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一中各表」突然變成不是問題的問題

 

馬英九稱「一個中國不是問題」

  台灣大選投票後的次日,馬英九就在台北舉行國際記者會,公開承諾任內不會討論台獨問題,不會支持台獨,也反對兩岸動武。

  對於「一個中國」,馬英九說,「我國行憲以來就是一中憲法,一個中國對我國來說不是問題,但『一中』對兩岸來說具有不同內涵,彼此又互不統治」,「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問題,而是兩方主張有衝突。」

  馬英九指出,因為雙方各有憲法,都卡住不能動,後來才發展出互相不否認對方表述的作法,營造空間,這樣就可以交流,未來他不擔心「一中」問題變成兩岸障礙。他還說,兩岸都希望成為和平締造者,但問題是在什麼地方討論及如何討論。他希望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化解衝突的可能性。

  秦剛調整「一個中國」表述

  馬英九的這番講話,顯然為恢復兩岸對話創造了良好氣氛。3月25日,在北京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秦剛調整了「一個中國」表述,他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

  秦剛的這一表述,不同於以前的「三段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過去只在兩岸關係領域使用,在國際場合如外交部記者會中極少作出類似陳述。

  中美元首通話,首次提到「一中各表」

  3月26日晚,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約同美國總統布希通電話,中美兩國元首首次談論「九二共識」一語。據新華社報導,胡錦濤表示,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談判是我們的一貫立場。我們期待兩岸共同努力、創造條件,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這樣,兩岸關於「一個中國」的表述問題,歷經16年的爭議,終於曙光初現。據白宮的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轉述,胡錦濤提到「九二共識」,即雙方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也同意彼此對「一個中國」有不同的定義。(請對比:3樓和5樓的中英文報導。)

  兩岸關係的願景是什麼

  長期以來,北京一直呼籲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岸對話乃至重啟談判,但被民進黨政府批評為預設前提,遲遲不給予正面響應。在兩岸關係上,台北實際上處於消極應戰的守勢。

  這次選戰中,馬英九提出「不統、不獨、不武」,可以說反映了台灣的主流民意。如今,馬英九以當選人身份確認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希望兩岸簽署和平協議,這種善意姿態得到了廣大選民(58%)的背書。

  於是乎,對岸又把球踢回來了!北京如何接招?「一中各表」何時登堂入室?兩岸能否達成和平協議,讓兩岸關係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這些都有待後續觀察。

************************************************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調整「一個中國」表述

3月25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舉行例行記者會。以下引文來自外交部網站。


  問:台灣「選舉」當選人馬英九表示將在就職前赴美國訪問,中共政府對此有何評論?

  答: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建立和發展關係的政治基礎,我們將繼續按照這一原則與各國和國際組織發展關係,進行交往和合作,並採取各種措施,為台灣同胞在經貿、衛生、文化等領域開展對外活動提供方便,保護他們在海外的合法權益。

問:台灣大選之前,台灣所謂「邦交國」已減少到23個。奉行「活路外交」的馬英九上台之後,你認為這種趨勢會不會延續下去?

  答: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我們是本著一個中國的原則來處理有關問題的。


  問:你剛才說到一個中國原則,你是否確認一個中國原則的表述?因為馬英九提到他會接受「一中各表」。

  答: 對於這樣一個涉及兩岸關係非常嚴肅和重要的問題,請你詢問國務院台辦。


據《中國時報》分析,北京方面自國台辦每月舉行兩次例行記者會,並設立發言人制度之後,外交部就很少談論台灣問題,即使有,也多強調「一個中國」三段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至於對台宣傳,為了要讓台灣感受到「對等」,三段論則改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用「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來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是前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2000年首先提出的,但大陸只在兩岸關係領域使用,在國際場合如外交部國際記者會中極少作出類似陳述。

  當年錢其琛提出「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說法時,曾經引起熱議,多數認為大陸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上做出退讓,使兩岸取得「對等」的地位。

  也有意見認為,大陸這種退讓的幅度極小,因為「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也可以從「地理」來理解,只是一種客觀的陳述方式,不一定有「對等」的意味。另一方面,這種論述只在兩岸關係上使用,一到國際場合就又回到「一個中國」三段論。

******************************************************

馬英九談「一中各表」與兩岸政府交流


馬英九23日早上在台北舉行國際記者會。馬英九承諾任內不會討論台獨問題,亦不會支持台獨,也反對兩岸動武。他並預計自己可以連任下屆總統,若給他8年時間,可為台灣開創百年和平盛世。

