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景德鎮完了」來自景德鎮的震撼性報導!

中國經濟時報:“審視景德鎮”系列調查

    景德鎮隱憂

    ■“審視景德鎮”系列調查之一■本報記者 江宜航

    近年來,江西景德鎮陶瓷產業面臨著產業發展規劃欠缺,引進外來淘汰產業,如何科學規範集約化用地等問題。

    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千百年來,正是因為堅持實施輪栽輪伐的可持續發展生產方式,景德鎮才千年窯火不斷。

    而今天,景德鎮陶瓷產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趕赴景德鎮調查,推出這組系列報導。   

    “景德鎮完了。”在談到景德鎮陶瓷產業現狀時,原景德鎮原料總廠退休工人胡嗣東對記者說。

    胡嗣東一直在關注景德鎮陶瓷原料消耗情況。今年以來,大量廣東建築陶瓷企業設籍景德鎮,這些企業的集聚會不會破壞景德鎮的生態環境,並帶來工業污染?會不會耗盡景德鎮上好的陶瓷原料,給景德鎮陶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埋下隱患?

    事實上,有此擔憂的遠不止老胡一人。景德鎮安娜陶瓷飾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安娜告訴記者:“景德鎮目前的市場秩序、創業環境等太需要有人來說實話了。”景德鎮法藍瓷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祺龍說,景德鎮給外界的形象太模糊了。現在,景德鎮人對於現狀感到失望與痛心。

    南陶北上

     今年以來,廣東佛山建陶企業紛紛外遷。在這場戰略性遷移和擴張變局中,相繼有“樂華”、“金意陶”、“歐瑞特”等佛山建陶企業設籍江西景德鎮,總投資高達 32億元。在日前舉辦的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期間,又有一家廣東建陶企業──佛山特地陶瓷有限公司計劃投資12億元在三龍鄉打造一個占地1000多畝的建 築衛生陶瓷生產基地。

    “南陶北上,景德鎮成了最大的贏家。”景德鎮市副市長黃康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傳統的景德鎮工藝美術陳設瓷,很難做大總量,廣東建築衛生陶瓷的加盟,將對景德鎮的陶瓷產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據黃康明介紹,目前,景德鎮陶瓷產業總量偏小。今年1-8月,全市陶瓷工業總產值僅27.07億元,總量與國內其他產瓷區相比很小。而建築陶瓷、衛生陶瓷 更是景德鎮的“短腿”。作為舉世聞名的瓷都,景德鎮有必要發展能迅速做大產業規模的建築、衛生陶瓷產業。這些項目建成投產後,將為景德鎮新增陶瓷銷售產值 48億元,出口創匯1.2億美元,推動景德鎮陶瓷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胡嗣東為了解廣東陶瓷企業北上的原因,特意前往佛山考察陶瓷業情況。結果不出所料:佛山建築陶瓷業的外遷,是因為這些企業把當地的資源用完了,環境破壞了,當地政府限制他們發展。

     他告訴記者,陶瓷產業是典型的資源消耗型產業和污染產業。經過多年發展,佛山及周邊地區的陶瓷原料已基本消耗殆盡。佛山現有陶瓷生產線1000余條,約占 廣東省的90%和全國的40%左右。雖然陶瓷產業對佛山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但佛山也為此付出資源、能源、環境的代價。2006年,佛山陶瓷行業消 耗原材料3680萬□,消耗電能80億千瓦、原油480萬□,產生煙塵粉塵281萬□。陶瓷行業排放二氧化硫1.89萬□,占全市排放總量的13%,居各 行業首位。

    正是在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壓力下,今年初,佛山提出要“趕走污染,做強陶都”,建立陶瓷總部經濟,對陶瓷企業實行限批。也正是因為在當地的發展受到限制,佛山陶瓷企業才被迫外遷。

    景德鎮迷茫

    ■“審視景德鎮”系列調查之二■本報記者 江宜航

    婁文杰是帶著失望與惋惜離開景德鎮的。原計劃和朋友在景德鎮玩三天,卻只看了一天不到就索然無味了。更讓他不能接受的是,千挑萬選的餐具,當地朋友居然告訴他不是景德鎮生產的,而是河北唐山生產的。

    大概到過景德鎮的人,都會有這樣的迷茫:現實中的景德鎮與心目中的景德鎮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落差?

