了,不少人就流淚了。」解放軍士兵看不下去,有些人問「咱們是為窮人打天下的,餓死這麼多人有幾個富人?有國民黨嗎?不都是窮人嗎?」解放後,熟人見面就問:「你家剩幾口?」(《雪白血紅·第三十一章 「兵不血刃」》)

長春的居民人口由圍困前的50萬左右(包括圍城前從周圍地區逃至長春以躲避戰亂的難民)銳減到圍城後的17萬人。餓死居民的人數,目前尚無確切統計。作家解放軍中校張正隆在《雪白血紅》裡分別引用時任長春市長尚傳道的回憶錄稱「根據人民政府進城後確實統計」「餓、病而死的長春市民共達十二萬人」和國民黨《中央日報》戰後的報導稱城外「屍骨不下十五萬具」;日本媒體的估計為二十至三十萬人(戰前滯留長春的日本人約3千,據說其中很多戰後被餓死)。1975年被釋放的戰犯段克文在《戰犯回憶》一書中說,長春圍城餓死了六十五萬。

國民黨方面認為,中共軍隊在圍城期間的行為構成戰爭犯罪;共產黨方面則認為其軍隊為「解放」長春而採取的行動是正義和積極的,造成饑民死亡是次要的,在中共官方宣傳口徑中,有「兵不血刃取長春」之說;而很多非國共人士及國際輿論則認為,長春圍城是二十世紀最慘重的戰爭災難之一。

 

長春博物館公布的遼瀋戰役中國軍官兵遺照



從老照片上看國軍的殺氣的確不如共軍

很多生命從此灰飛煙滅

這是普通人的歷史

你們是抗日英雄,卻打不過一幫土匪

60軍將士公墓

1946年新1軍和新6軍交換長春駐防儀式中

將軍和戰士一起開飯

大兵市區騎摩托車

一張由3個人湊錢拍下的合影,1948年長春物價使普通士兵一個月軍餉連一張照片都照不起,為了給家裡郵一張相片,他們3個人合夥一起照.中間的是新7軍的趙某,信里透露了這張照片的來歷:父親來信要我寄照片回家,正好2個同事去照,3個人一共6張,30萬元,每人10萬元.假如一個人獨照的話每人要20萬元.當時普通士兵月餉是20萬元.

新一軍政工處派駐重炮營的一名連級少尉指導員.胡長庚,四川綿陽人,1926年生於四川綿陽縣一個商人

1946年11月駐吉林60軍工兵第3連在北山公園合影

1946年5月吉林老爺嶺

長春市民學生歡迎國軍進駐中

這個國軍連長隨60軍轉戰南北,4年就分別在江西 吉林 長春娶個3個老婆,照片上面的是第3老婆,才17歲,讀高中

下面的這個軍官和太太,軍服不錯,人也精神

外圍戰鬥被G軍俘虜的國軍歸隊合影

長春駐軍醫院

新7軍訓練照

傷兵也留影紀念

戰地留影

新6軍的婚禮

新7軍少將龍國均1947年

一個排的照片,火力不錯

遼瀋戰役中的國軍女兵

 

《雪白血紅》目錄、自序

作者:張正隆

雪白血紅(上局):雪白


自序:歷史是什麼?
一、熱點
第一章:今天從昨天走來
地球,一隻破球
中國,血未流夠
第二章:因豐饒而多難的土地
匹夫無罪,懷璧有罪
延安說干就干
重慶先失一招
二、闖關東
第三章:海陸空並進
出關第一軍
「原東北軍……」
「接收武器」
「向交通要道進擊」
火車不是推的
最早獲得軍銜的人
「教授」
「林總」
第四章:一條對角線
換個牌子
遠征軍再遠征
三、關東的碰撞
第五章:土八路與洋八路
不准土八路進瀋陽
鐮刀斧頭與共同利益
第六章:國共和合作
史達林把蔣介石泡了
總導演是美國
第七章:最大的那條邊
「『老毛子』太臊性了!」
戰爭就是掠奪
四、且戰且退
第八章:「獨霸東北」
「拒敵於國門之外」
從崑崙關到山海關(戰犯錄之一)
「我有一個根本意見」(4A電報之一)
第九章:「最後一戰」
黑土地「萬花筒」
「零點前誰搶到就是誰的」
兩個典型戰例
「請主席頭腦清醒考慮之」(4A電報之二)