  對於一中問題,馬英九支持兩岸早前達成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他認為一中原則無問題,只是兩岸對這原則有不同詮釋,希望北京領導人明白這點。

  他指,兩岸都希望成為和平締造者,但問題是在甚麼地方討論及如何討論。他望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化解衝突的可能性。而國共兩黨交流的方式,日後將轉為傾向兩岸政府交流。

  馬英九直言,大陸仍在沿海部署飛彈瞄準台灣,對台灣安全構成威脅,但在經濟方面卻提供機會。目前,有10萬台商在大陸投資,為台灣製造很多就業機會,一旦台灣不與大陸貿易,台灣每年會遭受6000元的經濟損失。新政府未來會著重創造自由及便利的兩岸營商環境,同時會擴大內需及改善就業。

  馬英九重申,短時間內無計劃訪問大陸,因為目前的首要任務,是改善眼前兩岸關係的問題,及兩岸直航和大陸遊客到台灣等事情,他認為這些都較官式訪問來得更重要。

  在談及香港時,馬英九表示,自己在香港出生,曾三次到港,雖然2005年時曾被特區政府拒絕入境,令他感覺不開心,但他仍然很喜歡香港,只是暫未知是否有機會再次訪港。他認為,香港回歸後,台灣與香港的關係仍然至為重要,他很重視台灣與香港的關係,未來會加強台灣與香港的經貿及文化關係。

  馬英九又指,台灣並非香港或西藏,不可將西藏及台灣相提並論。他謂,暫無意邀請流亡海外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訪台,但補充達賴曾訪問台灣,他亦見與達賴見面,若他上任後達賴欲再訪台,他會十分高興。

  至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馬英九稱會致力改善,但也知道這樣做有很大困難。他認為,台灣任何重返聯合國的計劃都要謹慎進行,否則會帶來問題。

  他表示,台灣返回聯合國意向明確,公投的目的正是要向聯合國反映台灣民眾的意向,但由於公投未獲通過,三年內都不會再就有關議題進行公投。而雖然台灣希望成為世衛組織成員,但日本、美國及歐盟等只支持台灣成為觀察員,台灣暫時只得跟隨主流意見。

  馬英九知道美國總統喬治布希祝賀他當選,但未知有否機會和布希會面,若有機會他會感到很高興。

  馬英九又否認他反日,指批評他反日是本世紀最大誤會,他強調歷史的傷痛不能忘記,但可暫時拋開,雙方應向前看。他希望與日本保持友好關係,會促進和日本的經貿關係,維護和平。他亦會繼續協助非洲友邦國家,同時讚揚新加坡廉潔。

  另外,提及大陸贈送台灣的大熊貓時,馬英九表示,台北動物園準備接受大熊貓。

  記者會保全規格大幅提高,除有大批軍裝及便衣警員外,會場入口設置檢查站,入場的傳媒除要檢查器材外,亦需通過金屬探測器。

  馬英九在記者會前,於早上8時許離開位於台北的寓所,馬英九一直面露笑容,與群眾揮手及道謝。他沒有像平日一樣外出跑步,而是穿上畢挺西裝,前往祭拜父親馬鶴凌。馬鶴凌的遺願是希望兒子當選總統,馬英九此行是要告知父親,他已當選總統。

  另外,台灣市面氣氛大致平靜,暫時未有人因為不滿選舉結果而抗議。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總統當選人馬英九昨天對國際媒體談兩岸關係,馬英九呼籲,兩岸回到「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原則下,可擱置主權爭議;雙方就經濟與和平展開談判,已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何時、如何進行」的問題;他說,談和平協議沒有時間表,談判前會要求對岸撤除瞄準台灣的飛彈。

  馬英九會後接受媒體訪問強調,現階段不會派特使到大陸。他說,民進黨執政八年,海基會、海協會因政治因素,幾乎沒有運作,他上任後會把「政治上的紛擾排除」,讓兩會繼續運作。過去兩岸通過談判白手套「握過很多次手」,「很多比較敏感的問題,不必經過高層,他們就可以處理。」但未來兩岸無論簽訂什麼文檔,一定要經立法院通過。

  馬英九也語氣強硬地表示,和平協議是很重要的一環,未來兩岸坐上談判桌時,「我們要確保我們不是在協商台灣的未來,而是如何終止敵對狀態。」他強調,台灣才剛選出總統,和香港、西藏絕對不一樣,北京領導人要銘記在心(keep in mind)。