    在原景德鎮奧林國禮瓷軒任經理的胡嗣東看來,遊客到景德鎮來,不就是來看景德鎮的陶瓷和文化嗎?但景德鎮滿大街都是打著景德鎮名號的外地生產的陶瓷。沒有遊客想買的陶瓷,留不住遊客,景德鎮的特色在哪裡?

    景德鎮在消失?

    青花玲瓏瓷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婁文杰本來想買幾套正宗的景德鎮青花玲瓏餐具回去送人和自家用,但找遍了幾大陶瓷市場都沒有找到。最後,他看中了一種骨質瓷,店主告訴他,這是目前景德鎮最好的餐具。而玲瓏瓷早就過時了,也不生產了。

     “目前還是有生產,但青花玲瓏瓷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在光明瓷廠內一門市部,該廠原職工余師傅告訴記者,現在只有他們幾個小作坊在生產青花玲瓏產品,主 要供出口,在國內很少銷售。由於青花玲瓏瓷是破壞性生產,全世界現在只有原光明瓷廠的一部分下崗職工在景德鎮生產。隨著這批工人年齡的不斷增大,青花玲瓏 瓷生產技藝面臨斷檔,陷入後繼無人的困境。

    “不但是青花玲瓏,粉彩、青花鬥彩、顏色釉以及拉坯等景德鎮傳統優勢制瓷工藝,也都走到消失的邊緣。”老藝人譚如成說,這些傳統制瓷技藝的延續沒有引起政府的重視。

     對此,曾多次到國外表演並獲獎的景德鎮拉坯高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鄧少平深有感觸:他在陶瓷拉坯造型上獲得較大的成就,但至今仍是一個普通職工。經他拉 坯造型的瓷器,獲獎的或沒有獲獎的作品中都沒有他的名字。而所里很多比他晚來的同事,因為從事的是繪畫、雕塑等工作,不少都成為大師了。

    如今,拉坯的老鄧也畫瓷器了。而事實上,手工拉坯在景德鎮已越來越少。

     不但傳統技藝在景德鎮慢慢消失,一些歷史文化遺存也遭到破壞。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長陳雨前博士說,瀰漫在這座老城的老街里弄、坯 房窯房、民居會館、瓷行柴行白土行、水陸碼頭……以及在生產實踐中因襲成風的瓷業習俗,正在遭到城市建設的破壞。正在建設的昌江沿江廣場,歷史上曾經是景 德鎮陶瓷交易、外運的最重要場所,也是最能體現景德鎮瓷業習俗的地方,而現在取而代之的是沒有任何特色的鋼筋水泥。

    新格局在形成?

    如今的景德鎮到底是什麼樣子,很多人感覺一片茫然。各地到處打著“景德鎮名人名瓷”橫幅擺地攤巡展。“這根本不是景德鎮的真實現狀。”景德鎮市副市長黃康明說,展銷對景德鎮的傷害很大,政府也很著急,但沒有好的手段加以限制。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景德鎮陶瓷館館長寧勤征告訴記者,隨著社會的轉型,景德鎮出現了一些問題,造成外界看不到真實的景德鎮。但如果就此認為,當代景德鎮陶瓷藝術還不如以前,那就大錯特錯了。

    景德鎮為什麼不以真面貌示人呢?黃康明表示,隨便外人去評說,景德鎮政府的態度是不爭論。

    在景德鎮高等專科學校程雲教授看來,之所以外人看不到真實的景德鎮,是因為景德鎮陶瓷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一個電話,一封郵件就完成了交易。而景德鎮的高檔藝術陶瓷,是不需要進入市場的。

    景德鎮陶瓷研究所副所長黃水泉認為,實際上,如今的景德鎮已經進入全新的階段,各種現代陶藝、綜合裝飾、顏色釉等工藝都達到了較高水平,藝術家的創作個性得到了張揚。這種個性與多元的狀態正是現代社會的藝術特徵。可是,社會對此知之甚少。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王能憲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景德鎮正處在艱難的調整過程中,新的格局正在形成。目前的景德鎮,是換了一種方式在發展,景德鎮的優勢還在。

    優勢在哪裡?

