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新華社16年後再發救市檄文



  編者按:昨日晚間,新華社以《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為題,針對近期股市的焦點問題發表了一篇「新華視點」。值得注意的是,就在16年前的1992年9月27日,新華社同樣以《關於股市的通信》為題,發表了一篇關於股市的文章,對當時的中國股市進行了全面點評,對當時市場的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其後一個多月,中國證監會籌備成立,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性建設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今天,在中國股市跌幅超過爆發金融危機的越南和次貸危機的美國之時,在中國股市自6124點以來暴跌55%之時,市場再現《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的重磅檄文,而且上證報、中證報、證券時報、證券日報等紛紛轉載刊發,如此一致的步調應該引起投資者高度關注。

  原標題:《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 》

  近一個時期以來,中國股市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在滬深股市的震盪下行中,對股市的議論漸漸多了起來,其中不乏擔心和指責的聲音。

  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規範的中國證券市場,給人們帶來信心和驚喜,也給人們留下惆悵與反思。

  當前,在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影響的複雜局勢下,如何客觀、真實地認識和理解股市,顯得尤為必要。

  在我國經濟基本面總體看好的情況下,股市完全可以實現穩定健康發展

  股市被稱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是現代經濟領域乃至社會生活中最引人關注的一個現象。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中國股市與宏觀經濟的聯繫越來越緊密。

  面對當前股市的表現,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我們的宏觀經濟運行是不是出了問題?對股市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方方面面的情況,擺在每個人的面前--

  美國次貸危機蔓延、國際油價飛漲、世界經濟放緩、新興市場國家金融風險加大……

  國內嚴重自然災害、經濟周期出現的變化、通脹壓力依然較大……

  2008年,即將迎來北京奧運會和改革開放30周年的中國,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上正經受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國際經濟環境的重大變化,給開放程度越來越高的中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國內一系列困難和不確定因素的衝擊,給經濟的平穩較快運行帶來嚴峻挑戰。

  每天,億萬人關注股市,更關注著關於經濟發展的一舉一動。

  沉著應對,果斷決策。

  面對複雜局面,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毫不鬆懈,一手抓經濟發展堅定不移。

  根據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中央提出,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把握好宏觀調控的重點、節奏和力度,著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迎難而上,穩中求進。

  從專家學者,到普通百姓,人們留意著反映經濟發展的一組組數據:

  --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6%,依然與近5年來的平均高增長率相當。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頭號動力,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在今年前5個月完成40264億元,同比增長25.6%。

  --來自夏糧生產一線的最新消息,連續5年的夏糧豐收已成定局,單產將再創歷史新高。

  --今年以來我國出口保持20%以上的較高增速。消費實際增長速度與往年相比總體平穩,略有上升。

  當前經濟運行依然總體向好,但問題猶存;經濟增速雖可能會有所放緩,但漸趨穩定。

  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佐證著上述判斷:「中國經濟增長已經處於一個更加可持續的速度,依然保持強勁勢頭。」

  「在國民經濟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的形勢下,支撐股市信心的基本面就不會改變。」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朱國仁說。

  如同商品的價格總是要圍繞其自身價值和供求關係波動一樣,從長遠看,股市的運行不可能背離它所依賴的大環境,不可能脫離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

  緩減速,軟著陸。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形勢比預料的要好」。在這一情況下,股市完全可以實現穩定健康發展。

  風雨十八載,中國股市在改革中經受洗禮,在發展中得到錘鍊

  6月22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公開通報 中捷股份、 九發股份兩家上市公司控股股東違法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案的情況,並就進一步加強上市公司監管,打擊損害上市公司利益行為,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作出部署。

  兩天之後,證監會再次發布消息,決定把上市公司的專項治理活動繼續推向深入。

  上述以「給投資者真實的、高回報的、有可持續發展能力、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上市公司」為目標的治理行動,被海外媒體視為中國股市的又一輪「治市風暴」。其背後,是中國為建設一個強大而健康的資本市場,為國民經濟運行提供有力保障的努力。