  馬英九上午舉行國際媒體記者會,兩岸議題是關注焦點,馬英九表示,中國對台灣是威脅、也是機會,台灣應該將威脅降到最低,把機會提到最高,他會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對岸,上任後與對岸協商的重點,是經貿正常化、和平協議與討論台灣國際空間。

  對於「一個中國」,外國記者要馬用「一個字」回答接不接受,但馬英九繞過。他說,我國行憲來就是一中憲法,一個中國對我國來說不是問題,但一中對兩岸來說具有不同內涵,彼此又互不統治,「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問題,而是兩方主張有衝突。」

  馬英九指出,因為雙方各有憲法,都卡住不能動,後來才發展出互相不否認對方表述的作法,營造空間,這樣就可交流,未來他不擔心一中問題變成兩岸障礙。

***************************************************

【附錄】

鄧小平說:「如果能夠統一,國號也可以改」

關於兩岸統一後可以改國號(不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說法,並不是某些人突發奇想,而是出自鄧小平的一次談話。

  1983年,鄧小平在會見新澤西州立大學楊力宇教授時說:「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如果能夠統一,國號也可以改。可以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兩字刪去嘛。」

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會見楊力宇,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官方沒有公開發表這幾句話,後來也沒有收入《鄧小平文選》,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消息靈通的香港,《明報》等媒體早已將它公諸於眾。

  2001年,江澤民在中南海會見台灣「中國統一聯盟」訪問團時主動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的國號之爭,其實可簡稱為「中國」,雙方不必做無謂的爭執。《中時電子報》等台灣媒體進行了報導。

  隨後,香港《文匯報》發表社評,直接引用了鄧小平關於國號的談話:


  祖國大陸多次明確表示,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什么都可以談。這當然包括兩岸統一之後的國號、國旗、國歌等。而鄧小平早在八三年會見美國華人學者楊力宇時就曾表示,「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如果能夠統一,國號也可以改」。可見,祖國大陸為了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在祖國統一即「一個中國」的核心原則之下,展示出了極大的誠意和包容性與靈活性。正因為如此,在兩岸的交往談判中,祖國大陸並沒有要台灣方面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才進行接觸,而九十年代初以來兩岸進行的協商談判,都是平等的,並沒有什麼中央地方之分,雙方亦無在一個共同的特定的行政機構領導下進行。

***********************************************

一個中國


一個中國即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論述之一,但是台灣海峽兩岸政府卻有不同的政治政策和原則。其內容表述與含義基本相同,從各自憲法的角度看均是相互包含對方。

簡介
1990年代以前,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台灣的中華民國,都反對雙方均為國際承認,要求別的國家選擇一方代表中國並建立外交關係。到了1990年代,台灣由於邦交國逐漸減少,在李登輝總統的任期內,不得不推行「務實外交」政策[1]。

根據這個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其它國家建交時,特別強調對方應支持一個中國政策。但是有的時候,對方國家和北京對一個中國的定義略有不同,但不妨礙整體含義。1971年後,幾乎所有與北京方面建交的國家,在「中國代表權問題」方面,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或「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而在「台灣的主權歸屬問題」方面,對於北京方面宣稱「台灣是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或一省)」的立場,則有「承認」、「認知」、「注意到」、「了解並尊重」,在用詞上給予了不同程度的認識。

2006年3月,在野的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訪問美國時明確表示:「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美國政府隨即向馬英九重申:「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美國在此認定的一個中國是凌駕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的那個大中國,並非特指兩岸之一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論述
國際外交方面:主張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兩岸關係方面:兩岸都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兩岸兩會交往方面:主張「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目前尚未統一,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一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是不可分割的,台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討論。」
一國兩制,是以一個中國原則為前提的一種兩岸統一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直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於一些細節也在進行微調。比如在1990年代及之前,最後一般都會加上一句「不能讓台灣的現狀一直維持下去」;這可以理解成:如果台灣方面不推動兩岸統一,大陸就會採取必要措施;不過,這一點在最近幾乎都被刪除了,有人據此認為說大陸官方認可「維持現狀」也是解決台灣問題的一個方法;但是也有人認為大陸官方一直以和平統一作為解決台灣問題的最終目標,在《反分裂國家法》中也規定了和平統一必要條件完全喪失作為採取非和平手段的原因之一。


中華民國的論述
因為外交語言的關係,外國在台灣設立「貿易辦事處」、中華民國政府在外國設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等組織,來代表各自在對方的利益。