    景德鎮曾經是江西乃至中國的名片。景德鎮在晉時稱“新平”鎮,在唐時稱“昌南”鎮,即CHINA的譯音,而CHINA在英文中既是“瓷器”之意,也是“中國”之意。

     國家觀光局曾這樣評價景德鎮: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已經出土的和仍然埋藏著的極其豐富的古代瓷器製品,更難得的是仍然遺存著古代特大規 模、相當完整複雜的瓷業體系。這一龐大的瓷業體系是由原料產地、交通道路、水運碼頭、作坊窯場、商埠民居、城池衙宇、技術民俗等構成的,堪稱人類與自然完 美結合的典範。保存至今的古代瓷業遺蹟以及以此為基礎形成的豐富的文化遺產在中國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然而,這個優勢資源在景德鎮並沒有得到重視,也沒有發揮出多大的經濟效益。惟一的陶瓷歷史文化博覽區──鎮窯也是早些年從市區搬遷而來,至今還沒有進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之列。

     景德鎮陶瓷學院客座教授、深圳新徽商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光武認為,景德鎮陶瓷的優勢與特色是歷史文化資源、藝術創作能力、工匠純手工製作。而目 前政府很迷茫,正在試圖進行大規模流水線的製造,這不論從景德鎮陶瓷的傳統,景德鎮地理位置、交通運輸條件,還是經濟實力,都是在“揚短避長”,用自己的 劣勢去拼他人的優勢。極有可能導致景德鎮的歷史文化、地域特色徹底毀滅。除了建築陶瓷,景德鎮仍有很大機會成為工藝美術陶瓷、日用陶瓷兩個領域的霸主。

    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景德鎮陶瓷研究所所長、景德鎮學研究中心陳雨前博士也認為,陶瓷是景德鎮立市之本,興市之源。景德鎮應圍繞陶瓷來做文章,把景德鎮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物質遺存和非物質遺存挖掘並展示出來。

    引發爭議

     對於佛山建陶企業的設籍,景德鎮政府官員寄予厚望,而景德鎮市民及陶瓷從業人員卻並不看好。經營陶瓷原料的項先生說:“景德鎮的陶瓷生產原料──高嶺土的 開採量已經很有限,按照目前的用量,最多只能維持50年。如果這些建陶企業生產線全部開工的話,也許用不了5年。”

    除了擔心原料枯竭外,更多人擔心工業化生產對景德鎮傳統文化的衝擊。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原景德鎮雕塑瓷廠廠長劉遠長說,引進建陶企業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克制,絕不能貪多。要有規劃地發展這些產業,讓這些產業帶領景德鎮的傳統陶瓷產業向前發展,而不要讓“狼”(佛山建陶)傷害到沉睡的“羔羊”(景德鎮傳統陶瓷產業)。

     市民李潤政告訴記者,景德鎮之所以能夠千年窯火不斷,是因為祖先立下規矩,燒瓷器用的窯柴,只能是沿昌江兩岸周邊山上輪栽輪伐的松樹,20年一個輪迴,伐 了種,種了伐。正是這種可持續發展模式,景德鎮燒柴不曾荒過半畝山,也沒有毀壞過一片林。開採瓷土礦,也未毀一畝田。而現在政府這種飲鴆止渴式的發展方式 實在是令人擔憂。

    景德鎮陶瓷學院院長助理、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長陳雨前博士認為,景德鎮陶瓷產業的發展,一定要延續陶瓷文化和技術的創新和創意,以科技為後盾,以人文藝術為訴求,以創意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結合生產、營銷、創造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在景德鎮陶瓷學院任客座教授的汪光武看來,歷史上,景德鎮陶瓷能夠聞名遐邇是因為其精良的品質、高雅的藝術品位。如果景德鎮放棄自己具有特色與優勢的藝 術、日用陶瓷產品,盲目去發展並不擅長的瓷磚、馬桶等產品,那等於“拿著金飯碗要飯”。景德鎮政府領導一定要有“我輩栽樹,後輩乘涼”的心理準備理念與境 界,不能急於求成,過分追求短期的規模、GDP和政績。景德鎮的歷史人文資源與品牌一旦遭到破壞,要想再復興,機會就渺茫了。景德鎮政府目前最需要做的是 儘快制訂一個科學的發展規劃。

    記者曾向景德鎮瓷局及政府多個部門問及陶瓷產業情況,均被告知沒有發展規劃。對於陶瓷原料的儲量,也只是說取之不盡。到底有多少,還能用多少年,沒有人說得清楚。

    沒有科學的規劃,則意味著政策的隨意性。這就像一個人,處在十字路口時,首先要考慮清楚的,應該是前進的方向,否則,一個錯誤的轉身,結果將會是南轅北轍。但願景德鎮這個轉身,不要斷送其陶瓷產業。
景德鎮傷痛

    ■“審視景德鎮”系列調查之三■本報記者 江宜航

    發展之痛

    “那條與206國道並行的生態路,我們到現在也不理解它的功能。”在景德鎮採訪期間,不少受訪對象都提到了這條生態路。這條近10公里長的道路與206國道並行,最寬處相隔不過數十米距離,據說其耗資近2個億。

    206國道車流量本來就不多,政府為什麼還要修這條路?