  實際上,儘管今年以來市場劇烈動盪,質疑聲音不斷,但基礎制度建設和規範市場行為的步伐並沒有停下。一系列監管措施的堅決實施,顯示出國家為股市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的堅定決心。

  一個強大而健康的資本市場是國民經濟運行的有力保障。新中國股市誕生18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過破繭而出的稚嫩,也創造出引人注目的輝煌。截至2008年6月24日,中國A股、B股市場共擁有上市公司1661家,總市值21.92萬億元。按照2007年的GDP核算,證券化比率已達 88.89%。投資者的數量與結構和前些年相比,均發生了實質性變化。

  「作為社會財富管理的重要平台和百姓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機制,中國證券市場正在國民經濟的舞台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宏源證券研究所所長程文衛認為。

  中國資本市場前行的腳步,始終伴隨著法制環境的改善和市場機制的改革。

  近年來,一系列旨在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改善市場質量和結構,以及提高市場效率的重要改革,取得積極成效。其中,始於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因為直指「一股獨大」的頑疾,而被稱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一次「再造」。

  「股權分置改革是一場中國資本市場的深層次變革,使資本市場多年累積的核心障礙得以清除,為資本市場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國銀河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朱利指出。

  在股改實施以來的3年中,中國證券市場迎來了一大批關乎國計民生的「重量級」上市公司,迎來了眾多優秀企業的「海歸」。一大批藍籌優質公司的登陸,大大改善了上市公司的結構,成為A股市場的中流砥柱。股改改變了中國證券市場自成立以來一直實行的股權流通制度,使得中國證券市場具備了新的發展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股改意味著對證券市場功能的重新定位。

  不斷壯大的資本市場大大拓寬了企業的外部融資渠道,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和融資功能得到大幅提升。2007年境內股市IPO籌資4595億元,居全球市場第一位。

  中國股市,在改革中經受洗禮,在發展中得到錘鍊。

  隨資本市場成長而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不可能因股市的一時漲跌而消失,需要在發展中逐步去解決

  已經18歲的中國股市正奮力向成熟邁進,但是,18歲對於一個資本市場來說仍然年輕,很多成長中的煩惱依然困擾著它。

  回顧中國股市近年來的表現,不乏「牛氣沖天」的狂熱,更承受過「一瀉千里」的煎熬。

  從2005年6月6日的998點,到本輪行情啟動以來的最高點6124點,上證綜指完成這 5100多點的歷史性跨越僅用時兩年;而從這一歷史高位跌落至目前的2700點以下,則只有8個月左右。其間,動輒數百點的上躥下跳更是家常便飯。進入今年6月,從3日至17日的10個交易日內,上證綜指更是史無前例地接連報收於陰線。

  「頻繁的暴漲暴跌,遠高於成熟市場的震盪幅度,都暴露出A股市場非理性和不成熟的一面。」上海天相投資諮詢公司資深策略分析師仇彥英說,年輕的中國股市在應對市場出現的問題時,還常有些措手不及。

  在最近一段股市的持續下跌中,「大小非」解禁被認為是重要致因。股權分置改革之後,股市步入全流通時代。在此過程中,為了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激烈博弈對股市的影響顯而易見。

  「儘管有流通權並不代表全流通,但必須承認,只有不斷地深化改革,我們的股市才能逐步成熟。『大小非』解禁可能是中國證券市場所必須經歷的陣痛過程。」有市場人士作出這樣的判斷。

  在股指的暴漲暴跌之間,在承受來自「大小非」解禁壓力的同時,證券市場的更多弊端和不成熟也暴露出來。

  一個健康的市場不應過分依賴於短期政策的刺激。近年來,中國股市在改革創新中向前發展,但尚未徹底抹去「政策市」的陰影。

  雖然一系列市場化改革的實施使市場化資源配置功能得到很大改善,但資本約束機制並未真正形成,市場效率仍有待進一步提高。「資本市場核心的發行體制仍然存在行政控制環節過多、審批程序複雜等問題。」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認為。