蔣中正、蔣經國主政時期
無論是1951-197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爭的「漢賊不兩立」,或1978年以後所堅持的「三不政策」,主政的國民黨皆是以「一個中國」政策來維護中華民國法統。其表述正如1976年,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說:「我們的原則是,今天只有一個中國,而代表中國的政府,就是中華民國。」兩蔣時期的「一個中國」乃是專指「中國的代表權問題」,並不涉及「台灣的主權歸屬問題」。


李登輝主政時期
主政初期基本承襲蔣經國的內外政策,是「沒有李登輝政策的李登輝時期」。之後因終止「動員戡亂時期」,開始推動「對等地位」為原則的兩岸交流,「一個中國」的內容開始歷經各種變化。在政府層面的描述曾有「一國兩府」(並未正式提出)、「一國兩區」(1990)、「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1991年)、「一個中國指向的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1993)、「一個分治的中國」(1997)、「特殊的國與國關係」(1999)等主張。其內涵可總結如下:

單一排斥性的論述:如1992年,國家統一委員會關於「一個中國涵義」定義,即「一個中國即是中華民國」的說法。
去政治化的論述:如「一個中國指向的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一個中國」為歷史的、文化的、地理的、血緣上的「一個中國」,不是政治上的「一個中國」,「台灣」與「中國大陸」都是如此意義下的中國的一部分。
切割時間序列的論述:「一個中國」是過去式的,也是未來式的,但並非「現在式」。「過去式」的表述,認為「一個中國」是指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現在式」的表述,認為自1949年起兩岸處於暫時的分裂分治狀態,「一個中國」是「一個分治的中國」,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兩岸共識前提下,為兩個互不否認的「對等政治實體」,1997年,將兩岸關係定位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一般簡稱為特殊兩國論或兩國論)。「未來式」的表述,認為「一個中國」是指自由、民主、均富、統一的新中國。
同時涵蓋雙方的論述(整個中國,Whole China):「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不等於「中國」,誰也不能代表全中國。「台灣」並不等於「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整個中國」。「一個中國」同時包括「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1999年,陸委會表示:「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不承認、不否認」[2]


陳水扁執政時期(2000年至今)
民進黨政府一貫強調台灣主體性,認為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一個中國就是中國大陸,而台灣和中國是二個不同的國家。(一邊一國論述)


世界各國的看法
美利堅合眾國:
承認(recognize)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合法政府。
認知(acknowledge)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與中國現實上分離,但反對片面改變兩岸局勢。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美國在此認定的一個中國是凌駕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的那個大中國,並非特指兩岸之一方。


日本:
承認(recognise)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了解並尊重(understand and respect)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一部分。」 但實際上真實的立場是不願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一部分, 也不願動搖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現狀.


馬爾地夫、約旦、葡萄牙、尼日、波札那、幾內亞等六國: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或「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承認(recognise)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一省)。」


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西班牙等八國: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或「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認知(acknowledge)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一省)。」


泰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或「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認知(acknowledge)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義大利、比利時、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十三國: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或「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注意到(take note of)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一省)。


菲律賓: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了解並尊重(understand and respect)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荷蘭: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尊重(respect)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
土耳其、伊朗、愛爾蘭、奧地利、奈及利亞、衣索比亞、賴比瑞亞等三十二國: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合法政府。公報中沒有提及台灣。
孟加拉、德國、利比亞、墨西哥、甘比亞等十國:
只提自某日起建交換使

其他政治人物的言論
2006年3月20日,馬英九和紐約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提問式的座談會。由美國國際關係學者孔傑榮(Jerome Cohen)主持,出席人士包括美國學者、財經界人士及媒體。馬英九說,「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The one China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 [3]

(以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是用於概括台灣海峽兩岸在1992年香港會談中就「一個中國」問題及其內涵進行討論所形成之見解及體認的名詞。其核心內容與精神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與「交流、對話、擱置爭議」。簡單來說,雙方對於一個中國認知為:中國大陸方面,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方面,一個中華民國;但都互相承認對方為政治實體,並願意擱置主權爭議,以進行交流。

該次會談是由台灣方面的「海峽交流基金會」(以下簡稱「海基會」)代表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中國大陸方面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以下簡稱「海協會」)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於1992年10月在香港舉行。會談中,雙方就「一個中國」的論題所提的各項表述方案,均不為對方所接受,稍後「海協會」對於「海基會」所提議之「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是對於一個中國的含義,認知各有不同」以及「兩岸事務性之商談,應與政治性之議題無關」等項精神間接表示承認及尊重;基於此九二香港會談的體諒基礎,兩岸關係才有後續的發展,1993年4月的「辜汪會談」才可能舉行並取得成果。「九二共識」的核心內容,即概括為「各自以口頭表述一個中國」,即「一中各表」[1];而海峽兩岸在此系列會談中,對於「一個中國」的默契及信賴,以及擱置爭議、交流對話是「九二共識」的核心精神。