    市民胡先生告訴記者,這條生態路修得莫明其妙,浪費了景德鎮本就不寬裕的財力。而且??目前景德鎮大力引進來的廣東陶瓷企業,土地利用也不規範。

    據知情人士介紹,以新近引進的佛山特地陶瓷為例,征地協議上徵用的土地是1200畝,但在此協議外,另外還附有一份協議。根據該附加協議,景德鎮政府在特地工廠周圍2平方公里範圍內,不得批准建設相類似的工業企業。

    “不得建設相類似的企業,事實上意味著周圍2平方公里都得為特地空著。”這位知情人士接著解釋說,由於特地公司設籍在景德鎮陶瓷產業園區,而根據規劃,其它項目是不能安排進這個園區的。也就是說,特地周圍不可能安排其它工廠。

    佛山特地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馮紅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提及這個附加協議。他說,這主要是考慮到環境容量。

    他告訴記者,在佛山,正是因為陶瓷企業過於集中,造成了環境容量問題,佛山才限制陶瓷產業發展。

    “目前,景德鎮的環境容量沒有問題,土地也不成問題。”但他還是有些擔心:“佛山陶瓷企業在景德鎮圈地的面積都很大,這就涉及到一個投資強度問題。一旦國家追究起來,吃虧的肯定還是企業。”

    幾年前,景德鎮政府的官員曾表示,景德鎮復興的希望,是瓷都成千上萬畝尚未開發的土地,它們才是更現實的資金來源。在一個非正式場合,景德鎮政府一位領導也告訴記者,“用土地換發展,這是景德鎮目前更為現實的選擇。”

    改制之痛

    “完全是為了改制而改制,說改就改了。”在光明瓷廠,談到那場改制,該廠原供銷科的余先生眼中一片濕潤,惋惜與留戀之情溢於言表。他告訴記者,當時,他去湖北出了一趟差,短短几天時間,回來後,廠子就沒有了。

    原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職工朱先生告訴記者,光明瓷廠是1997年11月15日改制的。改制時,工廠效益很好,不但銀行有存款,公司讓光明瓷廠來結算購瓷款,廠子也不著急來拿。

     不僅是光明,十大瓷廠之一的紅光瓷廠當時也很紅火。紅光瓷廠原職工施柏堅告訴記者,改制前,生產線全都是當時國內最先進的,作業線上的掛坯等工序都是使用 機械手作業。“這些設備,就是放在現在,也不落伍。”他說,“因為改制,這些設備用氧氣切割當廢品處理了。而現在,景德鎮陶瓷企業的這些生產流程,全都是 人工操作。”

    當時,除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在資源循環利用方面,景德鎮十大瓷廠也是走在前列。同是紅光瓷廠的程先生告訴記者,在上世紀90年代初,紅光瓷廠就開始利用燒窯的餘熱,用以烘坯,而目前,用的是煤餅。

    對此,景德鎮市副市長黃康明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十大瓷廠至今還在,是化整為零經營。

    他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景德鎮國有陶瓷企業有些不適應,矛盾重重,包袱過重。政府為了快速解決這個問題,採用了比較簡單的劃小核算單位,化整為零經營的改制方式。

    作為事件的親歷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時任景德鎮雕塑瓷廠廠長的劉遠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當時,包括十大瓷廠在內的32家國有陶瓷企業,由於體制、機制等原因,大多都是人員太多、包袱太重。”