第十章:四平不平
四平與重慶
悲哀的馬歇爾
他們都是抗日名將(戰犯錄之二、三、四)
四平不是馬德里(4A電報之三)
「都是『老骨頭』呀!」(黑土地英雄譜之一

黑白分明(他們也有姓名之一)
第十一章:春之冬
「想中央,盼中央」
「毛主席萬歲」?「蔣委員長萬歲」?
第十二章:又一聲「撤」之後
林彪病了
「莫斯科撤退」
「東北王」
停戰15天
五、家
第十三章:魅力和傳力
給農民土地
再給一支槍
第十四章:打「鬍子」
恐怖的東北
剿匪專家(東野名將錄之一)
楊子榮和他的戰友們(黑土地英雄譜之二)
第十五章:土八路進行曲
「撿洋落」
「革命的兵販子」
「鬼子」、「國際友人」和「同志」
六、雪大好個冬
第十六章:雨加雪
「千里駒」的覆滅
陳雲的「文章」
七道江說,新開嶺說
第十七章:熱雪
天氣是朋友,也是敵人
腳是最寶貴的
戰爭選擇將軍(東野名將錄之二、三)
第十八章:「黑土地之狐」
寒暑表
不公平的「球賽」
「空軍司令」
「走麥城」
「東北王」其人
七、血液是勝利的代價
第十九章:血城
血和火都是是紅的
他不像個將軍(東野名將錄之四)
此刻,他是戰犯(戰犯錄之五)
第二十章:金秋
戰爭這所大學(東野名將錄之五、六、七、八

官場與戰場(戰犯錄之六)
第二十一章:紅雪
紅與白
「再死一次」(黑土地英雄譜之三)
人之為人(他們也有姓名之二)
歷史是那樣輝煌
雪白血紅(下局):血紅
八、騷動的大地
第二十二章:解放
「我為誰扛槍」
政治元帥
第二十三章:大練兵
「練好兵,打長春」
林彪的「婆婆嘴」
九、熱點中的熱點
第二十四章:奔襲北寧線
突然性是戰略的本質
「白老虎連」
紫荊山下
朱端不朽(東野名將錄之九)
第二十五章:歷史的大手筆
毛澤東看好關東
林彪的「活思想」
四封4A電報(4A電報之四)
第二十六章:內戰中的內戰
蔣介石的難唱曲
衛立煌這條漢子(戰犯錄之七)
范漢傑的「天職」(戰犯錄之八)
第二十七章:怦然一聲
「關鍵是爭取在一星期內外攻克錦州」
又一座血城
十、塔山!塔山!
第二十八章:「拼命仗」
「街亭雖小,關係重大」
虎嘯塔山(東野名將錄之十①)
「與陣地共存亡」
第二十九章:西南有條河
黑土地知道(黑土地英雄譜之四)
那座碑(他們也有姓名之三)
河兩岸是百姓
十一、死城
第三十章:不死不生
「長春,六點半」
悲哉!鄭洞國(續戰犯之三)
歷史記著他的名字
活躍的「內線」
第三十一章:「兵不血刃」
百姓夾在中間
白骨之城
歷史如是說
十二、遼西大喋血
第三十二章:不治之症
「研究研究」
20天武裝大遊行(續戰犯錄之三)
蔣經國是個孝子
第三十三章:遼西那窩棚
林彪的決心
戰爭是雄性的
膽魄(東野名將錄之十一、十二②)
打亂仗
兵敗如山倒(他們也有姓名之四)
勝利鑼鼓
十三、最後一戰
第三十四章:時間不光是軍隊
看誰跑得快
「起義」?「投誠」?
吳法憲受了處分
第三十五章:葫蘆島不是「。」
從 鞀 島到葫蘆島(再續戰犯錄之一)
黑土地上的爆炸聲
十四、中國,幾點鐘?
第三十六章:勝與負的10萬個為什麼?
成敗論兵家
得人心者得天下
兵敗源自黨敗
第三十七章:今天向明天走去
熱點西移
讓中國充滿愛
①原書目錄中此處為『九』,按正文中的標題改正。
②原書目錄中此處為『十、十一』,按正文中的標題改正。但正
文中中
又用「之十」、「之十一」,不知是印刷排版之誤還是原著如
此。
--
安 忍 不 動 如 大 地
靜 慮 深 思 似 密 藏
歷史是什麼?

--自序

一篇報導文學,當然不僅要客觀地記錄下已經發生的事情。但它
首先應該做到這一點。


做到這一點很難,特別是對於幾十年前發生的事情。當事者視野有限的掛一漏萬的回憶,各種各樣只鱗片甲的傳聞,顯然不無偏見,


甚至有意隱諱了事實的文字資料。後人只能在這樣的基礎上綴合歷史,充滿主觀意識地綴合歷史。你可能接近了它,但休想復原它。


能做的是不諱過,不溢惡,不誇飾,不虛美,像老祖宗教導的那樣「秉筆直書」。


這其實更難。


對這本書尤難。


主要難在有個叫「林彪」的人。


很多人問:寫不寫林彪?


又問:怎樣寫林彪···


再問:這樣寫行嗎?