需要明確的是,在九二會談當時或2000年以前,雙方並沒有使用「九二共識」一詞。「九二共識」這個詞,是2000年4月民進黨在總統大選獲勝後、中國國民黨移交政權前,由當時的陸委會主委蘇起在李登輝總統未事先知情的情況下創造並公布,用以在字面上替代國民黨自1992年至2000年間使用的「一中各表」之內涵。在2000年前,兩岸關於九二會談的政府公文或學術作品中,並不使用「九二共識」來概述九二會談成果。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1993年8月31日發表的《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或1994年7月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表的《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都未出現「九二共識」這個名詞。2001年11月6日,中國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召集人蘇起表示,他提出「九二共識」,意在同時涵括國民黨主張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民進黨的「各自表述」、中共的「一個中國」等不同立場,以模糊性的概念讓各方解釋都有交集,以便兩岸關係解套與發展[2]。2006年2月21日,蘇起再次透過對媒體公開解釋說[3],以「九二共識」取代與包裝「一中各表」,主要是基於中國共產黨不喜歡「各表」,而即將執政的民進黨無法接受「一中」;自創「九二共識」,是為兩岸在「兩國論」後關係解套、民進黨執政後繼續交流溝通而營造雙方均可接受的共同點。「九二共識」的名詞提出後,李登輝當時並未表示不妥,該名詞隨後也得到中國大陸及美國的接納,但未能被民進黨及陳水扁政府接受。民進黨認為九二會談當時的雙方只是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原則,對於兩岸問題沒有達成共識。

 歷史背景

1987年11月2日,在蔣經國的授意下,中華民國政府開放台灣居民赴中國大陸探親,兩岸民眾往來在中斷38年後首先以單向方式逐步恢復。由於兩岸人員、經濟、文化交流復始,中華民國政府原先採取的「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之「三不政策」受到動搖,李登輝總統並思索與大陸關係正常化及確立國與國關係的可能性。1990年10月7日在國民黨大老及國軍老兵的推動下,李登輝邀集朝野各黨及社會各界人士於總統府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研商制訂「國家統一綱領」。1991年1月18日,立法院通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組織條例並於1月28日由總統公布施行。1991年1月30日陸委會正式成立。1991年2月8日,「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在台北成立,並於4月9日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簽訂委託契約,處理有關兩岸談判對話、文書驗證、民眾探親商務旅行往來糾紛調處等涉及公權力之相關業務。同一時間,國家統一綱領於2月23日經國家統一委員會通過,並於3月14日經行政院會通過;憲法增修條文於4月訂定,由李登輝總統於5月1日公布,並同時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

1991年4月28日,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陳長文訪問北京,並於次日與國台辦副主任唐樹備會談。唐樹備提出,「在處理海峽兩岸交往事務中,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也反對『一國兩府』以及其他類似的主張和行為。」唐樹備提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陳長文則提出台灣是中國一部份,大陸也是中國一部份。陳長文也建議在一中之下,加上「對等互惠,相互尊重」;唐樹備表示「相互尊重」沒問題,但「對等互惠」還要研究。

1991年11月3日至11月7日,陳長文再赴北京與唐樹備就兩岸共同防制海上走私及搶劫犯罪的程序性問題舉行商談。唐樹備再次提出希望海基會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作為雙方商談的前提;對此,雙方僅廣泛交流意見,並未達成任何具體成果。此後,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強調,台灣方面對一個中國涵義的理解與大陸方面不同,而表達對一個中國的態度是政策性的問題,與事務性商談無關,海基會在事務性商談中不得談這個問題。但海協會方面認為,兩岸間文書認證的商談已碰觸外交概念,有必要先就兩岸關係定位及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4]

1991年12月16日,中國大陸方面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北京成立,由親近江澤民的前上海市長汪道涵為會長,並受中共中央台辦及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的指導。由此,兩岸政府以「海基會」與「海協會」會談的形式,繼續進行商談與交流。海協會根據國台辦授權,繼續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

