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節奏越來越快!中國社會大面積潰敗

—國事光析:再談中國社會潰敗的「面積」

上篇專欄談「中國大面積社會潰敗」,有讀者不以為然。批評的觀點大體可以歸納為三類:一種是拿美國做對比,認為美國的社會潰敗比中國更嚴重;再一種,不同意拙文強調社會潰敗的政治制度原因,認為經濟原因更重要;還有一種,則是對所謂「大面積」表示質疑,覺得拙文所舉例子不過是個別現象,有人甚至認為中國目前的社會文明程度比西方高。雖然有人表達其觀點的時候未免語無倫次,個別的更是滿嘴髒話,當然也不排除有人是帶了任務來「講好中國故事」的,但我仍然覺得有必要對此做進一步的論述。

既然是社會問題,就面對社會來談;社會上的人們形形色色,觀點自然各種各樣。本專欄並非什麼「信息繭房」,願意與形形色色的人們和各種各樣的觀點相互交流並探討。前提唯有一個,「有話好好說」。諷刺挖苦都歡迎,就是別來罵罵咧咧。當然,本文仍然不能盡意,這次只談中國社會潰敗的「面積」問題。

「面積」首先是個平面空間概念,咱們不妨就從平面空間看起。一城一地出現社會潰敗現象,在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自然不能說是「大面積潰敗」。如果全國各地都有類似現象出現呢?上次舉的幾個例子,有的發生在西南,有的出現在北方。從唐山到重慶,其間地理距離兩千公里,相當於西班牙到匈牙利,也就是大半個歐洲呢!

從平面空間看社會問題未免膚淺,稍微深入一層,不妨找一些行業作為標本來看。作為教書人,我首先想到教育行業。中國傳統歷來尊師重教;所謂「天地君親師」,老師排在皇帝和父母之後列為第三位應該尊敬的人。當然,經過了革命年代,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教師地位早就一落千丈。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由於國人特別重視子女的文憑教育,教育按理說應該還是文明程度較高的行業吧?教師即使不再為人師表,但總該比社會平均水準更為文明一點兒吧?那麼,實際上當今中國的師德如何?師生關係如何?曾幾何時,大學在國人眼裡神聖無比。當你讀到北京郵電大學十數名研究生聯名狀告自己的導師這樣的消息時(這是今年四月份的事情:你是覺得很驚訝呢,還是感覺無所謂呢?感覺驚訝,說明你也覺得這屬於社會潰敗;感覺無所謂,沒有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則說明社會潰敗早已經是大面積的了。

與教師並列甚至更為受人尊敬的職業是醫生;傳統上國人把教師和醫生都稱為「先生」。教師的工作關乎人們的精神,醫生的工作則關乎人們的生命,都被認為是可以作為文明表率的行當。我不是說其他行業的文明程度一定低。我當過農民也當過工人,曾在橋樑工地出過苦力,也曾見識過農村黨支書到中南海里的中國官場,各行各業的文明程度肯定有不

同,而要說整個社會公認應該文明的行業,肯定首先舉出醫生和教師。可是,只怕這都是老黃曆了!如今中國的醫界道德怎麼樣?醫患關係怎麼樣?我請各位讀者自行判斷。

也許上述行業在某些地方的文明表現還不錯;有人說大城市好些,沿海地區好些。中國這麼大,地區差異肯定是有的。我想請教讀者的是:老人在街上倒地,周圍的人不敢去扶,如今是只在中國的某一地如此呢,還是全國普遍如此?你到大城市求醫,那裡的醫療資源固然更為充足,但那裡的醫界是否足夠文明呢?大學教授據說已經淪為「叫獸」,是不是小學老師、幼兒園阿姨都親如孩子的父母呢?

親情的潰敗,文明根基的坍塌

我知道,上面最後這句話問得又out(脫離實際)了。父母孩子之間的關係,在今天的中國,也已經不是「親情」二字所能提要的了。去年在推特上,見識到一批人在我的推下吐槽他們/她們父母,其中顯示的兩造的觀念之功利,孩子所用言語之絕情,確實讓我驚訝。上次文章講到的那些例子,多有涉及兩性關係、同學關係的。這些本也是在「情」的範圍之內,但「情」在這裡卻變質成了勒索、敲詐、暴力、兇殺的由頭、領域和手段。如果金庸今天寫作,也許會這樣寫:「問世間情為何物,不外是爾虞我詐」?

中華文明的特點之一是非常重視家庭關係。在一個上千年法治不彰的社會,文明賴以維繫的基本要素之一,即來自基於家庭親情關系所發展出來的一系列觀念與規範。這樣的文明有其與鄉土社會的深厚關聯,因此在工業化和資訊化的時代出現調整與大幅度改變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是,文明的調適與文明的潰敗是兩回事:前者發展出新的社會規範,使涉入相關社會關係的各方可以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相互信任和幫助;後者則是拋棄了原有規範,但發展出了相互傷害的社會互動狀態,也就是我上篇文章所說的「互害社會」。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重視血緣、家庭、親情關係的社會,當疑忌、算計乃至仇恨、傷害到處滲透到親情領域時,這樣的社會潰敗還不算「大面積」嗎?即使說是「文明根基坍塌」,似乎也不為過吧?

我沒有美化傳統親情關係的意思;對巴金在《家》《春》《秋》和曹禺在《雷雨》裡所淋漓盡致地刻畫和揭露的傳統大家庭的黑暗,我這一代人早就熟知。我要說的是,那正是傳統中國破產的年代,也是中華文明尋求更新的動力源泉之一。將近一百年之後,我們的民族在新生的路上走了多遠呢?為什麼更新遠遠跟不上潰敗的節奏呢?如果說是經濟低迷的原因,至少到最近幾年之前,這幾十年來的中國經濟不是如日中天嗎?無論是社會潰敗還是經濟低迷,人們都不能討論其現象,更不要說分析其原因,尋求其救治,這背後的根源還不清楚嗎?

吳國光

美國之音特約評論員,任史丹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併兼任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分析中心高級研究員,試圖以學術研究透視政治現實。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29/2060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