在關東最後那場戰爭中,家鄉那個小鎮經常「開仗火」(黑土地老人話,即「打仗」)。母親抱著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小小的我,趴在炕沿下哆嗦。


40年後,我感到了母親的顫慄。

有人說:寫現代史難於宇宙史。


一位參加撰寫當年3縱戰史的老人,被公認為「記憶力特別好」。老人對此也很自信。寫完親身經歷的四保臨江的小荒溝戰鬥一節,再去當年戰地一看,地形、地物及敵我兵力配置,幾乎全然不是那麼回事兒。


主要還不難在這裡。


有的老人說:這事你不用記,記了也不能寫。


不服不行,有的真不能寫。


有的老人說:你問的這些我都是知道。但不能說,現在還不能說。


望著老人,你會想到飛機失事後千方百計尋找的那個黑盒子。你找到了,卻打不開它。


治史者講「潛心研究史料」。可這些不能披露的和鎖在「黑盒子」里的史料如何「研究」?還有那些經常變臉兒的「史料」可信嗎?一部《遼瀋戰役親歷記》,應該說是關於國民黨方面最有權威的
資料了,而且好像也沒怎麼「變臉兒」。可是,那些能夠勾勒出國民黨戰略框架的原始電文,一份也沒有。對照本書實錄的共產黨方面的大量文電,就會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缺憾。僅憑回憶「大意」是不夠的,甚至是不可靠的。而且,文章中的「我」(或主人公),字裡行間盡力和蔣介石劃清界限,就像另一些回憶錄竭力和林彪劃清界限一樣。對於跑去台灣的人,遣詞用句比較尖刻,無所顧慮。對於留在大陸的敗軍之將,以及後來從海外歸來的人,就有情有面,客氣多了。


40多年了,史實的回憶不盡相同是正常的。一忽兒吹捧,一忽兒批判,叫人難辨真偽,倒也能提供個信息,扯出根線頭。最難辦的,是那麼隻字不提,好像根本就未曾發生過,且往往是比較重大的事情,叫你無跡可尋,連個判斷真偽的機會都是沒有。已經成為歷史財富的關東這場戰爭,一切都是已知數。這裡,除了台灣去不得外,只是調查採訪的多寡;是正視,還是迴避;是實事求是,還是指鹿為馬;是搶救這筆財富,還是聽任早已不是朋友的時間,年復一年地蝕逝。


時間是個保密大師,是個去偽存真的大師。是個息事寧人的大師,若干年後,當我們可以輕鬆地打開這支鏽漬班班的「黑盒子」時,厚厚的塵封中,可能只剩下些乾澀枯燥的檔案資料,而沒了生動活潑、有血有肉的形象了。


外國人似乎比我們還急。


從街頭書攤,到國家領導人家中的書架,一部《長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使索爾茲伯里在中國大出風頭。另一位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看這姓名好像咱們龍的傳人)先生,在完成主編《劍橋中國史》六卷巨製後,1986年出版一部新的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偉大的革命:1800--1985》。


10億人口的泱泱大國,那麼多作家和史學家在做什麼?不是祖宗的家譜外人碰不得,實實在在,這本來理所當然就是我們的事情,而且理所當然應該寫得更快,更好!


有治史者說:寫中國現代史之難,就難在我們是中國人。

1988年7月8日《青年參考》報導:因為教科書內容有誤,蘇聯取消中學畢業歷史考試。


真的,當身體和世界觀正在成熟中的學生們,經過一場從精神到肉體的緊張勞作後,發現學到的東西許多不是真的,該多悲哀?關東最後那場戰爭糟蹋了黑土地,後來糟蹋的是什麼?大人把家譜搞亂了,叫孩子怎麼續?人們都喜歡孩子。因為孩子是明天,是希望,是祖國的花朵,是我們的生命的延續。


還因為孩子天真,爛漫,真誠,心地純潔,不說謊。即使說謊,也說得那麼天真,爛漫,真誠,自然,能給生活增添一些喜劇色彩。


為人,為文,當然需要成熟,需要對人生和世事的深刻的透視和理解,可首先需要的難道不是真誠嗎?要孩子誠實,大人難道不首先需要誠實嗎?


有時就想:人為什麼要「長大」呢?


採訪中還有個體會和感覺:驚駭,惶惑,激動,興奮。很多作家走到歷史中去尋找「避風港」。這裡卻似乎是一片禁臠,險象環生。


有時簡直想掉頭就跑。


有時又想留在那裡不回來了:歷史中的新聞太多了,有些去處簡直就像從未開墾過的處女地。那令人反思的天地也太廣闊了。於是,至今縈繞在腦幕上的一個問號,就是:歷史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一位搞歷史的朋友說:歷史就像個婊子,誰有權勢誰就可以弄它一下!


這話與他的西服、領帶不相稱,卻不乏形像。不管歷史是個什麼,也不管100個觀眾心目中有多少個「哈姆雷特」(一位名人說:100個觀眾中就有100個哈姆雷特),要想把關東最後這場戰爭比較園滿地畫個「0」,恐怕還要到可以進出台灣檔案館那一天。


而且,連跑帶顛,只吃不到一年的麵包和方便麵(有人說這篇東西是用腳、麵包和方便麵寫出來的),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這篇東西只能算是一篇草稿,或徵求意見稿。

感謝所有給予採訪方便的單位(幾十家,恕不一一列舉了)。


感謝本書中所有寫到姓名的老人。


感謝瀋陽軍區和本集團軍的領導和同志們。


感謝所有給予鼓勵和支持的朋友們。

作者
1989年舊曆除夕夜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本站原創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0413/37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