1992年3月22日至3月27日,海基會法律服務處處長許惠佑等六人赴北京,並於23日至26日間與海協會李亞飛就「海峽兩岸公證書使用」和「開辦海峽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問題進行第一次工作性商談。海基會方面遵照陸委會的要求,多次表示「沒有受權談一個中國問題」。海基會方面初期曾一度主張,在解決兩岸公證書使用問題中,比照國家間駐外使領館認證的做法來處理大陸公證書在台灣的使用;在解決開辦兩岸掛號函件業務問題中,則援引國家間通郵的做法。3月30日,海協會召開記者招待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就在事務性商談中應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作出大陸立場的闡述。他說,一個中國是客觀事實,而兩岸交往中的事務性問題,包括文書使用、掛號函件查詢等,作為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本不需要特別的協議;但基於兩岸尚未統一的事實,也的確需要採取某些特殊的做法,不過不應同國與國間的作法相混淆,因此有必要明確海峽兩岸交往中的事務性問題是中國人的內部事務,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下,考慮實事求是、合情合理地處理方式。他也說,海協會堅持先談這個問題,只是要雙方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並不要討論「一個中國」的涵義,至於具體表述方式,雙方可協商。海協會方面的立場概括為:海峽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應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協商解決;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協商,並願意聽取海基會和台灣各界的意見。[5]

1992年8月1日,國家統一委員會通過對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全文如下:

一、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
中共當局認為「一個中國」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來統一以後,台灣將成為其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我方則認為「一個中國」應指一九一二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台澎金馬。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
二、民國三十八年(公元一九四九年)起,中國處於暫時分裂之狀態,由兩個政治實體,分治海峽兩岸,乃為客觀之事實,任何謀求統一之主張,不能忽視此一事實之存在。
三、中華民國政府為求民族之發展、國家之富強與人民之福祉,已訂定「國家統一綱領」,積極謀取共識,開展統一步伐;深盼大陸當局,亦能實事求是,以務實的態度捐棄成見,共同合作,為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一個中國而貢獻智慧與力量。
1992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許惠佑與海協會諮詢部副主任周寧,繼續就「公證書使用」及「掛號函件」問題在香港舉行第二次處長級工作性商談,這就是產生後來「九二共識」的香港會談。


香港會談的經過與九二共識
兩會在香港會談時,海協會希望先就「一個中國」的議題,達成協議。海協會提出五項表述方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方案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對兩岸公證文書使用(或其他商談事務)加以妥善解決」。對此,海基會亦提出五項文字表述方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方案是:「鑑於海峽兩岸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在兩岸共同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咸認為必須就文書查證(或其他商談事項)加以妥善解決。」(李銘義,2001年)海協會對此不能接受,海基會隨後又提出三項口頭表述方案,最有代表性的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惟鑑於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為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對於文書查證,應加以妥善解決。」[6] [7]

海協會研究該第八方案,認為該方案表明了海基會謀求統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雖然提出對一個中國涵義的「認知各有不同」,但海協會歷來主張「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因此,可以考慮與海基會以上述各自口頭表述的內容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海協會希望海基會能夠確認這是台灣方面的正式意見。

11月3日,海基會致函海協會,表示已徵得台灣有關方面的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同日,海協會副秘書長孫亞夫電告海基會秘書長陳榮傑,在這次香港工作性商談中,「貴會建議採用貴我兩會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我們經研究後,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並建議,「就口頭聲明的具體內容,進行協商。」海基會在同日發布新聞稿表示,「海協會在本次香港商談中,對『一個中國』原則一再堅持應當有所表述,本會徵得主管機關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可以接受。至於口頭聲明的具體內容,台灣方將根據『國家統一綱領』及國家統一委員會對『一個中國』涵義所作決議表達」。海基會的表述內容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含義,認知各有不同。惟鑑於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為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對於文書查證,應加以妥善解決。」當時海基會代表仍然留在香港,一直停留到11月5日才離港返台。

11月16日,海協會致函海基會,表示同意以各自口頭表述的方式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並將海協會的口頭表述重點函告海基會:「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本此精神,對兩岸公證書使用(或其他商談事務)加以妥善解決。」海基會在此函中,以附件形式將海基會第八案載明:「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識各有不同。惟鑑於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為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對於文書查證,應加以妥善解決。」

12月3日,海基會函覆海協會:「鑑於『兩岸文書查證』及『兩岸間接掛號信函查詢與補償』是兩岸中國人間的事務,問題懸系多時,不但影響兩岸人民權益,且使人民對於交流產生疑慮,誠然遺憾!」…「台灣方始終認為:兩岸事務性之商談,應與政治性之議題無關,且兩岸對『一個中國』之涵義,認知略有不同。台灣方為謀求問題之解決,建議以口頭各自說明。至於口頭說明之具體內容,台灣方已十一月三日發布之新聞稿中明白表示,將根據『國家統一綱領』及國家統一委員會本年八月一日對於『一個中國』涵義所作決議加以表達。」