    “改革是必然的。當時雕塑瓷廠有1000多名職工,真正在生產一線的只有400人左右。在當時的體制下,想要從二線調一個人充實到生產一線是非常困難的。”劉遠長說。

    而事實上,由於體制、機制等原因,雕塑瓷廠直到現在還沒有改徹底,因為產權還沒有明晰。

    在劉遠長看來,景德鎮改制貽誤了時機。

    營商之痛

    晚上8點多了,洪女士還在店裡等客戶來取花瓶。店裡沒有水,也沒有電。

    她告訴記者,從紅光瓷廠下崗後,在家等了幾年,便跟著同事在東風瓷廠馬路市場、老廠等市場賣起了瓷器。2001年,她把店從老廠搬到了占地面積6.88萬平方米的景德鎮陶瓷批發大市場。

    2002年,市場擴建時,向經營戶集資,她也投入了數千元,與市場簽訂了為期20年的店鋪租賃合同,租下了一間店面。生意好時,她一天能掙300-400元錢,日子過得很紅火。

    然而好景不長,一年多後,由於香江集團在景德鎮開發建設中國陶瓷城項目,她原本平靜與殷實的生活被徹底打破。

    她告訴記者,2004年初,由景德鎮市高新區管委會、工商局、警局、江西省陶瓷進出口公司等10家單位聯合下發的《關於曙光路陶瓷批發大市場關市拆遷的通告》貼到了市場大門口。並在《通告》的最後限期,對市場東邊屬於陶瓷進出口公司的店面,實施了強制拆除。

     此後,洪女士交了10000元錢到陶瓷城租了間店,由於生意不好,三個月後,她又搬出了陶瓷城。近幾年,她先後到了國貿市場、新都民營陶瓷園等幾乎所有新 開的陶瓷市場,最後還是回到了這個不供水、電,也不給辦工商、稅務登記證的陶瓷批發大市場。因為,在這裡,她還能做到一些生意。

    前幾年,由於生意紅火,一些開發商開始參與陶瓷市場建設,先後建設了國貿、華陽、中國瓷園、中國陶瓷城、新都民營陶瓷園等多個陶瓷市場。

    開發商一個接著一個建設陶瓷市場,政府也一個接著一個整治陶瓷市場。而如今,幾大陶瓷市場沒有一個興旺,陶瓷經銷戶慘澹經營,陶瓷價格一路下滑,管理混亂、競爭無序。

    洪女士告訴記者,幾年折騰下來,她家的積蓄全部用光了,房子也變賣了,現在連保障最基本的生活也很困難。

    景德鎮難題

    ■“審視景德鎮”系列調查之四■本報記者 江宜航

    “景德鎮的問題,主要是市場秩序與創業環境的問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原景德鎮雕塑瓷廠廠長劉遠長告訴記者,由於仿冒侵權、職能部門不作為等問題,一部分先富起來的群體,不願、也不敢做大產業規模,制約了景德鎮的發展。

    智慧財產權保護難題

    “現在展出的這些作品是以前生產的,最新的作品在公司展廳,歡迎各位前往參觀。”在第四屆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上,景德鎮法蘭瓷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立恆告訴記者,仿冒已經成為制約法蘭瓷進一步發展的最大因素。

    該公司總經理林祺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儘管公司設計出來的產品都向國家申請了單一產品專利,但仿冒者會對產品作一些微小的更改,這就涉及到一個認定問題,而政府在智慧財產權保護與打擊方面力度有限,導致了仿冒之風在景德鎮愈演愈烈,公司為此傷透了腦筋。

    “沒有新品,根本就不會有訂單,參展還有什麼意義?”在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一號展館,景德鎮安娜陶瓷飾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安娜告訴記者,“要不是政府多次做工作,公司根本就不會參展。”

    劉安娜告訴記者,當初公司投入大量資金引進義大利公司設計開發的產品,投放市場後遭到瘋狂仿冒,給公司造成了巨大損失。起訴到景德鎮法院,至今還沒有結果。

    對此,劉遠長深有體會,他創作的雕塑名作《哈哈羅漢》,曾經被大量仿製,價格低至每件20-30元,為數不多的真品被徹底淹沒。他告訴記者,充斥市場的低劣仿冒品,在損害“瓷都”聲譽的同時,也使陶瓷藝人的創作激情消磨在一種對侵權擔憂的陰影中。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說,一個藝術家可能耗費畢生的精力才能達到較高的創作境界,而仿冒行為對藝術家聲譽的損害根本不是金錢所能衡量,政府應該在這方面有更大的作為。