  產品創新相對不足也制約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而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遲遲未能推出,也顯示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步伐的遲滯。

  作為資本市場的基石,上市公司的質量還有待提高,回報股東的機制尚待建立。

  所有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影響著投資者長期價值投資理念的形成,並在股市的一次次非理性暴漲或非理性暴跌中集中爆發出來。

  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日表示,當前,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任務十分繁重,將深化資本市場體制機制改革,著力加強市場監管,統籌兼顧,突出重點,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

  我們對股市的發展充滿信心和期待。但同時應清醒看到,在以「新興加轉軌」為特徵的市場運行過程中,伴隨著資本市場成長的,還會有不斷出現的各類矛盾和問題,而這些矛盾和問題,不可能隨著股市的一時漲跌而消失,需要在發展中逐步去解決,逐步去完善。

  中國股市走向成熟,不是哪一個要素的單方面成熟,而是包括監管者、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在內的各個要素的共同成熟

  一個健康、成熟的市場,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

  面對本輪滬深股指從歷史高點的迅速回落,市場人士還從更多角度給予分析和解讀:

  --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的衝擊。

  --「熱錢」惡意投機。

  --上市公司業績增速放緩。

  --「犯規」行為時有發生。

  ……

  種種分析,各有各的道理。但必須看到,中外證券市場發展的歷史經驗一再表明,如同太陽有升有落、潮水有進有退一樣,證券市場也是有抑有揚,有跌有漲。沒有隻漲不跌、只跌不漲的股市,這是由證券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

  「伴隨股指調整的平均本益比大幅回落,是股市『泡沫』消亡的過程,更是市場整體估值向合理水平的回歸。」程文衛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投資者不必因股指的瞬間上漲而欣喜若狂,更不能因股指的一時下跌而驚慌失措。

  雖然在改革中不斷向前發展,但中國的資本市場依然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既面臨由小變大的機遇,又面臨由大變強的考驗。我們不能只對股市成長的希望盲目樂觀,或者,只對市場上存在的問題一味指責。唯有客觀、理性、真實地認識股市的現狀,把握股市的發展規律,才能促使其逐步走向成熟。

  市場走向成熟,不是哪一個要素的單方面成熟,而是包括監管者、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在內的各個要素的共同成熟。

  相對於一個成熟的市場而言,目前中國股市的參與主體還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盲從、投機和短期逐利性。一些上市公司急功近利拉升股價,有的甚至透支業績;不少投資者不是根據對公司績效的考量來決定自己的投資行為,而是更多地依賴行情的波動而隨波逐流。在中國股市中,發行人、投資者和仲介服務機構對政府和政策的依賴度還較高,市場的規範運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由行政監管力量來維持。

  證券市場的逐步成熟,將使它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更加重要。

  實際上,經過過去幾個月的持續深幅調整,目前A股市場本益比已經大幅回落。按照6月27日的收盤價計算,滬深市場的平均本益比分別為21.88倍和23.58倍,而作為兩市跨市場的基準指數, 滬深300 的本益比水平已經接近美國標普500指數。

  「相對於成熟市場15倍左右的動態本益比來說,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應該有一定的溢價。」有經濟專家指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證券市場的估值水平正在向成熟市場逐步靠攏。而一個逐步走向成熟的證券市場,才能真正發揮融資和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扮演好國民經濟「晴雨表」的角色。

  面對新的形勢,尤其是進入全流通時代之後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中國股市的市場化改革正在加快推進,一系列旨在為投資者創造良好、公平市場環境的法律法規體系體系日益完善,市場效率不斷提高。經歷風雨考驗的中國證券市場,必將昂首走向國際成熟市場。