這就是香港會談的全部經過與成果。


九二共識後雙方的交流、變化、中斷
九二共識的達成為兩會進行事務性商談創立信任及條件,使兩岸交流得以良性發展。以九二共識中「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原則」及「交流、對話、擱置爭議」的原則為基礎,海基會和海協會順利於1993年4月27日至4月29日在新加坡舉行「辜汪會談」,雙方並簽署「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及「辜汪會談共同協議」四項協議。

辜汪會談後,海基會和海協會繼續在北京、廈門、台北進行多次事務性協商,包括1994年至1995年焦仁和與唐樹備先後在北京與台北舉行三次焦唐會談,以及1998年10月14日至10月18日於上海及北京舉行的第二次辜汪會談。

1999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預訂於秋天首度回訪台北前,李登輝總統為避免江澤民在10月1日,在外國媒體宣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在7月9日接受德國之聲錄影訪問時,發表了「兩國論」(或稱「特殊兩國論」)。在此衝擊下,江澤民主席於9月8日宣布決定取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原訂的訪台計畫,並要求李登輝公開收回「兩國論」。9月29日,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台灣一定要收回「兩國論」,兩岸關係才能恢復正常(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2004)。此後,海基會和海協會自1992年來逐步建立的協商機制,終告癱瘓。


台灣執政黨輪替後對「九二共識」的爭論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在五位總統候選人中,民主進步黨的陳水扁獲得相對多數勝選。陳水扁總統在就職前拜會陸委會,當時的陸委會主委蘇起向他解釋1992年時兩會協議的情況與結論,以及何謂「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蘇起也把兩會往來等相關資料都交給陪同前往的邱義仁。

陳水扁限於自身台灣獨立運動的立場,不能承認「一中各表」。此外,台灣的藍綠人士,都不能同意藉由「一個中國」原則,將台灣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比如2000年4月11日,總統當選人陳水扁與副總統當選人呂秀蓮拜會立法院新黨黨團時,新黨立院黨團召集人馮滬祥即建議陳水扁先要求中共講「一個中國」原則,即「一個中國」原則的中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地方對中央關係、更不能把台灣視為中共的一個省[8]。

2000年4月29日,值辜汪首次會談七周年際,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談話呼籲兩岸儘速回到「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平等協商。他希望兩岸不必深入討論「一個中國」的內涵,雙方可以把它暫予擱置一邊,務實解決交往中衍生的問題[9]。2000年5月1日,陳長文呼籲,只要兩岸都不否認「台灣與大陸同時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岸的疑慮和緊張都可解除;他也說「國民黨政府後來不講『一個中國』,不是沒有信心,就是包藏禍心。」[10]

2000年5月20日,陳水扁總統在就職演說中,說「海峽兩岸人民源自於相同的血緣、文化和歷史背景,我們相信雙方的領導人一定有足夠的智慧與創意,秉持民主對等的原則,在既有的基礎之上,以善意營造合作的條件,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藉此否認現在「一個中國」的議題。2000年5月28日,陸委會副主委陳明通代表主委蔡英文出席「『一個中國』的挑戰與回應──新政權與新兩岸關係」研討會時強調,中華民國新政府了解及詢問海基會有關兩岸兩會在92年就「一個中國」協商結果,發現並沒有所謂的92年共識,「那只是一個附加條款中的東西,內容仍有爭議」[11]。2000年5月29日,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多位立法委員要蔡英文就1992年兩岸共識、《國家統一綱領》、「兩國論」、個人族群認同等問題,一一作出說明。蔡英文說,陸委會澄清海基會和海協會在1992年並沒有達致「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並提出中華民國憲法從來不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但是今天隨著兩岸互動日益密切,我們不能忽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不去處理跟它的關係,但不能把它簡化成一個中國的問題。」…「所以,陳水扁總統才會表示要共同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並把統一當作其中一項可能的選項。陳總統表示沒有廢除《國統綱領》的問題,就是要在這個選項上加強考慮。」[12]。