     “瓷博會前途渺茫,已經成了‘雞肋’。”景德鎮陶瓷商會副秘書長、景德鎮古窯芳氣瀾軒掌柜伍模科說,瓷博會給景德鎮陶瓷產業帶來的幫助十分有限。在瓷博會 上,不但接不到訂單,展出的新品還有被人仿冒的風險。因此,景德鎮本地陶瓷企業都不太看好瓷博會,也很少有企業去參加。

    對此,景德鎮市副市長黃康明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目前,景德鎮正處在產業調整階段,存在一些問題在所難免。

    職能部門缺位難題

    多年專營景德鎮陶瓷的張柏林說,由於景德鎮工商部門的不作為,他從2003年開始不再經營陶瓷了。

    2002 年底,在寧波經營景德鎮陶瓷的老張接了一個單子,為一個企業生產一批茶杯。到景德鎮後,為民瓷廠銷售科(事實上是個人承包)同他簽訂了供貨合同,並預收了 50%的訂金,約定一個月後交貨。但一個月後,老張到景德鎮提貨時,對方告訴他,價格太低,一個都沒有生產。並給他兩個選擇:一是加錢;二是走人,訂金不 退。

    隨後,老張找到景德鎮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商廣科科長沒有等他把話說完,就拿起電話,用景德鎮本地話告訴對方,有人投訴他了,讓他晚上擺一桌。隨後,將老張轟出了門。

    老張的遭遇在景德鎮不是個案。在光明瓷廠經營陶瓷的余先生告訴記者,以前,到稅務部門開一張發票,他至少要跑數十趟,請無數次客,而且,最快也要半個月。如今,他的發票都是到南昌去開,雖然遠隔幾百公里,但比在景德鎮開方便多了。

     對此,記者也深有體會。為了了解景德鎮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的情況,記者來到景德鎮市中級人民法院,在驗證過記者的證件後,該院辦公室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負 責人派人將記者領到智慧財產權審判庭洪珂珉庭長處。洪珂珉告訴記者,根據法院規定,接受上級媒體採訪需要經過法院研究室的批准,並藉口有重要接待任務離開了 辦公室。

    隨後,記者找到了研究室的張春紅主任,她在仔細查驗過記者的身份,並看了採訪提綱後,離開了辦公室。約半小時後,她讓 記者去找政治處。而政治處又讓記者找張春紅,如此反覆,糾纏了近兩個小時。最後,張說要請示領導,讓記者等她電話。但直到記者發稿時,景德鎮中院也沒有給 予記者只語片言的回覆。

    政策瓶頸難題

    “2002年徵用的土地,我們到現在還沒有拿到征地款。”景德鎮市昌江區三河村村民胡建國告訴記者,為了建設中國陶瓷城,村裡的基本農田和部分山坡地都被政府徵用了,但大部分征地款,村民們到現在還沒有拿到。

    據三河村委會副書記胡國清介紹,(中國陶瓷城項目用地)由於政策方面的原因,有一部分土地是徵用,還有一部分屬於租用,但不管是租用還是徵用,租金和征地補償款到目前都沒有完全到位。為此,失去土地的村民曾多次圍堵陶瓷城的大門。

    對此,景德鎮香江商貿有限公司(中國陶瓷城業主)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早就把征地款交給了景德鎮市高科技開發區,是高新區拖欠了村民們的征地款,中國陶瓷城也是受害者。

    景德鎮市國土資源局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由於遇到了政策上的瓶頸,中國陶瓷城的《土地使用證》,現在還扣壓在國土部門。

     一位在中國陶瓷城購買了商鋪的程先生告訴記者,陶瓷城開盤時,景德鎮市政府多個部門曾出台了一個文件,說中國陶瓷城是景德鎮惟一的陶瓷市場,其他的市場都 要關閉。正是衝著這個惟一,像程先生這樣的數百名業主才在陶瓷城購買了商鋪。然而,幾乎與此同時,國貿、中國瓷園、新都民營陶瓷園等多個陶瓷城相繼開工。 此後,同程先生這樣在陶瓷市場購買了商鋪的100多個業主要求退房,官司打到法院,但至今沒有結果。

    程先生說,他實在不明白,沒有土地證,中國陶瓷城為什麼就能暢通無阻地售房?

    景德鎮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問題?誰又能拯救景德鎮?一位長期關注景德鎮發展的學者說,政府的因素至關重要。 (本報記者徐谷明對此文亦有貢獻)

    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中國經濟時報   文/江宜航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1208/66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