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投書 > 正文

十七大後對「英才」「庸才」之辯的一點看法

作者:
十七大後對「英才」「庸才」之辯的一點看法
 
竇平仁
 
  十七大結束了,想起了日前讀到的梁京先生的《中國何日出英才?》,以及牛繼儒先生的《「英才」「庸才」辨》,看來十七大的權利交接,使企盼「英才」的出現,又成為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中國的知識分子總是這樣,平常時批判起專制體制來,言之鑿鑿,理性的光輝便照,但一旦起了關鍵時期,就又動了「凡心」癔想連連,奴性實足。
 
  在今日中共的體制下來辨析「庸才」、「英才」,真是十足的「緣木求魚」。不說別的,不說別的,台灣小資女人龍應台的一句「美國大學的校長是民主選舉的」能夠笑倒多少斯坦福、MIT的大陸「老中」?還別說,我還就看見某大學著名學者在演講中言之鑿鑿以為經典。看文筆老牛也是「老中」中人,美國私立大學的校長,您見過誰是選舉出來的?自然,吳征同學母校的校長或許是,非我所知。
 
  今日中國的精英,產生的途徑無非兩個:一位仕途,二十來歲入了公門,小心謹慎一步一步往上爬,幾十年下來累積混個正處副局算是成功人士,官場風雲磨盡稜角,幾十年琢磨的不是領導指示就是「重要講話」,如何辦事如何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不是忘光了就是壓根沒學過,這群精英,不談也罷;還有一個是學途,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古人考舉人做官不過「十年寒窗」,今日學人拿到社會敲門磚就要 16年!再加上五年博士五年美國「鍍金」又是十年,這還是順利的,不順利的我身邊就有,大學同窗,四十多歲了還要去賓州州立(非常春藤學校,那是賓大)讀博士,可憐年紀比老闆還大,幾十年下來,英語能說個不丟人就算沒少念書,有能力的,早被美國或其跨國公司收編帳下,沒能力的,又跑回國內搶同胞的飯碗。指望這些人成為變革社會的「英才」更是想都不要想。清華某海龜博士要把北京挖成濱海城市的笑話,北大牛人抄襲外國學術成果的醜聞,實在是學途精英的真實寫照。要不然,方舟子的旁門左道何以能大行其道?有的是鬼打,也怨不得滿世界捉鬼的師傅了。
 
  兩道「流水線」的產品都不過如此,您還指望什麼「英才」?
 
  或有人說,不是還有一條「商途」麼?說這話的恐怕也是書生氣十足的「海龜」。國內商場的成功人士,大都官商一體,沒有官的金印壓著,事業的成功更不要提起。《我們走在大路上》中那位「今天是書記,明天是老闆」正是今日商場精英的寫照,商途根本不算獨立一途。
 
  沒有產生英才的機制倒也罷了,現有體制的更大問題是根本不容納英才。中共體制內的潘岳應當是牛先生所謂的「英才」吧,算是「官」「學」兩途都混得頗有成績。但多維說老潘「沒戲」,果然沒戲,連個候補中央委員都沒混上。潘岳或許不是英才,借用魯迅先生一句話,我希望,能做點事情的人,即使是庸才,也要留著。可惜,連想做事的人都容納不得的體制,如何能夠產生「英才」?
 
  梁音先生說:「歷史上,完全由庸才和奴才把持的大一統都要出大問題,繼之而起的則是群雄並起爭奪江山的雄才時代。無論庸才時代還是雄才時代,中國人的命運都不怎麼樣,不是死於非命,就是苟且偷生。為什麼中國人盼不到英才時代呢?這是因為人格完整,德才兼備的政治英才,是不可能在大一統的政治遊戲中生存的。中國不放棄大一統的迷夢,就永遠不可能出現真正的政治英才。」
 
  梁京把大一統歸為原因似乎也有些不完全對,大一統並不就必然代表著專制。只要把梁先生中的大一統換成專制,我是同意他的觀點的。正是專制使所有可能成為英才的人,都一門心思撈前程,變成奴才,進而閹割自己,失去自我,成為蠢才。
 
  「庸才」、「英才」之辨,可以休矣!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1024/59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