  附:新華社再發《關於股市的通信》幕後

  同樣的暴跌背景,同樣的文章標題,同樣由3位主力記者「操刀」主筆--

  昨日晚間,新華社以《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為題,針對近期股市的焦點問題發表了一篇「新華視點」。昨晚,這篇標題看上去多少有點「無厘頭」的文章在網上剛一掛出,各財經網絡媒體便根據自己的理解,把標題改為「新華社:股市完全可實現穩定健康發展」,這樣一來,新華社的這篇文章,多了一些「看多市場」的意味,更能鼓舞時下掙扎在股市「廢墟」中的股民的心。

  有趣的是,《每日經濟新聞》發現,就在16年前的1992年9月27日,新華社同樣以《關於股市的通信》為題,發表了一篇關於股市的文章,對當時的中國股市進行了全面點評,對當時市場的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其後一個多月,中國證監會籌備成立,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性建設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更加有意思的是,16年前的《關於股市的通信》,發表於股市連續暴跌的背景下,主筆操刀的記者是3個人,其中的主力記者吳錦才,今天已經是新華社的副總編輯,而今天發表的《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也是由3位關於資本市場的主力記者寫就。

  如此多的巧合,讓人們不得不聯想,新華社這篇發表於中國股市連續暴跌關鍵時刻的「通信」,究竟有何深意?

  有經濟學家表示,兩次文章同題操作,顯示出新華社對當前股市的態度與當年相仿。

  「1992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在法律框架較不完善的環境下,風雲變幻的一年。當年5月21號,上交所放開價格限制導致市場出現暴漲,有的股票價格一下子翻了30倍;那年的8月10日,著名的'8·10'事件爆發,深交所門前150萬人搶購認股權證引發市場騷動,隨後股市又出現了深度暴跌,短時間內下跌了 45%。還有就是當年的10月份證監會成立了。」

  該經濟學家表示,2006年及2007年入市的第三代股民用一年時間經歷的暴漲和暴跌,在1992年市場上幾個月就完成了,「92年的第一代股民比照當下的新股民顯然更瘋狂。」

  「不排除此次管理層進一步在制度上出台變革內容,比如穩定股市的供求關係。」該經濟學家表示,鑑於新華社的特殊地位,其對市場種種問題的分析和判斷顯然已反映給了管理層甚至決策層。

  另有專家則表示:「不要過分悲觀是新華社此次文章的主核心,從選擇的內容角度和說法例證上看,新華社應該接收到了上層穩定輿論的要求。」

  該專家表示,此前一天新華社對於宏觀經濟「下半年要謹慎對待」的意思顯然對股市造成了較大影響,如今又出現「股市仍可穩定發展」的言論,從中可以看出管理層對輿論導向的重視。「這種不許唱空的做法此前也有過,比如去年'2·27'的時候,官方媒體採訪時均要求分析人士不能過度看空。」

  記者到,昨天晚間,新華社發表的《應把下半年設想得更嚴峻》的文章已經被《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所替代,後者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

  天相投顧首席策略分析師仇彥英也表示,不要過度看空應該是當下輿論的主旋律。仇彥英表示,縱觀新華社昨晚文章的核心,其意義十分明確:「讓大家都知道股市就像一個'過山車'遊戲,雖然驚險,但它只是個遊戲,並不會真的摔傷人。」仇彥英認為,股市一時的漲跌都是很正常的,這也是股市運行規律的一部分,從長期看來股市也是能夠帶來比較好的投資回報。

  不過,仇彥英認為,目前市場還沒有完全企穩,距離大的利多轉折仍有一段距離,「新華社的文章給市場送來了溫暖,下一步是等待決策層形成最後的統一意見,像'5·30'時統一認為市場有泡沫便調整印花稅那樣,出台實質性的救市政策。」

來源: 新華社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中國事務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702/92978.html