2005年5月9日晚間,孫亞夫在北京清華大學演講指出,中國共產黨和親民黨接觸的基礎是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在「九二共識」的問題上應該求大同,就是說雙方都承認一個中國,但對具體含義認知不同。孫亞夫表示,「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其實是很簡單,但因時間有些久了,所以現在有些複雜。大陸的概括是兩岸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國民黨認知的「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即兩岸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原則內涵。 他說,在「九二共識」問題上,大家應該求大同,「就是說『九二共識』的核心是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都是中國的領土,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如果沒有這個核心,這個共識就不存在。孫亞夫認為,「九二共識」是海基會與海協會彼此尊重,分別以口頭表述方式達成的共識,雙方堅持求同存異,「概括較好,方式也較靈活」,為兩岸對話與協商得以恢復給予廣闊的空間。(香港文匯報,2005年5月10日)

2000年後,中華民國新政府並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存在,泛藍陣營則認為有這個共識。泛藍政黨與中國共產黨在九二共識的認識上,仍有不同,但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前提下,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先後在2005年訪問大陸,並與中國共產黨商談兩岸關係及兩岸事務。由於民主進步黨不承認九二共識,中國共產黨一直拒絕與台灣的民選政府直接對話。

2006年2月,國民黨立委蘇起承認「九二共識」這個名詞是他在2000年政黨輪替後創造的,但內涵仍是李登輝在任內多次引用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民進黨批評國民黨籍立委蘇起創造九二共識,黨主席馬英九應該道歉。國民黨發言人鄭麗文則表示共識早就存在,蘇起只是為了方便大家共同稱呼這項共識,所以採用九二共識。他沒有創造共識,只是為共識取一個名字。


各方對「九二共識」理解的差異
李登輝向來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但是,1999年7月31日,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就李登輝的「兩國論」發表評論,指出海基會和海協會兩會曾有「一個中國口頭上各自表述」的共識以後(辜振甫,1999),「九二共識」的存在與性質,才又成為海峽兩岸政策制定者及學院人士爭執不休的議題。大陸與台灣綠營對九二共識的觀點一直針鋒相對,大陸堅持以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為原則協商台灣問題。但台灣綠營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

除了泛綠黨派不承認九二共識,中國共產黨與泛藍黨派之間,對九二共識達成後的進一步闡釋及理解也有差別。中國共產黨認為,九二共識不涉及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含義,一中原則的政治含義可以留待以後討論;國民黨則認為,九二共識的核心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以突出中華民國的客觀存在。

唐樹備曾在1997年5月14日接受採訪時稱:「應當強調的是,海協與海基會1992年就在兩會事務性商談中「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達成了口頭共識,這─共識並未涉及「一個中國」的涵義。海協一貫主張,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應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協商解決;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我們認為這個共識是存在的。……一段時期以來,台灣方面把海協與海基會就兩會事務性商談中『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達成口頭共識,歸結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顯然不符合當時的情況。」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認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是「有些台灣媒體」對「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謀求國家統一」之共識的「不正確概括」,而海基會「對此採取低調和迴避的態度」[13]。認為在「九二共識」中,雙方都表明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態度;對於「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海基會表示「認知不同」,海協表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做了求同存異的處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研究部,「九二共識」的歷史真相)。

陳水扁總統2008年1月13日啟程前往瓜地馬拉,中途過境美國阿拉斯加,由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到機場迎接陳總統一行人。陳總統和薄瑞光會晤的時候,談起了日前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蕭萬長的奧步說,薄瑞光表示,那是蕭萬長主動提出的,薄瑞光還指出國民黨所提的92共識,據他了解,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共識。[14]


參考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辜振甫,2000,辜振甫董事長在海基會第四屆董監事第三次聯席會議致詞全文 [online]。台北:林朝億個人網站。8月3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3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5]。
海協會,2000,海協會電傳海基會闡明各自表達「一個中國」原則的函件全文,見廈門兩岸關係研討會 [online]。台北:未來中國研究。5月9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3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6]。
李銘義,2001,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議題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2001年6月號。台北:未來中國研究。[17](引用於2006年2月22日)。
丘宏達,2000,「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從何而來,見聯合報 [online]。台北:未來中國研究。5月3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3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8]。
文匯報,2000,海協詳述「九二共識」 [online]。台北:林朝億個人網站。11月30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3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9]。
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2004,兩岸會談與互動:民國七十九年九月至九十三年八月(1990.9-2004.8) [online]。台北: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引用於 2004年10月3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0]。
張贊合,1996,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周知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3,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 [online]。台北:未來中國研究。8月31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3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1]。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研究部,〈「九二共識」的歷史真相〉[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為歷史留下公正的註腳──1992年11月兩會共識始末 [online]。劉墨 肖之光。全球資訊網網址:[23]。

(以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329/80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