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考古:明教遺址被發現 符合《倚天》描述

福壽宮外景

脫胎摩尼祖師像

百年歷史的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圖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我明教。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這便是金庸筆下豪傑雲集的中土明教(摩尼教)的宗旨。

儘管明教風雲一時,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它奪取政權,並採用「明」定國號,但是隨後又擔心明教威脅他的統治,又開始滅教。現在,明教已徹底消亡,只剩下史學家苦苦研究其遺留的痕跡。

昨天,記者了解到,在申報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單中,有一座廟宇非常不一樣,它是明教在福州留下的重要史跡。最近經專家學者考證,確定為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市晉江摩尼草庵外,全省乃至全國罕見的又一摩尼教重要遺址。

現場:明教遺址藏身鬧市區

記者打聽到它在台江區寧化街道浦西路一帶,不由要去探探。

從西二環拐到工業路,沿著寧化路往南走到浦西路,過浦西橋往東約100米,一座門對著內河的小廟,大門上寫著「明教文佛祖殿」。

進入大殿,只見左廂供臨水夫人陳靖姑,右廂供華光大帝馬天君,中堂中間供明教文佛和度師真人,中堂前掛著兩幅楹聯,分別為:「朝奉日乾坤正氣,夕拜月天地光華」,「悟徹靈機群沾法雨,參來妙諦普蔭慈雲」。

這個廟的現在名稱也叫「浦西福壽宮」,負責教務的高貞雄老先生介紹了「明教文佛祖殿」的來歷。他說,楹聯中明顯體現了明教(摩尼教)「朝拜日,夕拜月」,以及糅合佛教思想的宗教特徵。

高貞雄還向記者介紹了廟裡一些與明教相關的實物。其中一個是清乾隆年間鑄鐵元寶爐,上有浮雕銘文「度師真人,明教文佛,清乾隆庚戌年……」

此外,廟裡還保存著一尊清代脫胎工藝製造的明教文佛像,這是信徒在清末按已毀壞的塑像原貌重塑,外貌特徵與晉江草庵摩尼佛的石雕壁像極為相似,按當地的信徒說法是孩子臉大人身,同時臉部特徵還有異域特徵。

而現在廟裡保存下來清代繪製的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圖掛軸,又是一實物證明,它雖然因年久紙質殘褪嚴重,但經裱褙原樣修復後,仍可清晰地看出全貌,圖中主供神像同樣為明教文佛、度師真人,並在懸掛的兩個燈籠上分別寫著明教文佛、度師真人字樣。

福州市文物局原局長曾意丹指出,這是實物足以證明福壽宮就是明教的遺址,對於研究當年明教在福州的狀況有重要的價值。

小時候聽曾祖父述說白衣拜祭

記者在史料中找到有關明教傳入福州的記載,明代何喬遠《閩·方域志》記載:唐會昌年間,有一位明教僧侶———呼祿法師避難入閩。先到福清,又到福州傳教,秘密收徒。

雖然只有短短几句話,但是仍點出了明教傳入福州的年代。高貞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了他的曾祖父對他說過,自己兒時就是在廟裡玩耍度過的,對一件事情記憶特別深刻。以前每到祭拜的時候,信徒都穿著白色長袍,吃素食。這和福州當地風俗是不相同的。

在《倚天屠龍記》小說裡面,明教教徒愛穿白衣。明代何喬元《閩書》載:「其教曰明,衣尚白,朝拜日,夕拜月。」這些都給印證浦西福壽宮與明教的淵源之源。

高貞雄認為,福壽宮周邊,在解放前還是一片田野,叫做烏山腳下南門外十八洋浦西村。祖先都是農民,在封建社會是受壓迫的地層,信奉明教是很自然的,「崇尚光明,反對黑暗」。

史料證明:宋元福州明教流行

福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政研室原主任李林洲認為,福州台江區浦西福壽宮,又名明教文佛殿,。

明朝初年,出身於南方紅巾將領的明太祖朱元璋深知摩尼都在人民反壓迫鬥爭中的精神作用,為穩定統治,藉口摩尼教稱明教,「明」字與「明朝」相衝,直逼國朝,下令禁都毀宮。在封建專制極權發展到高峰的明朝官方恐怖手段長期摧殘下,摩尼教宮廟、文獻基本禁絕,由於迄今遺存極為罕見,被確認的遺址僅有泉州市晉江偏僻地方的摩尼草庵,文獻中也僅有敦煌莫高窟中發現的殘經等。

李林洲說,福州在宋元時期是摩尼教重點流行的確地區之一,四川嘉定《赤城地》卷37中元末知府李謙《戒事摩詩》載:「明(寧波)、台(州)、溫(州)、福(州)、泉(州)皆盛行摩尼。」同時,福州還是摩尼教與道教相融合過程中的重要地點。但在明朝禁教毀宮浩劫後,福州的摩尼教宮廟,文獻基本灰飛煙滅了。

明教遺址如何保留下來?

在明朝的高壓政策下,福州這座明教廟宇為何能保以倖存下來?

李林洲說,當時,在朝庭的高壓下,信徒們表面上改奉道教,奉祀臨水夫人等道教神祗,但暗地裡保護摩尼教(明教),仍供奉明教文佛,保存摩尼教文物,這從廟裡現在所供奉的神祗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反是映了當時人們的智慧。

另有專家認為,福建當時是中央政權的邊緣地區,這或許又是其能得以保存的另一原因。

李林洲分析,福壽宮內迄今仍保存著部分足以證明其摩尼教宮廟遺址身份的殿宇構架,文物及獨特的宗教風俗。但由於當地村民信徒宗教學識所限,他們並不知道明教即歷史上著名的摩尼教,也不知道摩尼教遺址、文物的珍貴价值,因此明教文佛祖殿為摩尼教重要遺址的事實一直不為世人所知。只到近幾年,專家在開展宗教文物普查時,才發現其作為摩尼教重要遺址的文物保證價格值,於是開展了深入考察研究。

根據福壽宮管委會提供的明教文佛祖殿歷史上曾分爐到一些地方的線索,最近李林洲等專家在閩侯縣上街鎮石砂村尋找到分爐的一處民間信仰宮廟,廟裡同樣供奉著度師真人、明教文佛,當地信徒明確告知,該廟為其祖先約200年前在福州經商時作為浦西明教文佛祖殿信徒,而從祖殿分爐來的,他們從祖輩世代相傳里還知曉浦西當地信徒為蕭姓世居村民。這意味明教文佛祖殿的「祖殿」之稱並非虛構,印證了福壽宮作為福州地區摩尼教遺址的祖殿地位和悠久歷史。

相關歷史背景:

摩尼教又名明教、末尼教、明尊教,為波斯(今伊朗)人摩尼在公元3世紀創立,7世紀末傳入我國。主要教義為「崇尚光明,反對黑暗」,崇拜日月,提倡素食,倡導平等互助。由於摩尼教追求平等,反對黑暗統治,其信仰者多為下層民眾,成為人民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武器,屢屢被農民起義者用來發動和組織群眾起來鬥爭。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北宋末年南方的方臘起義,在元末的紅巾軍起義中這一教義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明代走向衰亡。 (本文來源:海峽都市報 )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海峽都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1030/6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